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外貌描写的异同

白娴雅
白娴雅
发布于 阅读量 715
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外貌描写的异同

① 中国当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当代小说的崛起在五四之后,代表性的问学以诗歌,小说而著称.我们现代小说在这个范围专内又增加了 学术属论文以及报告文学,诗歌评论,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理念.如,电影评论.在范围上由此可见,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的范围又广.其次,在创作手法上,现代文学又讲究不是很认真.比如,现代的诗歌,在压韵上面已经很少见了,这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当代文学的创作手笔带有浓烈的古代气氛,形成的形式很笼统,而现代文学的创作手笔,在大幅度的基本原则性下,又提倡创新.在影响意义上来说更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当代小说的崛起后,形成了一鲁迅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当代社会呢?以新生力量社会主义进步为代表已经形成很大包围圈.所以在形成范围和形成角色来说,又具有很大的区别

② 请你说说故事、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不同之处

故事,有情节、有头有尾的事情。传统小说,一般都比较注重故事,而现代主义专小说常常故意不注属重故事转而写内心。小说如果仅仅只有四个基本情节是令人窒息的,因为只有“张”而没有“弛”;而且故事也太单调。所以,小说常常通过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其他情节、人物性格及主题的摇摆(插入)来改变节奏,使情节迂回曲折,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等等。如《鸿门宴》中张良的行动。出自101教育PPT这软件的课件,老师写教案也会参考里面的资源库。

③ 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异同

古代小说比较质朴、感性,道德伦理观念往往较强。而现代小说更逼近生活,排除一些商业小说外,现代小说更加随性。

④ 传统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传统小说在用词方面会很讲究,形容词也会很多,很深,而网路小说则会比较简单,容易明白,只要是表达到自己想表达得就可以了
在语想象故事的情节的话,网路小说会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写的东西非常的现实,如学院生活等
传统小说注重于感情的描述,而网路多在于事情的描述
而最他的差别就是,故事里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小说里的社会也很传统,而网路的则会比较科技,开放……

⑤ 传统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传统小说在用词方面会很讲究,形容词也会很多,很深,而网路小说则会比较简单,容易明专白,只要是表达到自属己想表达得就可以了
在语想象故事的情节的话,网路小说会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写的东西非常的现实,如学院生活等
传统小说注重于感情的描述,而网路多在于事情的描述
而最他的差别就是,故事里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小说里的社会也很传统,而网路的则会比较科技,开放……

⑥ 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有啥不同

传统小说用词比较深奥,难懂,韵味深长,也讽刺了很多东西,要细读慢读。
现代小说也有深有浅,用的写作方法和传统小说不同,蕴含着的东西有些一看就懂,有些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慢看才能明白写的是什么。
其实与其光说有什么不同还不如你自己去读一读这些小说,自己去体会才会更明白。

⑦ 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我觉得主要就是语抄言方面袭,古代小说言简意赅,经常有力魄千军之势,想象空间大;
现代小说语言表达好的通俗易懂,读着也舒服,能跟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时伤世,但是没有古文的气魄;写的次的就只能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了,否则就是垃圾……

⑧ 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

倒死。
首先,如果没有一定阅历的人,古典小说是无法看懂的,中国的古典小说起步较晚,一般到明清时期才成熟,由于中国文人普遍认为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所以中国的小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普及,梁启超,胡适等人大力提倡小说救国论,再加上经济利益的推动,(小说可以卖钱)小说创作突飞猛进,这时候的小说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了,比如茅盾,巴金,沈从文,老舍。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现代小说只是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使人物形象除简单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态”典型形象、心理型“内向化”典型形象与抽象化“象征性”典型形象等。因此,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安忆的《小鲍庄》,方方的《风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梦》《杂色》,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周立武的《巨兽》等都绝不能因没有传统的“典型人物”而否认其中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节安排上,许多现代小说也与传统故事型小说不同:或淡化情节,如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刘震云的《塔铺》,以及残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节的诗化,以意境取胜,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何士党的《喜悦》,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节抽象化,如张承志的《大坂》,黄灿的《孤岛》,韩少功的《飞过蓝天》等,所有这些小说,虽没有了传统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的冲突、悬念,但以此证明小说可以不要情节,无疑是浅薄无知的。这里有一个对故事、情节的理性认识问题。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论述这个问题时说:“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的或是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而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检验标准,正在于它是否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我们摆脱传统观念对情节与故事的束缚,而承认只要是动态过程就含情节与故事这一新理解,就自然会对现代小说的情节要素的体现有正确的把握与认识了。
同时,对现代小说中环境背景的抽象化、虚化或怪诞化;对现代小说主题改变过去内涵的单一性(即只将主题理解为思想观念)而呈多样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观念等均可成为主题);一反过去图解说教式、单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义性与含蓄性体现,也应有科学理解。不能以此为据,认为小说可以不要背景环境,可以不要主题意旨。
简言之,小说是以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有机融合的生动、具体。逼真、自然的艺术画图来反映社会人生的散文体叙述文学样式。

