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考察有重点

孙刚捷
孙刚捷
发布于 阅读量 332
小说阅读考察有重点

⑴ 小说阅读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

(一)开头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如: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四)修辞类
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

⑵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技巧: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⑶ 小说阅读理解技巧

小说阅读理解技巧如下:

阅读理解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地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地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地一句地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时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XX”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遍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地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⑷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如下: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答出环境描写回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答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答出描写人物。2、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3、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⑸ 小说阅读应试技巧

小说阅读应试技巧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阅读小说要充分地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

常见考点:①概括/梳理故事情节;②分析环境描写;③把握人物形象;④理解小说主题。

阅读要领:

(1)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3)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4)分析小说的主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考点一 概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在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另外,要知道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方法指导】

①抓住时间、地点标志。

对于按时间、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地点转移的词语,从而梳理故事情节。

②抓住情节变化。

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来分析。

③抓住情感、心理变化。

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分析要点:分析小说情节一要抓住场面,二要寻找线索,三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并要特别注意两点:(1)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解题步骤】

①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②锁定答题区域,初步概括→③分析句式特点,提炼语言作答

【常考形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答题思路】

1.首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然后,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接着,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最后,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模板】

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1.多个事件: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2.一件事:(1)谁+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么样。(2)什么事件+怎么样(抒发什么感情)。(3)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重点提示】

答题时应分条梳理。概括事件,既不能遗漏重要情节,又不能事无巨细,造成答案太过繁琐,应言简意赅。有时还需留意字数限制。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方法指导】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分析社会环境时,要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结合所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在国度、民族、时代背景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典型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感受、分析自然环境时,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察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领会环境的描写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托方面所起的作用。

【常考形式】

1.文章开头的环境(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次对××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首先,从环境的作用入手,分析本段环境描写在本文中作用。

2.其次,分析本段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和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方面所起的作用。

3.最后,分析本段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答题模板】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②渲染……的气氛。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④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揭示(或深化)主题。

⑦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模板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

模板2:烘托(衬托)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情节的发展。

【重点提示】

答题时,首先,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其次,不能照搬模式化的语言,只答专业术语,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三 把握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能够探得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如见其人,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既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又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人物的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

(3)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成因。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在探究人物形象的时候,需要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或抒情性的语句,有的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分析和感悟。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也就是理解在作者的笔下,该人物是正面的形象,还是反面的形象。

【常考形式】

1.结合全文,概括××的性格特征。

2.××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1.首先,要总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其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

3.最后,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答题模板】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用“××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的模式。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考点四 理解小说主题

【方法指导】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结合文中相关的环境描写,归纳、分析小说的写作意图。尤其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因为小说的标题往往是小说的文眼。

具体来说,把握小说的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比如,要理解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就不能不了解鲁迅的思想,特别应该了解他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的思考,了解他与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精神。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如分析《范进中举》情节的发展,就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范进中举》的情节,包括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联系范进中举前后的情节,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暴露人们趋炎附势的嘴脸这一主题。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虽然作者极力使小说的主题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不可缺少的。

【常考形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4.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5.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答题思路】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五 对小说的体验反思

在阅读小说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发、主题意旨、写作手法等进行再次的赏评、反思,要能有自己的心得,或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从多方面思考,力争能在更多方面得到更多、更深刻的启示。

【真题链接】

(2022·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1~6题。(19分)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

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2分)

轻淡调侃—()—激动题字—()—怆然吟诗

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4. 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5. 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3分)

6. 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5分)

1.(3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原坡上菊花怒放的美景,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反衬朱先生因家乡也将沦陷而产生的悲愤。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写的是原坡上菊花怒放的情景,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美好景色的热爱。“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结合下文“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的内容可知,这一句蕴含着朱先生对形势的担忧和对家乡将要沦陷的悲愤之情。

2.(2分)自责赧颜(自责愧赧) 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轻淡调侃”对应第③段,“激动题字”对应第⑤⑥段,第一空可由第④段“朱先生……袒露出自责的赧颜”“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概括为:自责激昂。“怆然吟诗”对应文章末尾,第二空可由第⑦段“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概括为:咬指盖印。

3.(3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准备书写,自我镇定的过程,表现了朱先生对为抗日将士题字的认真郑重。(描写方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题干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首先要清楚本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从“挽”“捋”“塞”“浸泡”“擦擦”“提”等词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细致。结合上文“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等语句可知,此时的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心情激动,依靠将手臂浸入水中的方式镇定自己,也可见他对题字一事的认真而郑重的态度。

