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乐团小说阅读

冯德寿
冯德寿
发布于 阅读量 853
声音乐团小说阅读

㈠ 颜歌的作品介绍

(2022.1) 》(小说集)
这是颜歌早期的作品集,收录了包括新概念获奖作品《我的十六岁和村上世界的尽头》和《朔夷》、《锦瑟》这样倍受读者好评的作品。她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特色,在史诗般的话语中,构筑苍郁、隽永、惟美与恢弘。 (2022.8) (长篇小说)南海出版公司
我想说,当你能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关于它的一切已经被我彻底地抛弃了。我把它写下来,就是为了和我的过去一刀两断。这是一个发生在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但不是一个历史故事。我能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我不想再讲它了,以及它所隐射包含的我的过去,它的叙述方式,它的意向,这些所有,由我,在这里向你保证,你再也不会看到了。 (2022.1) (小说集)南海出版公司
如果你消失在江的那一边了,我一定涉江过去寻找你,无论多么遥远…… 这时候我听到了马蹄和战鼓的声音,刀剑冰冷地作响,西夏的兵马砍了宋人的头颅,于是年轻的士兵带着莫名所以的神情死去…… 在我的头颅落向冰凉的大地之前我见到了佛、他坐在莲花上、高高地注视着一切。我轻轻地问他说,为什么。 佛,笑而不语。 (2022.9) (系列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80后”代表作家颜歌的一部系列小说。颜歌一改以往空灵飘逸唯美的文风,以一种模糊现实的手法写出了十个尘浮于上又深入骨髓的爱。这些故事的男主人公都叫一个名字——顾良城,他们身份各异,是号丧者、剧作家、养蜂人,还是图书馆管理员、花圈制造者、汽车修理工……大致属于底层生活者,在精神本原上又都是一个人,流离失所,过着乱七八糟的生活,没有亲人,没有过去——在剧烈而浓密的绝望里,生活着,爱着,倔强而辛酸地,奢望着最后的希望。 (2022.8)(长篇小说)中信出版社
悲伤兽:因双手灵巧而成为了纺织工人,一笑则亡;喜乐兽:寄居在幼童体内的神兽,神秘莫测;舍身兽: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残的兽种,被保护在舍身兽研究中心;穷途兽:性温顺怯懦,以吞食人类的绝望为生;荣华兽:只有雌兽,以栽种亡兽尸体而自行繁衍;千里兽:传说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实却隐匿在地下,随成长而失去记忆……
这是永安城里的九个族群,交错出现的明暗线索和不确定的主角,构成了这样精致的虚幻。高密度的情绪在文字中反复发酵,惟一不让人感到虚幻的是作者颜歌诉求的人性。部分章节曾在《青年文学》连载,在读者的反馈中以接近百分之百的喜爱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受欢迎小说。 (2022.8)(长篇小说)中信出版社
妖孽:女人的最高境界。爱自己、爱工作,甩得出让男人咋舌的薪水,对弱小的男人表示友好和关心,对愚蠢的男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对自己爱的那个……因材施教咯。 指南:爱情只是自己的一种形式,幸福的部分内容,但真实地爱是值得珍惜的,就算失去,也要用一生去不时回忆。本书是颜歌和楚玳合著。 (2022.10)(自选集)明天出版社
本书是明天出版社北京编辑部策划的“明天青年作家精选集”之一,也是作者颜歌的青春纪念册,收录了作者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所有的小说中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状态的小说,包括:《花样年华》、《桃乐镇的春天》、《葡萄藤下的女人》、《动物园的失踪》等。 (2022.7)(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镇记忆。四条线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于一场秘密的谋杀,和一次从产房开始的私奔,一个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进行的那场隐忍的暗恋。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长大的英俊少年张沛,恶名远扬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乐镇的大街上看见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故事包含了正反两面。在正面你能看见的是尘土飞扬的平原小镇平乐,东西南北四条街上的芸芸众生,他们用方言大声骂街,骂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学会拉帮结派,偷东西,斗殴,恋爱,想要离开却最终离不开那些琐碎的恶。
而在故事的背面,有另一个不易被发现的故事,关于古代的神灵,神灵的遗物,突变的身体,各种异端邪说,变成杜鹃鸟的姑娘和成为鲇鱼的垂钓者。
这些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她就是袁青山,她死之前没有人提到她,她死之后好像每个人都在怀念她——讲故事的人用漫长的时间来抒发了那些对于袁青山的感情,平乐镇所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谁也没有想到,讲故事的人也有她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后,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 2022-8-10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
