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现代小说结构

单于绿竹
单于绿竹
发布于 阅读量 503
外国现代小说结构

1. 小说的结构包括哪些

小说的结构包括: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
1、线状结构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2、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3、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4、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5、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6、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2. 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
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
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
②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
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
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石的《墙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新写实”小说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
“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
六、“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
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

3. 小说常见的结构有哪些类型

(一)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结构线,免费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起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依据情节展开的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双线结构的特点是情节交叉或平行,一般说来,三条情节线索以上的结构,初学者不易把握。
情节结构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优点是行动、吸引人,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但又有它的局限性:
①以事件为结构中心,作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有趣上,处理不好,容易削弱人物的刻画。
②人物性格的展开或作者感情的抒发,需要足够的空间,但情节结构重视事件的纵向连缀,不能给人物发展在横向展示方面以更大的地盘,更不允许脱离情节规定的具体时空规定,作者必须时时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并把它推进,这样就限制了作者创作的才华。
③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作者往往不得不将许多代情节的过场戏塞进作品,这样的过场戏往往失去精彩,不利于人物的塑造。
④情节结构将万花筒一般十分丰富的生活提炼为一个首尾完整的生活过程,让小说的一切因素都服从情节发展的因果链条,不能有丝毫的游离,这样做,很容易损失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给人以编造、失真的感觉。以上这些局限,是安排情节结构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二)散文结构
有人觉得情节网络文学小说太显编造失真了,极力回避那种奇妙的、戏剧性情节,努力按生活的自然形态来描写生活,于是产生了一种散文似的小说。散文式的结构摒弃了那种由发端、发展而推向 高潮,然后下降到解决的情节模式,它没有常见的紧张集中的情节,也不讲悬念、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看来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断,仿佛与日常生活差不多,并不明显地表现'起'、'承'、'转'、'合'。它像一棵树,枝枝桠桠向各个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间,时空关系的设置很散。但仔细体会,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很有点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散文结构往往给人自然本色之美。但由于它有意放弃了戏剧性的情节,有意淡化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直接的、明显的因果关系,写作的难度也就大一些。它放弃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需要写得深、写得美、写得可信,写得入情入理、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它虽然写得开放、随意,但不能失之混乱、松散,要有一种整体的有机性。
(三)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又称'意识流结构'、'情绪结构'、'心态结构'、'心理分析结构',是现代小说一种新兴的结构方法。它不按事物的因果律和时空关系来安排结构。而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闪念、内心独白、幻觉、梦境等内心活动连缀生活片断。在这种结构里,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了,内心秩序取代了事件秩序,心理时空代替了物理时空,生活场景、片断、细节将主要地通过人物心灵屏幕展现。而这种展现,有回漩、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跃,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有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心理结构是心理小说所采用的主要结构方式,但又不同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心理结构,有的侧重于人物心理表现,有的侧重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中国当代作家所采用的'心理结构',与西方现代派'意识流'作家所采用的'心理结构'技巧,也是有区别的。
从整体看,他们都以人物意识流动为小说的结构框架;现实场景的描写只是作为人物意识流动的支撑点;时序的颠倒与溶合、自由联想情节的跳跃式穿插、心理分析形式的意识独白等也是他们常用的手法。但现代派作家强调人物意识流动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瞬息万变的,因此,他们笔下的意识流动是闪念性的,杂乱无章,互不关联,像散布的彩点隐隐约约地闪烁,画面感不强,读来晦涩难解。中国作家描写的意识流动,常常是回忆性的,情理性的,画面相对完整,无数心理片断的连缀往往构成完整的情节,反映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心理结构的优点是:
①以心理流程来结构作品,让作品的一切从主人公的心灵屏幕上放映出来,摒弃了由叙述人叙事、评价、描写、议论的手法,具有了传统小说没有的新质。
②心理结构不受客观时空限制,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同时铺叙、交错穿插,或放射扩展,加大了小说表现的容量。
③以意识流动为结构框架,在场面与场面之间,人物动作与动作之间,可以略去那些容易使气氛沉闷拖泥带水的过渡描写,摆脱了追求故事情节表面连贯完整的某种束缚,取材灵活。有利于人物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揭示,可以相当充分地揭示人物心灵的真实。但心理结构的局限也是明显的。
首先,依据心理流程结构作品,极易写得拖沓、琐屑、冗长、晦涩,往往要读者重新梳理、索解。另一方面,这类作品,人物想什么往往很细腻,做什么却不太清楚、清晰,使人物形象性格内向、模糊。采用心理结构,要特别注意克服这方面的毛病。
(四)蒙太奇结构
小说阅读网小编提醒蒙太奇是从电影里学来的手法,它和情节结构有相似之处,往往有一定的情节线索,但表现情节的手法不同。它的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断,跳跃性的向前推进。片断与片断之间,干净利索地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同时,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断,通过一组一组'镜头'的组接,显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情节的连贯、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繁琐的过程交代,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但要掌握这种结构,必须熟悉电影艺术才行。
(五)板块结构
结构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情节板块'构成。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作者描写一个人物或景物后,往往把它放置在一边,又去描写另一个人物或景物,各部分自成一统,有对相独立的情节内容,形成了独立的'情节板块'。'板块'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舍弃了过渡性的语句,好像把完全不相干的'板块'前言不搭后语地直接组合在一起了。但读完全篇,读者可以由作品内在的无形的思想线索,把各个'单元'的内容联接起来。如张石山的小说写作《互不关联的四个故事》。这种结构也突破了由叙述人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模式,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但处理不好,容易把篇幅拉得很长。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情节板块'之间的关系,既不要有直接的关联,又不要有内在的联系;同时,还要处理好'情节板块'的繁简,不能把它写成头绪繁多的中篇。
长篇小说结构多姿多彩,学写长篇小说,最好先从'横断式'和'纵向式'的情节结构入手。掌握了这两种基本形式,就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

