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弃儿小说阅读

马端
马端
发布于 阅读量 178
萧红弃儿小说阅读

❶ 萧红 火烧云 原文

原文: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

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面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节选自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摘入沪教版五年级课文,以及人教版四年级课文。

《呼兰河传》是 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

一年四季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除了琐碎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多半与鬼神有关。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她童年温馨的记忆却是祖父与后花园,这是她精神生命中温暖的情愫与皈依,更是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故乡情感。

(1)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萧红(1911——1942),民国传奇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原名张乃(nǎi)莹,笔名萧红。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经典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❷ 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 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❸ 萧红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萧红的文章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

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3)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❹ 萧红为什么杀自己孩子

1、萧红性格原因。

她的第二个孩子怎么死的,死因不明,目前说萧红杀死的只是谣传,并没有具体的证据。萧红老友靳以的女儿——作家章小东,曾写过一本叫《尺素集》,她就把萧红写成冷血无情、依靠男人的女人。她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表示,听她母亲说起,第二个孩子是因为萧红的“自私”:

“萧红的文章写得好,这点我敬佩。《呼兰河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非常非常美。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我一点都不敬佩她。但我主要是说她的两个小孩的事,我觉得她自私,不是一个好女人,她为了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她第一个怀了别人的孩子,生下来就丢掉了。然后她又怀了萧军的孩子,端木蕻良又是个狠角色的人。萧红也是有难处才这样,就把第二个小孩也弄掉了。我觉得很心痛,怎么可以这样?换成我是做不到的,我是妈妈,我怎么也做不到。”

2、官方的说法是,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萧红称孩子头天夜里抽风而死。

汤唯饰演的萧红

(4)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参考资料:

来源:深圳特区报——萧红老友靳以的女儿谈萧红

萧红数字展馆——萧红大事年表

网络——萧红

❺ 萧红后半生遭遇了什么

因为萧红英年早逝,享年31岁,就直接讲一下她人生的最后三年:

1、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2、1941年,她被发现患有肺结核。

3、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左起:黄源,萧军,萧红

(5)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参考资料:

萧红——网络

❻ 萧红的作品

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马伯乐》等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6)萧红弃儿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近年来,萧红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虽然没有像张爱玲那样在坊间炙手可热,但却少有争议地获得了学界和大众读者的一致认可。

而且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在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段之后,萧红也极有可能作为有限的代表人物之一,来向后人展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面貌。

这样的前景,对任何一位以作品说话的作家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当我们抛开遐思,去回望六十多年前的作家身影时,就发现这位创作时诗意盎然的女性,人生充满了苦楚。

❼ 萧红弃儿中哪个孩子是和谁生的。

萧红一生有过两个孩子,第一个是汪恩甲的,孩子生下来后,不久就送人了;第二个是萧军的,生下没多久,孩子就死了。第一个孩子,至今没有下落。第二个孩子的死因又有多种说法。由于她处理两个孩子的方式,有观点认为她是个没有母性的狠心人,为了和萧军在一起,不惜把孩子扔掉;为了和端木蕻良在一起,不惜将孩子掐死。

第一个孩子迫不得已舍弃

萧红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她和萧军都还不是作家,两人都没有生存能力,他们不是一般的“贫困”,而是整日流浪,连食粥都无可能,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生存的人,如何去照顾孩子呢?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就算留在身边,也可能因为没钱喂养导致孩子夭折。在章海宁看来,当时将第一个孩子送走,为他找一户好人家,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在第一个孩子生下不久,萧红写作了一篇自传性作品《弃儿》,在这篇文章中,她描写了她在医院的矛盾、痛苦、悔恨、不舍和无奈。从种种细节推断,萧红舍弃第一个孩子,确为当时迫不得已。

萧红临死前,她曾对骆宾基和端木蕻良说,让他们从香港回去后,找到第一个孩子。弥留之际,她说“但愿她在世界上很健康地活着。大约这时候,她有八九岁了,长得很高了……”而作家舒群的回忆录中也提到,有次萧红站在儿童服装店前停了好一会儿,走开之后对舒群说,如果我的孩子还在,现在也有这么高了,边说边和舒群比划高度。

第二个孩子生死不明?

第二个孩子的死,也是萧红研究中的一个谜,孩子怎么死的,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这是个男婴,又白又胖,但是生下来三天,孩子就死了。医院没有医疗档案可查,据说萧红本人对这个孩子的死的反应很冷淡,并且阻止白朗去找大夫理论。还有一种说法是,孩子死的前一天,萧红以牙痛为由,向白朗要过一种德国产的强力止痛片“加当片”,认为孩子是被她亲手毒死的。

萧红生产是在重庆白沙镇,虽然该地有很多文化人,但卫生条件很差。章海宁说,由于条件太差,当时晚上很少有第二个产妇在那,有没有值班医生也不得而知。萧红分娩时自己本身在发烧,孩子是否受到了感染,是否夜里发烧,有没有医生抢救,都不知道。很有可能这个孩子就是病死的。

季红真则说,这个孩子的生死其实是不明的。“所谓死,是萧红告知白朗的,当时只有白朗在她身边。但是,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显示死婴,连医生都没有看见,萧红是怎么处理这个死婴的?她的身体一向虚弱,产后第三天更是疲弱不堪,为了避免产后感染,她还在输消炎的药物,她哪有力气处理孩子呢?”因此,季红真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也被送人了。“一个男孩儿是很容易被送出去的,而且萧红一开始就不想要这个孩子,和萧军情变之后,她不愿意为萧军留下孩子,成为萧军来纠缠的借口。”

而林贤治的看法则是,即便是最极端的猜测,认为就是萧红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没有权利责备一个简直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❽ 萧红临死绝笔为何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呢

萧红于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张家大院,童年生活过得并不快乐。

尽管萧红来自于地主家庭,衣食无忧,但母亲姜玉兰在她8岁时早逝,小小年纪就缺乏母爱;父亲张廷举虽说是公职人员,先后任过小学校长、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务,但思想守旧,对萧红疏于管教;兼之继母梁亚兰又不喜欢她。

以致萧红小时候很叛逆,经常逃离家庭。

萧红的父亲曾给她订了一门婚事,要萧红小学一毕业就与之完婚。

懂得反抗的萧红反对包办婚姻,对父亲的安排采取了消极抗争,表示要去哈尔滨上中学,若不同意就去呼兰天主堂当洋姑子。

父亲张廷举还算不固执,妥协之下,便同意17岁的萧红去哈尔滨就读东特女中。



萧红后来继续创作了《呼兰河传》,反响也很好,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

遗憾的是,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却在感情上再度失败,她与第二任未婚夫萧军因琐事失和,感情上渐渐出现裂痕,二人渐行渐远。

1936年7月,25岁的萧红正式与萧军分手,只身到日本东京疗伤。

期间,萧红惊悉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悲痛不已,写下《海外的悲悼》等多篇文章怀念。1937年1月回国,去上海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墓,后又写下《拜墓诗一一为鲁迅先生》,与萧军合作,一道编辑《鲁迅先生纪念集》。

❾ 萧红的弃儿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1933年4月18日 发表《弃儿》
-网络,见“萧红”词条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马端在2023-06-25 10:29:07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huan/362183.html


上一篇:lol末日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镜花物语小说在线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