I S B N:9787202271411
《声音乐团》讲为颜歌跻身于当代小说写作中创新求变的先锋团队,并成为一代文学新锐当之无愧的领衔者。
“这是一部奇异的小说,有着黑暗的魅力和悲伤。”
内容简介:
声音乐团,讲述了四个名为《声音乐团》的故事。
这些故事发生在永安城,都是关于一个叫做刘蓉蓉的小说家和她生命中的乐师们的故事。
一切从刘蓉蓉的死开始,以刘蓉蓉的死结束。
刘蓉蓉生命中的第一个乐师是她的父亲,一个落魄的小提琴手,而她生命的最后一天,也和乐师们在一起——她在永安市第三交响乐团的演出现场出了事故,在医院里昏迷了十天,终于身亡。
她和乐师们发生的故事都被她写进了连载未完的小说《声音乐团》中,而当“我”——刘蓉蓉的责任编辑和表姐,开始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小说和现实的线索时,才发现,故事是不可靠的,永远都有人在撒谎。
要等到一切结束,故事的读者才会找到完整版的《声音乐团》,在那个故事里,依然是在永安城,但城北有一头巨兽已陷入沉默,身怀隐疾的乐师只能锦衣夜行般,在再也不能分辨声音的城市中生活。直到一个叫 “指挥家”的神秘男人,向他们发出了邀请:来海豚酒吧,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所有事情的过去和真相,都将在此显露……
目录Day 1.
第一章 悲剧剧场,或追回记忆的圆号手
第二章 母亲说,或沉默寡言的低音提琴手
第三章 清洁的事物,或独自等待的大号手
第四章 选择性记忆,或过目不忘的双簧管手
Day 2.
第五章 电话号码,或滥竽充数的小提琴手
第六章 古斯塔夫,或表里不一的长笛手
第七章 有美人兮,或走火入魔的大提琴手
第八章 听,或凝神静气的定音鼓手
第九章 周云涛,或愁容满面的中提琴手
第十章 星期五,或手舞足蹈的指挥家 (2022.6)(长篇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
《云的见证者》是颜歌第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用生花的妙笔,清新俏皮的文字演绎着稚拙童年、青葱岁月、缠绵友情,和时而激越时而懒散的生活情致。
目录
关于一只熊猫的碎片 / 003
世界上的最后一台跳舞机 / 009
归途中的尤利西斯 / 012
理发师 / 016
平乐镇的春天 / 019
盛开的桃花 / 023
直到范思哲来临 / 029
纪念一棵树 / 032
葡萄姑娘你去了远方 / 036
可乐王子永远都不被喝光 / 039
伦敦的樱桃小姐 / 042
土豆先生在苦熬 / 045
给酸奶皇太后请安 / 048
小檬,你要知我那么爱你 / 051
那时候她们还年轻 / 067
弹吉他的男孩都变成了男人 / 070
以梦为马 / 073
关于星期三的一切 / 085
四分三十几秒 / 089
莫迪里阿尼的脖子 / 093
哥萨特士兵 / 096
吃蛋糕要记得微笑 / 100
悬崖上的萨福 / 103
时间无彼岸 / 107
和麦卡勒斯一样年轻 / 111
成都人巴金 / 114
孤独的大号手 / 117
青岛一日 / 123
看见萤火虫的夜晚 / 126
快来的是夏天还是冬天 / 130
一间自己的房间 / 133
冬天应该干的事情 / 136
讲恐怖故事是正经事 / 139
公车癖和出租车煞星的爱情故事 / 142
全世界最温柔的闹钟 / 145
热爱热爱猫狗的人 / 148
汶川的桃和逃 / 151
下雨也不要带伞 / 154
在七夕的晚上 / 158
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 162
天空之城 / 167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 / 174
十一月葬 / 178
年年月月 / 182
我从来没有出生在五月 / 190
指挥家之于伟大 / 194 作者:颜歌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5-1
ISBN:9787533936457
内容介绍:《我们家》是颜歌迄今最令读者惊喜的长篇小说力作,2022年9月在《收获》杂志以《段逸兴的一家》之名压轴刊发时即引发强烈关注。这是一个疯病病人康复后讲述的故事,具有着异乎寻常的阅读快感。在这部从第一页就让人发笑、笑到最后禁不住酸楚的小说中,围绕着给奶奶过八十大寿,颜歌以“我爸爸”为主角,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交错的叙述方式,对“我们家”三代人六十年不宜为外人道的奇葩家事轻巧“曝光”,与此同时,“平乐镇人”在时代变迁中活色生香的麻辣生活也被连皮带骨地定格下来,而这恰恰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度必被留下的存照……
媒体评论:
颜歌的写作是80后作家中具有先锋气质的部分,她对语言和结构的敏感在80后作家中表现出独立单数的气象。——何平
读颜歌《段逸兴的一家》,常常会忍俊不禁。小说语言的缝隙里和整体气息中都飘荡着麻辣火锅的味道,刺激和兴奋,还有在充分汲取这厚重的味道后猛然的清明和通透。这是一部“泼辣辣”的小说。泼辣的世俗生活,幽默、俏皮,不是那种优雅的反讽和调侃,而是俗世的幽默和俏皮。——梁鸿
这是2022年度最令人惊喜的新锐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颜歌找到了独属于她的语感,整部作品一气呵成,饱满、丰盈。虽以晚辈视角切入爸爸、妈妈、姑姑、大伯、奶奶的生活,但小说家也把他们视为普通人,叙述父辈、祖辈的性与情感时,她荤腥不讳,坦然自在。金钱是这部小说的潜在推动力,但小说家无意表现它的“罪大恶极”,在颜歌那里,金钱并不是恶的,重要的是人如何理解、使用和对待金钱。有俏皮、幽默,也有从容、豁达及泼辣,颜歌冲破了某种道德趣味和写作成规,她的自我突破令人称道和赞赏。它的发表使颜歌一跃成为80后最值得期待的小说家。——华语文学传媒奖提名词