4.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既然是作业就要自己做啊,我只能为你提供点资料,方便一点~) 20世纪初,欧美兴起了一系列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流派,被称为现在主义文学,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风格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约是20C50N后)世界文学特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为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解冻文学“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既然您的要求是现代主义,为您提供点资料。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代表作品:《审判》(卡夫卡奥地利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
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代表作品:《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喧哗与骚动》( 1929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1930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达罗卫夫人》( 19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到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后期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中以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克尔、爱尔兰的叶芝及美国诗人艾略特为主要代表。他们继承了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善,内涵更为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思潮。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代表作品:《荒原》(艾略特)《海滨墓园》(保尔瓦特里)《年轻的司命女神》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
代表作品:《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第三次浪潮》(阿尔文托夫勒)
超现实主义
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它强调潜意识和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倡导“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代表作品:《娜佳》(勃勒东)

5. 西方现代文学的特点

一、现代主义的兴起

现代主义的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和战后异化的社会环境里。对于一些西方作家和艺术家来说,当代历史是毫无效益和混乱不堪的光怪陆离的巨大场景,传统的创作已不再适用,只有种种反传统的形式和风格方能表现历史所呈现的绝望和混乱的景象,冲出一化的牢狱走向整体。于是,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和哲学思潮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在作品里集中体现出带有抽象意味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绝望感,人的生存本身难以忍受“形而上”的痛苦等复杂的感受。现代派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所表现的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深切的危机意识和紧迫的变革意识。


二、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

现代主义流派纷呈,作品也是多姿多彩,象征主义有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表现主义有斯特林堡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音乐做品《华沙幸存者》,立体主义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超现实主义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带抽屉的维纳斯》等。