⑨ 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我有点心虚,因为我根本无法将它解释清楚。
但如果不使用这个概念,又实在没有其它的概念可用。
所谓概念,我觉得,用当然是要用,但没有必要将界线划分得过分清晰,因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往往不在于性质上的截然两分,而在于程度上的缓慢过渡,倘若我们只是固执地使用过去那种立场鲜明的分析方法,就必然无法妥善处理其间广大而暧昧不明的过渡地带,结果只会导致“不革命即是反革命”的逻辑。
拿“现代性”这个概念来说,我们不妨将它理解得宽泛一点。按照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意思:“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世界被遗忘,这是近代科学世界观造成的结果。”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则说这个论断只对了一半,而我觉得,可能还对不到一半,因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太大,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即便概括得再怎么高明,也是枉然。曾有很多人谈及现代性的标志或者说是特点,包括孤独、断裂、漂泊、“理智中心”(卡西尔)的失落,“统一性”(本雅明)和“总体性”(卢卡奇)的缺失,等等,伊哈布·哈桑甚至将现代主义的特征作为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照列了一张表,其中又包括目的、形式、预谋性、此在、逻各斯、语句组合、隐喻、超验性,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视作现代性内涵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掌握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
可能,这样解释还是太抽象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本雅明的方法。在本雅明的眼里,“现代性”并不附着于抽象、费解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生存体验体现出来的,它渗透于巴黎拱门街的繁华空气中,从街头汽灯向电灯的转换,到夜游者的减少、报纸的流通、以及照相机对瞬间的捕捉,都浸染了现代性的某些质素。后来,在哈佛教书的中国学者李欧梵也试图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过渡,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一书中,他描绘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作为中国现代化之先锋的上海的图景,包括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亭子间”生活、城市和游手好闲者,继而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上海电影的都市语境”等,可能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李欧梵似乎倾向于将现代化理解为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的形成,“公共领域”一旦形成,报纸、传媒流通起来,社会就不再是封闭的了。
《上海摩登》的后面一部分涉及到上海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施蛰存的怪诞、刘呐鸥、穆时英的摩登、邵洵美、叶灵凤的颓废和浮纨、张爱玲的苍凉,这显然说明文学中的现代性因素的产生乃是根源于社会的现代化。虽然,现代主义的文学比之传统文学更表现出一种“内”的倾向,但追根溯源,其成因仍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问题在于,富于现代性的、或者说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现代性在文学之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体现?这里面的内容当然也很宽泛,不可能总体把握,说得太细了,也没有什么用,我的感觉是,除了写作的个人化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总体特色的暧昧、不鲜明。一方面是小说中人物的暧昧,我们不再能将他们分成好人和坏人这样截然对立的两类,人物具体的个性也不再像传统文学中那样鲜明和一贯,多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伦理道德等因素的暧昧,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努力摆脱沉重的旧伦理教条的同时,也在试着营造一种新型的伦理,这种伦理比之传统伦理更显得自由、不死板,因而能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好像昆德拉就一直在强调伦理道德的相对性,它不再是一种绝对化的神圣之物,从天上落到地下来了,还有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如《红白蓝三部曲》和《十诫》里面,也很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二、个人与外界的断裂。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地将自己摆在一个与外界环境完全对立的位置,如卡夫卡在《地洞》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外界的恐惧和躲避,或者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那种内心与外界、回忆与现实的对抗,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内涵和价值就不再是蕴涵于他对集体的功用以及他作为集体中之一员的身份里面,而是通过他作为个体与外界的对抗体现出来的。
三、意义的消解。传统文学作品习惯于虚悬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意义在里面,这个意义,通常是一些道德等方面的大问题,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和“义”是始终如太阳一般悬挂在人物头顶上的,而大多数人物也就莫名其妙地为了这个虚幻的“意义”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梁山好汉之被招安即是最佳的例子。到了《红楼梦》里面,这个意义就几乎不见了,整本小说都显得极其复杂晦涩,为什么直至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喜欢研究《红楼梦》?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大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重读的,《伊索寓言》放到今天来看,就相当的幼稚。
有一点必须说明——以上三个特点只是个人的一点总结,代表不了什么,可能有些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并不具备这些特点,也可能有些传统的作品已具备了这些特点(如昆德拉所说的伦理道德的相对性在《庄子》中即有体现)。我的目的是,用这三点做一个大致的尺度,来衡量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小说——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的《名望与光荣》。

