小说主人公陈寿

任琼诗
任琼诗
发布于 阅读量 811
小说主人公陈寿

㈠ 为什么陈寿没有出现三国演义中

陈寿又不是很出名,干吗要把他写在三国演义中,他写书是尊魏为正统,而罗贯中是尊蜀汉为正统,所以他不会出现!

㈡ 陈寿属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吗

但他写的三国志确实最正统的有关三国的史书。和三国演义弯曲不同。 其实看名字也知道,所谓演义,本就是民间的小说之言。就和故事会一个类别。

㈢ 陈寿的简介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陈寿在《三国志》中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由于具有蜀汉降人的身份以及晋朝政治气氛的严酷,陈寿对晋朝历史的记录不得不有所曲笔,对司马家族的作为尽力掩饰,但是仍然通过一事见于多篇的方法,曲折地保留了部分真实情形。后世有人批评他对于历史记录缺乏公正中肯的态度,传闻他曾经向传主家属索取财物,又因为父亲曾经受罚而贬低诸葛亮的能力,但这种批评的可信度并不够高,相反的,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三国志》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认为:“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中书监荀勖)、张(中书令张华)比之於迁、固,非妄誉也。”

㈣ 为什么拿陈寿写的当正史难道他写的都是真的

因为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

当然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三国志》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取材精审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德思想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㈤ 陈寿的生平资料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㈥ 三国志作者陈寿祖籍到底是哪的

陈寿是蜀汉巴西安汉人,少年时爱学习,拜同郡著名学者谯周为老师,后来在蜀汉任观阁令史。蜀汉后期朝政大权落在太监黄皓手中,大臣们都想讨好巴结他,但是陈寿不愿这样做,因此受到排挤,被降官。后来又因为父亲生病时让婢女去送药,被视为不孝,受到非议,由此久久不能做官。西晋建立后,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就让他出来佐著作郎,平阳侯相。 在陈寿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已经有本朝人写的史书,如王沈《魏书》48卷,韦昭《吴书》55卷。陈寿写魏、吴两国历史主要依据这些史书。但是蜀国没有史书记载,他本来是蜀国人,又长期住在蜀国,所以搜集的材料虽然不及魏、吴两国的丰富,但终于完成了《蜀书》。这样一来,陈寿的《三国志》就成为后人研究三国史实的唯一完整的书了。 陈寿有很好的史学和文学修养,他叙述史事简洁,清楚,有条理,而且取材严谨。他对三国的重大史事,一般都能直笔撰写,如曹魏和吴国的赋役苛重,就如实作了揭露。他把三国分为三书编写,在断代史中也别具一格。不过《三国志》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文字过于简略,对于重大事件言之不详,对一些重要科学家也没有专门立传,如马钧,张仲景,此外也没有表和志。 在陈寿死后130多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籍达210种,注文超过原书数倍。这些史籍后来大部分遗失,赖有裴注,才得以从中见到概略。裴注兼容并包,光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例如曹魏屯田,马钧生平等都在裴注中保存了大量史料,补充了原书的遗漏和简略。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称纪,如记曹操生平的为武帝纪,曹丕为文帝纪等,而吴、蜀君主则称传。这是因为陈寿是西晋人,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手中取得的,所以以曹魏为正统,以吴、蜀为僭伪。到了东晋,有个史学家习凿齿,就改以蜀汉为正统。这是因为东晋政权偏安江左,时势与蜀汉相仿,后来到了北宋,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又与西晋相同,所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以曹魏为正统。南宋偏安江南,与东晋相同,南宋统治者把金比做曹魏,把南宋比做蜀汉,所以又已蜀汉为正统,如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就是这样。 元末名初,罗贯中以民间评话为基础,写成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因为南宋以来,汉族人民早把北方统治者和侵略者比做曹操,所以生活在红巾起义环境中的罗贯中,根据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来否定曹操。《三国演义》后来被编成各种戏剧,使《三国演义》家喻户晓,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是个奸佞。 《三国志》是历史著作,是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他以《三国志》为素材,又加以艺术加工,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使作品更加生动。但他叙述的历史故事有些有历史根据;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则加以夸张,诸如诸葛亮借东风之类,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所以不能按照《三国演义》来了解历史。

㈦ 为什么陈寿(三国志作者)没有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有名气

陈寿是历史学家,罗贯中是小说家 一个是学术界的泰斗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回一个是娱乐答平民的明朝人,时代上好像就有跨度。

还是举个例子吧,翦伯赞和金庸
前者知道的人不多,有人说好像听过,高中课本里有他的文章,学过的。
后者不知道的可能就不算是地球人了。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不是通俗小说型,看过人不多。
金庸太出名,就不多谈了。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他们都很出名,都很伟大了不起,但是他们的圈子不同,对他们了解的人群也就不同了。

㈧ 如果由陈寿来写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智者:郭嘉
为曹操赢得2万对20万的官渡之战
第一勇士: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正统:魏
地球人都知道,他写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
可见陈寿偏向于魏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任琼诗在2023-06-25 10:29:3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urengong/366596.html


上一篇:主人公穿越到哈利波特世界的小说
下一篇:就主角穿越之后打怪变强的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