三、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
在艺术特征方面,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往往侧重于以本能为主导多变化的内心来反映现实,常常把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搅拌起来表现,追求的是现实世界挤压之下的心理世界的真实以及心理世界扭曲之下的现实世界的真实。
现代艺术的主题思想的譬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是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广泛渗人的结果。因此“对于理智地强调,对于辩证的兴趣,对于悖论逻辑的爱好以及象征、譬喻、寓言等手段的运用,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作品中一种哲学品性的自觉的追求”。
西方现代主义结构还表现出思想方式的“非理性”,作品主人公的“非英雄化”倾向;艺术作品的结构趋于松散而复杂,随着哲学成分的加重,清洁淡化甚至被取消,任务的抽象化、寓意的象征化,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思想的载体,追求“较深刻的哲理内涵和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从而启发观众去思考,并且“化繁求简、返璞归真”。
在表现手法上主张“离间”,即“把人们熟悉的经验陌生化,引起人们从另一角度重新认识这个经验”;追求表现的创新,常常使用象征、譬喻、寓言、暗示、无意识、意识流、梦幻、荒诞、悖论等探索方式和表现手段,从而传递事物背后不可言传的意义。

6. 外国小说分多少种类

小说的分类是国际统一路线哒~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此外,还可从其他角度分类,如欧洲中世纪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汉小说,18世纪英国有感伤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中国宋代话本有胭粉、公案、灵怪等类,明清有英雄传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近代、现代则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话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狭邪小说等。

现代网络小说分类
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网游小说,穿越小说,修真小说等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分类与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现代小说
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以白话写成的小说。
若按内容分类,则可分为生活小说、社会小说、爱情小说、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历史小说、神怪小说、恐布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若根据篇幅及内容的份量分类,则可分为以下四类: 长篇小说 十万字以上的小说,一般是容量大、篇幅长、人物多,而且总以广阔的社会面貌、特定的社会背景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 二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通常反映生活中较大的事件,结构不能像长篇小说一般头绪纷繁,又不同於短篇小说那样单纯。
中篇小说 二千至二万字的小说,容量较小、篇幅较短、人物小,而最大的特点是情节单纯,一般都是描绘人物和事件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段,由此而呈现主题。
小小说 又称微型小说,删除环境烘托的描述,留下简单的情节与人物,只表达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主题思想也多依赖读者自行深思。