《名望与光荣》写于二战之后,篇幅浩大,人物众多,涉及到一战、二战和大萧条时波兰的情况,这部小说,从形式上讲,不属于现代主义的作品,它类似于《战争与和平》,主线是三个家族的盛衰,时代背景、人物、情节等都很清晰完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种传统的形式之下挖掘出现代性的内涵来,以证明,现代性作为一种普遍的特性,是广泛存在于二十世纪小说当中的。
张振辉先生著有一本《20世纪波兰文学史》,在谈到《名望与光荣》时,他说这部小说“更多地是通过各种人物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从侧面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且以回忆、梦幻、意识流等手法展示他们在社会事变中的不同心态,因此这是一部综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各种表现手法的成功之作”。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创作手法或者说是形式的意义上来探讨其现代性,但文学上所谓“现代主义”,肯定不只是诸如意识流之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它有“精神气质”(ethos)上的内涵,也就是说,在抛开形式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内在的特质将它与传统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为了找到《名望与光荣》在“精神气质”上所具备的现代性,这里不妨拿它和《战争与和平》做一下对比,看有哪些不同,同样是史诗性作品,同样是鸿篇巨制,同样涉及到战争、和平、爱情和家族盛衰,一部写于十九世纪,一部写于二十世纪,肯定有很强的可比性。
首先,是人的孤独。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中曾分析说:“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而此前,这种分裂是不存在的,如卢卡奇所说,荷马史诗时代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人类自我与世界的整体性,同样,中国的古人也讲究“天人合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裂呢?按照本雅明的意思,现代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侵吞人类自我的倾向,特别是机械复制,印刷机、照相机、留声机、摄影机……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而非事物的本身。本雅明的见解显然很高明,他死得早,看不到今天的世界,如今,“机械复制”已扩张到了更广大的领域——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假如某明星在演唱会上穿了某种款式的衣服,不出数日,便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穿上同样的衣服,人们学习明星的谈吐、风格,靠整容来改变仪表上与明星的差距,于是,“个性”也被无限复制了。有更彻底的,那就是克隆技术,这种技术是机械复制登峰造极的成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已没有什么是不可复制的。为了反抗复制,反抗自我、个性的被侵吞,人们只有日益退回到个人的狭小空间里负隅顽抗,“现代人的孤独”由此而产生,所以本雅明说:“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或许这句话有些武断,我们改一改,改成“现代主义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就精确得多了。这方面,卡夫卡是最典型的例子,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矛盾,他孤独并且惧怕孤独,但同时又担心失去孤独,因为一旦与外在世界融合起来,他就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不能容忍自己必须与一个女人朝夕相处,他要保留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以便写作(写作几乎就等于他的生命)。假如拿《战争与和平》和《名望与光荣》做一下对比,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区别来。《战争与和平》里也有孤独,皮埃尔和安德烈都常常感到孤独,但这种孤独并不是作为一种底色存在于他们生命中的,更重要的是沟通,或者说,在很多时候,他们不存在沟通的障碍,因此,即使他们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不如意,也会时时感到幸福的慰籍,这种慰籍即由沟通而来。《名望与光荣》则不同,遍观整本小说,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那种生命个体的恒久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小说中的人物,几乎没有哪两个人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包括姐姐与弟弟之间,哥哥与妹妹之间,甚至夫妻、父子、母子之间,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奥拉结了婚,生活在貌似幸福的家庭中,丈夫对她百依百顺,儿子英俊,女儿漂亮,但无论是对丈夫,还是对儿子女儿,她都有一种莫明的生疏感,所以她孤独,不快乐;雅努什一直都生活在孤独和郁郁寡欢之中,就更不必说了;最典型的是埃德加尔,这个孤独的作曲家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到了临死的时候,他客居他乡,一贫如洗,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想从中找出某些暖色,最后将思绪落到了妹妹的身上,那时他喉中有肿瘤,已不能说话,哆哆嗦嗦地用笔将心中所想写给妹妹看:“我只爱过你。”但他的妹妹爱尔日别塔看了以后只是漫不经心地一笑,在随后整理房间的时候就将这字条扔进了废纸篓里,这让埃德加尔感到极大的痛苦和失望,正如书中所写的:“健康的人不理解一个临终的人是不会开玩笑,也不会信口胡言的。爱尔日别塔不理解‘我只爱过你’这句话的每一个字下面都蕴藏着某种伟大而重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么困难,我们都是孤独的。