4.(3分)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词句的作用。先找出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的位置,再逐一分析。第一处是鹿兆海告诉朱先生军队将去的地方是“中条山”,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第二处是朱先生“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此处指出了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也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第三处是“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此处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正是因为鹿兆海将去“中条山”抵抗日本的侵略,才有下文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的描写,所以,“中条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波澜起伏。

5.(3分)①他爱憎分明,他痛恨的,极尽挖苦之能;他敬佩的,又极尽支持之力。②他坦诚真挚,在发现误会鹿兆海之后,真诚道歉。③他正直爱国,作为知识分子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来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和“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分析,他痛恨侵华的日本,对不去前线抗战的中国军人极尽挖苦之能,可见,朱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根据“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分析,当朱先生听说军队要去潼关打日本时,才发现自己误会了鹿兆海,他真诚道歉,心生敬佩,极尽支持之力,表明他是一个他坦诚真挚的人。根据“‘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分析,朱先生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慰英雄,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这表明他是一个他正直爱国的人。

6.(5分)砥柱人间是此峰:①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

白鹿精魂:①“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②对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③对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

两处题字:①寄托报国之志;②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外族入侵的讴歌。

(每点1分。答出五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结合“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分析,第一处题字的“砥柱人间是此峰”,既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之情。结合“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重重地按上了血印”分析,第二处题字的“白鹿精魂”,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精魂”二字既是对鹿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也是对鹿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综上分析,两处题字:一方面寄托朱先生自己的报国之志,另一方面讴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精神。

⑹ 小说的考点

小说阅读考点分析

小说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近几年以来,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叙文语段考查多次出现在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上,2022年就共有13个省市都考到小说的阅读和理解。

结合2022年中考的小说阅读试题和苏教版的小说教材,对小说的考点与解题思路略作分析。

1、 找线索

线索是连绩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线索常见的有:人线、物线、情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已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2、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高等教育》;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③是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④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⑤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3、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4、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5、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6、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在小说中至关重要,也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①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20题。②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③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和悲惨命运。除此之外,它还有交代背景的作用,在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7、此外对情节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谈启示),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小说的写法等等,也是考查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

总之,小说的天空包罗万象、累累如珠。要想运用得心应手,非一日之功,以上几点建议如果能起到“授之以渔”、“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宽慰之至了

⑺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导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是要通过阅读把文章想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彻,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或整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有些可以直接用原文作答、有些需要经过你处理之后用自己的话作答等等,具体要看问题的类型,下面会讲到。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基础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关于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要做好阅读理解,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建议去练习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在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帮助较大。阅读能力是一方面,提高阅读答题正确率,还需要平时多练习,最好能给自己规划一下时间,每天或两天练习一篇语文阅读理解,各种类型的都要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眼高手低。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具体技巧,分别举例如下几点:

①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A、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B、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C、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③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④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⑤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⑻ 求高考语文中小说考察的知识点(例如表达方式和其他有哪些之类)

求高考语文中小说考察的知识点(例如表达方式和其他有哪些之类)

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物件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物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物件,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一、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二、掌握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时,适当展开对个别诗联的简析。
3、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一起来回答。
4、要用规范的术语。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尽量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词术语来解答。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高考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哪些

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渲染
六、用典
(1)用语 (2)用事①引用神话故事。②运用历史故事。
方式型别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如有问题请追问,乐意解答。)

考察的知识点是…

考点是价格与货币发行 流通速度的关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有哪些方面的知识点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定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定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定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 *** 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 *** 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定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开启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高考语文知识点有哪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写作

高考语文还考初中的知识点吗

必背的六十四篇中初中学的占大半!很多文言文之类中的知识点也是要考的。诗词鉴赏也很需要初中的功底。其他方面例如阅读理解、作文都是融会贯通。
另外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很多地回忆起初中学的内容,哪篇哪篇课文啦,哪首诗啦什么的。
所以,如果你是初中生,还是要好好学。

关于高考考察的知识比例

高1高2占80%,高3占20%左右高1高2基础打好,高3跟着老师步伐就OK了不必刻意制定计划。经验就是听好每堂课,多做题把不懂的搞懂。多问多总结重视每次考试。认真听课最重要!祝你好运-金榜提名!