祝中秋愉快

7.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绍

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先锋派、试验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由自然主义等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并富有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特征的文艺思潮的总称。属于现代主义的范围并在国际上发生了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十个文学流派,它们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文学、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约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欧美现代文学与欧美古典主义的分界线。 象征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根据波德莱尔、阿瑟·韩波和保尔·魏尔伦等人的诗作中出现的新手法和新倾向,于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正式提出来的。它主张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人们普遍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发轫之作。这部诗集在题材方面,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是说诗人可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美好的东西),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诸如乞丐、娼妓、战争等罪恶现象,突破了浪漫主义后期风花雪月的框框;在艺术方法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互相契合的情况”的“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为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诗人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表现主义一词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在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有的说是在1911年德国《暴风雨》杂志的绘画评论上,后来在1914年引入德国文学界。表现主义最初是作为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拨出现于绘画界的。它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与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表现主义者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下意识,用特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马士革》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它以独白的形式描写人与命运、与异性、与教会、与自我的搏斗。著名的《鬼魂奏鸣曲》让死尸、亡魂和活人同时登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倾轧的关系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紧接着波及俄国,随后也影响到法国、英国、波兰等欧洲国家。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利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翌年,马利涅蒂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提出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
在内容上,未来主义认为:鉴于二十世纪初科学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以及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需要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未来的艺术”。文艺应该由反映停滞不前的、死气沉沉的现象,转而“歌颂进取性的运动”、“机器文明”,歌颂资本主义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应该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基于这样的思想倾向,未来主义者也认为,战争、暴力、恐怖是摧毁旧传统、建造新未来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颂所有的战争,甚至声称战争是“伟大的交响乐”,是“世界上唯一洁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来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脱离人类社会的、抽象的因素,视“速度”、“力量”为美的准绳,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提倡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为基础的诗,以便随心所欲的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他们的组合,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断断续续的想象”,表现作者朦胧的、奥秘的感受。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它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国勃起并形成影响较大的流派。
意识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44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在该文中指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种斩不断的“流”,即“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提出过与此类似的观点的,还有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经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意识流就是在这种现代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意识流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写人物内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这些作家认为欧洲的传统小说由作者从外部描写人物性格,忽略了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生活的描绘,他们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动。因此,他们强调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种种象征手法来真实地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1887年,法国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最早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开了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接着,英国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于二十世纪初期在《墙上的斑点》、《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独白”自己的感受和畅写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识向前(未来)或向后(过去)流动的自由联想,大大发展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出现的,它的影响波及欧美及非洲、亚洲的一些国家。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达达主义由法国作家查拉在瑞士创立。“达达”是小儿的语言,其本身并无意义,它主张以婴儿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为美学基础,排斥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达达主义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成功的创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超现实主义一词最先是在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力的诗剧《蒂雷齐亚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来的。1919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和艾吕雅、阿拉贡等创立了《文学》杂志,进行超现实主义的试验,并于1924年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组织起了“超现实主义研究会”,初步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潮流。从超现实主义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东发表第二个《超现实主义宣言》,这十年是超现实主义的兴盛期。随后,超现实主义的阵营出现了分裂,阿拉贡、艾吕雅先后与布勒东分道扬镳。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阿拉贡早年都是医科大学的学生,他们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关于梦的阐释的影响很深,其创作主张直接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文艺要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现实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现实本身,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组合形式”,这种形式至今为人们所忽略,但它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存在主义哲学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戈尔等人,对客观存在持悲观主义的看法,他们承认客观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特别强调意识的主宰性。法国文学家萨特根据他们的理论,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存在主义观点。萨特一方面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选择”,诉诸“行动”。但萨特从非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们选择自由不受社会和阶级的限制。

荒诞派兴起子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国。不久即风靡于欧美各国,由于它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比较相似,开始人们把它视为先锋派;又由于它主要活跃在戏剧领域,并且一反传统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人们又称它为“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直到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批评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这个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才在《荒诞派戏剧》一书里正式提出了“荒诞派”的概念。
荒诞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世界已经丧失了理性,没有正义和逻辑,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荒诞的;他们还认为,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不仅没有什么目的,而且为丑恶的世界、荒诞的现实、不合理的社会所包围和挤压,已经不再是人,变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诞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会制度”。正如荒诞派大师尤金·尤奈斯库所宣称的:“荒诞就是没有目的,和宗教、哲学甚至直觉的源泉切断联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动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荒诞派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表现。
同存在主义相比较,荒诞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诞性。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也无所谓悲剧喜剧之分。

新小说派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六十年代后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时影响波及欧美。 五十年代期间,法国一些反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围,提出要改革传统小说。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只是在“反传统小说”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创作试验。1956年到1958年,法国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先后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两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小说创作反传统的主张,被人们看作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新小说派认为:当今时代变了,工业技术获得了相当的进步,而小说艺术却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还没有从传统小说的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照他们看来,客观世界只是一个“物的世界”,而传统小说把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因而掩盖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发,凡与现实主义传统有联系的以往时期的一切小说技法,他们也都持反对态度。他们以为,存在主义以及萨特的有倾向小说,与现实主义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不足取。对于意识流和卡夫卡的小说,他们也以为有着现实主义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绝。因而,新小说派又被称为“拒绝派”或“反传统小说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并盛行于美国。它在文学上的实践和成果不多,但对于美国以至于西方世界的文学艺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会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施行“麦卡锡主义”和种族灭绝等高压政策,以及失业、劳资对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剧,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们从大战的杀戮中摆脱出来,又被冷战等不测阴云所笼罩。许多美国青年感到了“社会的崩溃”和“世界的毁灭”的威胁,纷纷以一种混合着消极反抗和自暴自弃情绪的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来对付生活。他们认为,现代世界的一切苦难皆源于“理性”、“精神”,如果人们不按照什么“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会变得好起来。他们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两种人,他们要从“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来,做所谓“嬉皮士”,即“明眼人”。他们身着异服,狂放不羁,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对一切传统观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过男女群居的团伙生活,或者浪迹于都市的底层,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贩子和爵士乐歌手的队伍,形成了与文明社会、传统文化鲜明对立的“地下社会”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仍在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据说,“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虽然有点长,你自己可以去里面寻找你需要的东东。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帮到你, O(∩_∩)O哈哈~

