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主义的小说

王若菲
王若菲
发布于 阅读量 841
20世纪现代主义的小说

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② 现代主义小说的介绍

【现代主义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复杂的小说创作潮流,包括诸如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迷茫的一代”小说等许多小说创作流派。

③ 20世纪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1、后印象主义 凡高 《自画像》
2、立体主义 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
3、野兽派 弗拉芒克《塞纳河畔的采石场》
4、表现主义 爱德华·蒙克 《呐喊》
5、未来主义 贾科莫·巴拉《被拴住的狗的运态》

④ 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很多,其中由法国传遍欧美的是( )文学以英国为中心的是( )小说

第一空: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是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最早产生于法国,随后在欧美各国广泛流行。
第二空:意识流。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
第三空:魔幻现实主义。拉美的文学主潮。

⑤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1、《尤利西斯》乔伊斯
“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在能读完的10个人中,又有5个人是将他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
“《尤利西斯》是20世纪文学中小说的最大贡献,它必定会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传》使拉伯雷、《卡拉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万古流芳一样。”
这是1922年《纽约时报》的书评作者约.科林斯在同一篇书评里对《尤利西斯》所下的两个判断。时至二十世纪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都“幸而言中”——但愿书评家也因此而“万古流芳”。
对于《尤利西斯》,连西方的文学教授都没什么可说的,旁人自然更无庸置喙。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正是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看到了汉译本的《尤利西斯》(萧译本译者:萧乾、文洁若;金译本译者:金堤)。
在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们可以说,尽管大多数中国人还无法领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与精美,但至少在汉译本的《尤利西斯》里,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汉语优美的可能性。
2、《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
当《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三部《盖尔芒特之家》在法国问世时,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艾兹拉.庞德说道,对这部书最完美的批评文章应当只写一段,而且必须有7页长并只用分号。这是用来夸张普鲁斯特那长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当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时,他那以难以想象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说,已经被无数次公认为有史以来最长、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了。
马塞尔.普鲁斯特象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以三十年的时光,用回忆的砖石砌就了一道辉煌的时光走廊,而在动笔创作之初,他就考虑到,要把这部作品建筑得象一座教堂(《追忆逝水年华》译者前言)。这使得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所有细部之上的辉煌——一种整体上的气势与力量。
3、《变形记》卡夫卡
一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后是一系列荒诞而“正常”的反应: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主人公自己绝望而悲惨的生存努力——一切都象一个梦,一个噩梦!然而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噩梦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
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天赋之所在。对于卡夫卡自己来说,生存就是一场必须“恰当运用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的抗争。
通过写作这一形式,卡夫卡为自己的抗争找到了存在的形象。当我们读到《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作品时,简直就象面对着一尊尊充满力量的雕塑,你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而透过卡夫卡自己的书信与日记,我们将能领受到那无穷无尽的力量之源泉,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竟然带着这样一些姿态:忧伤、理解、痛苦、谦卑……
关于卡夫卡,我们还可以说上很多很多(据说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卡夫卡的论文数量之大,光打印题目就要用上几十页),然而,在我的感觉里,安静的倾听才是最恰当的方式(这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吗?)
4、《局外人》加缪
小说家加缪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哲学家加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种身份的的混淆往往容易在小说创作中带来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问题在同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萨特身上更为明显:不客气地说,作为一流哲学家的萨特在小说上充其量是个二流人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类小说评价往往着重于其思想性。通俗地说,那就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也好,《鼠疫》也好,成败与否由其中心思想决定。“中心思想并不是创造性艺术的最高形式,但是,它却有可能重要到这个地步:如果为了艺术批判的缘故而抛弃它则将会亵渎人类精神。”(《纽约时报书评》)
从文体而言,有人指出“加缪非常擅长于笛福式的叙述文体。”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阅读下去的话,那么他独有的细腻感觉和充沛的激情已经弥补了叙述中的大部份空间。人们不会忘记,《西西弗斯的神话》尽管是一部哲学著作,却毫无疑问也是一篇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散文名篇。
5、《洛丽塔》纳博科夫
在《洛丽塔》出版前,作为文学教授的纳博科夫的简历是这样的:男性(1903——),俄国流亡贵族(革命家?)后裔,旅行者,鳞翅目昆虫(尤其是蝴蝶)学家和标本收藏家,诗人,大学文科教授(古典文学、写作以及文学批评),象棋难题的制作者。倘若要用一个词来评价的话,那么最接近的就是——优雅。
然而随着《洛丽塔》的出版,一切都变了。在成千上万的美国读者心目中,“纳博科夫”这个“品牌”所代表的是:畅销书作家,“变态佬”,渎神者,好出风头的人,暴富者(《洛丽塔》的版税),一言以蔽之:庸俗(也带表招人喜爱,令人羡慕)
简单地说,《洛丽塔》讲述的是一名成人对少女的性爱欲望与“色情故事”。在这部小说里,纳博科夫作为一名语言天才对美国俗语、俚语(这是他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此前的作品均以他的母语——俄语写成)的精熟,以及对从拉伯雷以来的“狂欢式”民间叙事技巧的戏拟与发展,都令人叹为观止。
倘若不理解纳博科夫在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上的贡献,就很难理解他在文学史上将留下何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参看他的另一本“雅”著:自传《说吧,记忆》。
6、《小径交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同中国有缘,因此,在中国知道他的人可能超过他祖国的人口。但是,这个出生于1899年8月24日的早产儿从未到过中国,尽管他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一直身在中国’。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是悠远和神秘的代名词,是书的策源地。”这是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前夕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陈众议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所写下的。
确实,作为一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国阿根廷。有的人仿佛生下来就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时代与地域——博尔赫斯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对于他来说,每一个人所熟悉的时间与空间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一存在反复由几种富于隐喻性的形象被表述出来,它们分别是:书、镜子、迷宫、梦。它们不断复制、衍生、直至无限。
《小径交叉的花园》(小说集)是一本“关于无限的书的迷宫的书”,仅凭这句绕口令般的解释就知道它多么值得一读……
7、《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已经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了。对于与马尔克斯一起开拓和发展这一流派的前辈与同辈作家们来说,“播种者并非要摘下最大的那粒果实”这句话,也许是个不错的安慰。
然而,这部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之所以一路“走红”,直至被请入诺贝尔文学奖的众神殿,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魔幻现实主义本身所独有的创作原则与思想内涵是一方面,小说本身的“好读”则是更多读者选择的原因。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纽约时报书评》)
请注意,“快感”,而且是“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这至少说明一件事:
“名著”与“难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只是对读者,即使是对于我们的作家,这句话也不失为一个善意的忠告。
8、《黑暗的心脏》康拉德
对于康拉德,也许中国读者了解不多。但在1998年英国“蓝登书屋”选出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中,“航海作家康拉德”一人入选了四本。超过排名首位的乔伊斯及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福克纳、福斯特等人。
即便对于从不知道康拉德何许人也的读者来说,阅读康拉德的小说也会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从外部的经验而言,康拉德小说里那“大海大声的呼唤”立刻令我们和作者一起扬帆去经历那种种“伟大的冒险”。让我们了解到“天海之间伟大而单调的存在”;感受到生命平凡的流逝。
从内心而言,康拉德又被称之为西方第一位“专注于心理现象研究”的小说家,他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把握与解剖令人想起茨威格,而他在人性深度的发掘上又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文学史的重要性来说,康拉德也许不属于“最伟大的”之列,但他毫无疑问在最优秀的作家中名列前矛。
9、《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我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值得好好写写,而且即使我写一辈子,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福克纳自述)
作为一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最大的贡献大于为人类一个留下了虚构的、神话般的文学地域——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全县方圆2400英里,人口15000多,县中心是杰弗生镇。福克纳曾两次为这个虚构的县绘制地图,并骄傲地自称为它“唯一的主人和所有者”。
《喧哗与骚动》是这一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由十多部长篇和近80部短篇小说构成)的代表作之一。主题可以概括为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在写作方式上,《喧哗与骚动》把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一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由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出一点意义。”这恰好可以作为这本小说的一段绝妙的注释。
10、《雪国》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川端康成几乎已成为“传统”日本文学的代表。而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也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心目中“遥远、神秘而独自存在”的象征。实际上,川端康成在初登文坛时,便醉心于单纯地借鉴西方文学,甚至声明“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作我们之母”。
在欧化的创作道路上遭到挫折后,他又宣称要改行搞“东洋主义”,走到了全盘继承传统的另一极端。最终才从失败里寻找到东西方文学融合与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出属于川端康成自己的“东方之美”。