高考语文考哪些知识点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
一、语言知识
(一)语音
1、难度有所降低,不故意为难考生。近几年的“对中选错”的命题思路,与以往的“错中选对”相比明显降低了难度。
2、注重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和多音误读现象。
3、读音的字都是在声母或韵母上有所不同,不涉及声调问题。
4、词语、成语中难读字的读音要高度重视。例如“盥(guàn)洗”、“霰(xiàn)弹”、“饮鸩(zhèn)止渴”、“暴殄(tiǎn)天物”、“卷帙(zhì)浩繁”。
(二)汉字
1、考查使用频率高且错误率高的词语。它们或音同、或音近、或形似、或义近而容易混淆。
2、词语与成语、熟语字形一并考查。
3、陈述句子中辨别错别字与词语组合式辨别错别字,交替命题。以后者的词语组合为重点,因为后者的考查面较前者大。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将纳入考试范围。
(四)词语
1、同义词、近义词、虚词的辨析仍然是词语考查的重点。
2、词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均以当代使用率比较高的词语为主,内容涉及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哲学、体育诸多领域。
3、成语的考查仍然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纵观近十年考查的42个成语。其特点如下:
①感 *** 彩的误用。如“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如鹜”。
②适用物件的误用。如“美轮美奂”、“炙手可热”、“洗心革面”。
③望文生义的错误。如“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
④容易混淆的成语。如“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
⑤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如“苦心孤诣”、“灯红酒绿”。
4、考查的词语在常用与非常用之间。命题不太涉及生僻词语,但一些稍微生僻的词语也会考查,如“颐指气使”、“发祥地”。
(五)病句辨识
1、“搭配不当”题是每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率最高的。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是经常出现的。
2、修改病句,也是经常出现的,常常放在Ⅱ卷中的语言运用题中。
3、病句题来源于当前的报章杂志。
4、辨析病句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涉及到的实词、虚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2、文言文试题在变化中求发展。
①双文字的阅读测试,资讯量因此而增大。
②语言题与内容理解、分析题比例由3:2发展为2:3。
③试题中“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设题明显。
3、文言句子的翻译
①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
②文言句式、关键词语是翻译的重点。
③文言句子的翻译侧重议论色彩的句子。
(二)背诵默写
1、课本名句。
2、一些课外常见的、常用的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能激励人向上的名句,这些名旬应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化内涵丰富且脍炙人口。
(三)古诗鉴赏
1、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巨集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
2、往往借助古人的评点展开赏析。
3、采用一个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1、社会科学类文章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断的能力。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考查。
2、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的考查。
3、形象思维考查的内容及特点,散文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但小小说值得重视。
形象思维从设题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较抽象语句的理解。
②形象的认识与把握。
③隐含义的挖掘。
4、科学类文章阅读在设定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
①偷换概念。
②悖设因果。
③颠倒主次。
④扩大外延。
⑤改换性质。
在设定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5、文学作品阅读:
①对筛选并整合资讯的能力的考查是重点,又是难点。
②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
③加大现代散文阅读的难度。
四、语言的运用
(一)仿写、扩写、缩写
仿写:
1、每年命题的仿写句,大都在二至三句,形式多样。
2、仿写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格命题。
3、仿句侧重于正反意义的命题。
扩写:
1、扩充套件语句、重在围绕主题词展开。
2、扩充套件语句题与中学生活关系紧密。
缩写:
压缩语段题大都围绕“新闻”设题。
(二)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的考查:对多余词语的删除。依据保留必备词语而不产生异义的标准。
连贯的3个条件: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连贯题常考常新。
得体大都侧重在人与人的称呼上,语境的场合上.情感的色彩上。
今后要注意的形式:
①将表格内容转换为文字表述。
②对对子。
五、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
在内容上,高考作文的题材应该尽量开阔,触及的面应该尽量宽广。在形式上,将继续坚持“三自”方针.淡化文体要求。选材更加自由,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自由。
(二)高考作文的限制性原则
话题作文是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写作要求方面限制性也较以往有所增强,有效地起到了抑制、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的作用。
(三)培养发散思维,强调辩证意识
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十分强调话题的发散性、多元性、辩证性、多角度、立体化。而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意味着辩证思维的作文开始回归

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

考察的知识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

中考、高考语文题型和考察知识点要怎么看?

首先,我觉得你的问题有些模糊!
我觉得中考、高考语文题型都比较灵活。所考察的知识点重在平时积累:如字音字形、成语的使用、病句的辨别、标点符号的使用、古诗词名句的积累等。另外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全靠平时训练。
总的来说,我觉得以专题的方式复习比较好。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孙刚捷在2023-06-25 22:23:26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yanqingxiaoshuo/423455.html


上一篇:遮天全本小说网
下一篇:推文异能美食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