8. 小说结构主要是

结构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单线型结构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白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可是“叛被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另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美国丈夫里•科尔曼的社会问题小说《克莱默夫妇》(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家庭崩溃”的社会问题,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共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即将德和乔安职的关系及儿子的抚养问题,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 、

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乔厂长上任记入《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虫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长篇小说,围绕一两个人物单线型地组织情节也有不少,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磋蛇岁月》(人物略多,主要情节线索仍然是单线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掐”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B.复线型结构

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式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线索就有两条:一条以涅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绷为主;一条以列文为主。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京,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线索就有两条——存妮一条、荒抹一条。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C.辐射型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这种方式运用得很娴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说

的复杂内存是从陆文镕躺在床上的朦胧追忆中散射出去的。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D.蛛网型结构

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又,盘根错食象一个蛛网。《水浒传》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其中的很多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结构有气魄,生活内容复杂丰民《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象《红楼梦入情节线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用蛛网形式组织起来。又如柳青的《创业史》有四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下中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党内的反对派的话动线索;一条是以姚世瘸、郭世富为代表酌坚决反对合作化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复辟势力的活动线氯一条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活动线索。这四柬线索,互相冲突,互棉交叉,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组织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结构架式。

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丸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来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浙沥显露出免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如《蓝宝石》、《英犬》、《恐怖谷》就惯用此法。当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仁水悦子的《猫知道》(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把这种结构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环型结构

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线索之间能“咬得很紧,前后融为一体。张弦的《扯不断的红丝线》可作为典型文例。杨玉洁参加了文工团,组织股长马秀花把她介绍给齐副师长,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则和苏骏结了婚。苏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离了婚。而齐副师长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后,马秀花又来把博再介绍给齐;傅终于没有扯断这根红丝线。博转了一大圈,终于转回来了。在结构上,人物关系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回环:博齐——苏博——齐傅。情节的发展沿着倒转回环的方式展开。王朝闻曾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把结构的辩证联系概括如下(省略)

F.情特型结构

有的小说,在结构上,看不出情节线象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只写一些事,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组成小说结构的主要部分就是馆结朗描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信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近年国内小说创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体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不注重情节,不讲故事,如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竿。又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使情绪贯彻全篇,成为组织小说材料的无形线索。

G.板块型结构

现代小说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不少作者已不道扼以上的情爷结构形式,使小说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作者在小说中‘随意”地写出一个人物,并对他进行描写,然后放在一边;或“随意”描写某种心别、景物,又放在一边,这种胡写白成一统,有一定独立性,有它白己特定的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坎有时互相靠拢、碰撞,发生联结,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也有的板块在表面上根本无任何联系,更谈不到联结,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说,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线索,无形地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然后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使读者意识到板块之间的关系。各个部分自成板块,这是与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这种结构形式显然已经丢弃了“过渡段”、“过渡句”等常闻的过渡方法,甚至丢弃了有过渡作用的标点;如冒号、则节号等,而直接把前后完全不相干的板坎“前言不接后语”地联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可能有贯串情书,也可能没有。

有贯申馆节的,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形成一块独立的板块,但情节人物又是贯串前后的,这种结构形式叫“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没有贯穿情节的板块结构,如意识流的某些小说——象法国作家普鲁斯持的意识流小说《斯万的爱情》即其一例。在国内小说中,很少完全没有贯串线索的这种结构形式。现代西方的这种结构形式的作品,往往写了较多的下意识的活动,甚至是梦境、“魔幻”以及施催眠术后的“无意识”幻觉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块的具体内容,不仅可以与主体毫无关系,而见在小说中,某些板块毫无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现代派小说家中,这种结构形式已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究竟能有多少读者,究竟又