⑥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劳伦斯《虹》
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海明威《老人与海》
4、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0世纪苏俄文学著名代表
5、高尔基自传体长篇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 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可能现在很多知识人不太知道他,但在当时,他绝对是最流行最热门的哲学家,不仅因为他的哲学高扬了生命而符合时代需求,也因为他的哲学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笔的轻松灵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化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哀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⑧ 20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

我不喜欢啰嗦地讲一大堆。卡夫卡,你认识吧?他是20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代表作有
《变形记》、《美国》、《城堡》。因为你要求推荐一篇而已,所以我推荐短篇小说《变形记》(这篇你以后到了高二或者高三就会学到,不过,那是有经过删改的,建议你去看原著。)

⑨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化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哀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⑩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与十九世纪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19世纪为前期现代主义、20世纪为后期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是前期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同时,也有决裂和反叛,后期现代作家表现了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

不同点:

1、流派、内容上:
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有: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
20世纪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2、理论基础上:
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依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主要:是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3、基本特征上:(以后期为例来论说)
(1)、反文学性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更进一步把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前期现代主义生活在传统之中),而且要摒弃前期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它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
后期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在它看来,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作”,换句话说,写作转向了它自身。作家只能把话语、语言结构当成他们为所欲为的领地,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3)、不确定性
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个整体,那么后期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如果现代主义作品中还有一种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那么后期现代主义则否定这种中心和结构的存在;不但如此,后期现代主义作家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在后期现代主义小说中,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期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4)、趋向大众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意识和优雅的形式使它和通俗文学泾渭分明,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则要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

4、作家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上:
(1)、后期与前期相比:后期现代主义作家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前期作家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汲取养料,试图填平前期纯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2)、后期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具体创作风格上后期出现了:
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
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
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
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
短路(运用某些手法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例如把确定的事实和明显的虚构结合起来使得无法对作品进行解析)、
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的特点和边界,如把小说“理论化”)、
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甚至“非文学”话语纳入主流)。
冷漠性也是后期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以上是我参考资料自己总结的,很多地方或许还不精确,可以权当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王若菲在2023-06-23 21:24:2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yanqing/61679.html


上一篇:总裁偏执类小说
下一篇:回到古代卖现代商品的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