其次,意义的消解。与《悲惨世界》一样,《战争与和平》里是有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意义的,追求理想的人们为了这个意义而奔走一生,做出各种选择,虽然辛苦,但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人生意义而感到充实和快慰——这不仅符合那个时代的特色,也符合托尔斯泰的性格,到了《复活》里面,“意义”的作用愈发彰显出来。《名望与光荣》里则不同,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悬在上面,因此人物做各种事、进行各种选择的动机都显得十分盲目,比如雅努什,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冷落的贵族家庭里,姐姐嫁到了名门望族里去,父亲对他不好,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爱情,是爱上了定格在年少时舞会上那一刻的阿丽亚德娜——只限于那一刻,阿丽亚德娜衣着华丽,站在楼梯上朗诵勃洛克的诗——也就是说,他爱上的并非真正的阿丽亚德娜,而只是属于那一刻的虚幻、不自然的她。他没能和阿丽亚德娜结婚,虽然他极力争取。由于阿丽亚德娜背叛了革命出逃法国,她心中充满悔恨,已觉人生了无滋味,后来她做了修女,再后来就自杀了。而雅努什也渐渐感到了他与阿丽亚德娜之间的生疏。之后,雅努什参军打仗,与佐霞结婚,这些举动都是无目的的,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和谁打仗,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娶佐霞(他并不爱她)。到了中年,佐霞死了,他就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回忆当中,并四处旅行,以寻找旧日的足迹——可找到了又能怎样呢?他不知道,所以这也是无目的的。还有他的死,他本可以不死、可以逃走的,但他却急急忙忙地将自己送到了纳粹军官的枪口下,究竟动机在哪里?说不清楚,只是死得毫无意义,后来雅德维加(一个爱他的女人)在回忆他的一生时说:“他的一生只有两次这么赶快过,一次是忙着娶那个佐霞,再有次就是急急忙忙去见那些德国人。”他向来矛盾重重、犹豫不决,可这仅有的两次果断,也是盲目的。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处在类似的盲目之中,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只好如没头苍蝇一般地生活。有另一种说法,即《20世纪波兰文学史》中的说法,认为尽管书中人物的人生显得缺乏意义,但最后他们都在爱国主义之中找到了生命的归属。的确,无论是雅努什、斯彼哈瓦、爱尔日别塔,还是小一辈的安特克、安德热依、海伦卡,他们在小说的最后都与爱国主义和战争联系了起来,甚至死于其中。但是,我向来就有一个疑问——用简单的爱国主义、青春、热血、牺牲,来作为生命个体的复杂深邃的终极意义,是否合理?爱国诚然是大节,但它不能代替丰富的人生,或者说,人不会仅因为有了爱国的理想,他的人生就再无迷惑了,那只是乌托邦的神话。对于身处现代的人来说,所要消解的,正是这样一些神话,长久地生活在“意义”的压迫之下,人们已不堪重负,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反问:“你说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就反映了现代人的这种心理。至高无上的意义导致了另一种独裁,即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等虚假的旗号来支配他人的人生选择甚至生命,因此,为了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消解意义,反抗独裁。但另一方面,意义的消解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即如前面所说,它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茫然、无目的,这很类似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失去了意义的重压,我们反而会无所适从。还有,道德作为一种“意义”,一旦被消解掉,失去了其神圣性,会造成什么后果?“相对性的伦理道德”真的可以建立起来吗?
意义消解了,《名望与光荣》的内涵因此而趋于复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爱国主义的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已无法简单、直接地从小说中获取人生的答案,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无目的的表面之下的潜在之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暧昧、不鲜明的特点。
当然,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也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如埃德加尔临死前那一节,他躺在床上时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着很浓郁的意识流色彩。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手法,当我们读完整本小说,再做整体性的回忆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的,已非简单的一幕幕情节,而是幽深的一重重心理意境,人生的孤独、茫然和荒诞已脱离具体的事实而作为一种模糊、持久的意象烙在我们心头了。

⑩ 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主要区别

形式来上的区别
一、文学自发展的世界性规律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间的文学发展的不同规律,
二、文学艺术的形式美的总规律与不同门类的形式美的特殊规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学趣味的作家来说,他都无妨懂得更多的现代技巧,从而在储藏最丰的武器库中从容选择最新的优良武器,去丰富和发展他征服读者的魅力。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白娴雅在2023-06-25 10:21:33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ichang/316941.html


上一篇:男强女强肉香的小说现代文
下一篇:都市吸血鬼公寓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