有多少读者能加以卒读,是很难说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这种现代派小说了。

顺便说一下,现代国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大多是有贯串线索的或有贯串情节的,得诺贝尔奖金的大多数作品都届此类。板拍成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也是此类作用,如科尔曼的《克莱默夫妇》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第五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获得五个最佳奖。

在国内,由于长期存在的民族形式相传统的影响,一般来说,读者喜欢该的小说(即拥有最多读者的)是有贯串线索和有比较精彩的情节的小说。我国的作家们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这种欣赏和阅读习惯。国内有贯串线索的扳块结构作品,如西西的《四等舱》写得就比较好。这篇小说在形式上有一定独创性,它以“我”这个业余文学作者为贯串线索,把小说分成许多块,各不相关:

a.四等舱的旅客们去饭厅里买饭,都买的是八角一份的。

b.饭后吃什么茶,是否吃红茶菌最好,大家议论纷纷。

c. 大家闲聊:小孩说“我爸爸是连长”; 司机说老太太福气好。于是,大家又谈到孝与不孝。大学生大谈代沟,批判“怀疑一切”的“难道”论。

d.大学生等谈对文学作品及电视的看法。

此外,还谈到在外国人面前的态度,老太大想给两个青年男女做媒;小孩忽然肚疼,大家着急;写萍水相逢又马上分别的离别,表现了友好和高尚。

试看这些板块之间有何矛盾冲突、有何情节、有何联系可言?但是通过“我”这个贯穿线索,把这些板块联结在一起,说明“四等舱确实比我原来想象酌要好很多”。他们互相关心、爱护,开城布公,爽朗直率;有时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情操,有时又流露出低级庸俗的思想感情。

这种板块型的结构,其实并不好写,它要求有较高的文学笔法。取材看起来是零乱的,但又是精选过的,表面上是想写什么便写什么,似乎可以无休止地写下去,但又使人觉得作者及时打住,恰到好处。

晓风飞翔:这个是转贴吧?其实结构这东西,学问无穷。比起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说,更为复杂。这文章,似乎只是单纯的分类,实际的指导性不大,还不如大胖头鱼来说呢。 他的《君与臣》,写了两百万字都不散,是非常难得的。「结构是对人物、事件的组织安排,是谋篇布局、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注1]。结构通常与情节并称为「情节结构」,但事实上,结构并不等同于情节,结构大于情节,涵括了小说中的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构的任务除了对情节的因素进行组织安排外,还要对非情节的因素进行组织安排」[注2]。一般而言,中国古典小说十分重视情节的作用,「小说结构是以情节的发展构成的,强调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注3],「其结构基本上就是情节的结构,结构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情节」[注4],遵循着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创作模式。
参考资料:http://huangyang.blog.hexun.com/1650916_d.html

9.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绍

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1.现实主义文学

①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
萧伯纳<巴巴拉上校>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②苏俄现实主义文学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①后期象征主义
代表人物:
托·斯·艾略特(英) 《荒原》
保尔·瓦莱里(法)

②表现主义
卡夫卡(奥地利)
奥尼尔(美国)

③未来主义
阿波利奈尔(法国)
马雅可夫斯基(俄)

④超现实主义
安德烈·布勒东(法国)
路易·阿拉贡(法)

⑤意识流小说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
威廉·福克纳(美)

PS:这可是本人翻书查出的哦,不要进行非法复制粘贴,版权所有,复制无效!!

10. 小说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

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

3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4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5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忆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黯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6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

7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8简易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单于绿竹在2023-06-25 10:35:39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yanqingxiaoshuo/416684.html


上一篇:小说女主角乔薇姬冥修现代小说
下一篇:女主贤妻现代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