㈡ 蓦然回首的相关人员

编剧:
童道明,我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及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著有论文集《他山集》,专著《戏剧笔记》,随笔、散文集《惜别樱桃园》等,并另有多种译著。他写的戏 剧评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非谈》、《梅耶荷德的贡献》等,受到了戏剧界的广泛关注,他每篇文章都好像有倾诉不完的观点,洋洋洒洒,落笔千言,纵横恣 意,显露了他逼人的才学。1981年,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他山集》。随后,他的《戏剧笔记》《惜别樱桃园》《俄罗斯回声》《我爱这片天空》等 多部作品一一面世。2022年,由他主编的20卷本的《世界经典戏剧全集》出版,引起了文化界的极大关注。2022-2022童先生编剧的《塞纳河少女的 面模》、《我是海鸥》、《秋天的忧郁》陆续上演。
出品人:
王翔
蓬蒿剧场创办人、艺术总监。
著名牙科医生,我国第一位从事人工种植牙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北京第一家连锁口腔诊所--今日齿科的创办人。
2022年个人投资120万元创建我国第一家民间剧场--蓬蒿剧场,后续三年每年拿诊所营业收入60余万元继续维持剧场运营,对所有演出剧目不收取场 租,支持重文学、重心理、重社会理性关怀的剧目在蓬蒿剧场上演。并独立出品话剧《塞纳河少女面模》、《我是海鸥》、《曹操到》、《锣鼓巷的故事》、《寻找 剧作家》等一系列原创剧目。
现任北京市东城区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东城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2022北京国际独角戏戏剧节艺术总监。
2022、2022、2022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艺术总监。
作品:话剧《锣鼓巷的故事》(编剧)
导演:
任明炀,生于1982年,诗人、剧作家、舞台剧导演、戮力革新的当代剧场作者。他的主要作品有《乐游原》、《明年的这个时候》、《好好好》、《昨夜的双 拥路》等,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秋收季节当代表演艺术年度展演、山东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等。他于2022年创建的聆舞剧团是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话 剧演出团体之一。2022年创建任明炀戏剧工作室。
演员:
李秋晨 饰演 蔡女士
现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09级表演系本科,2022年拍摄羊毛衫广告;2022年拍摄数字电影《风筝鸟》,饰演女一号赵合月; 2022年拍摄短片《北京梦太奇》;2022年演出话剧《禁闭》;2022年拍摄短片《8090》;2022年演出话剧《寻找剧作家》饰演女一号郑秀(曹 禺夫人);2022年演出姜昕小说现场《长发飞扬的日子》剧本朗读;2022年演出颜歌小说现场《声音乐团》剧本朗读。
大学获奖经历:凭借《北京梦太奇》中角色入围2022年北京联合高校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受欢迎女演员;《风筝鸟》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李剑鸿 饰演 吉他手
目前国内最重要、最活跃的噪音/即兴音乐创作者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是第二层皮乐队、D!O!D!O!D!乐队组建者,另参与了背信弃义的双鱼座人、VagusNerve等组合。他是独立厂牌第二层皮唱片(2pi Records)主持,早先淘米社艺术团体(Tome club)组建者之一 。

㈢ 戴月行的出版作品

《关河》、《良辰》、《异兽志》、《桃乐镇的春天》、《五月女王》、《声音乐团》、《我们家》。并且在《青年文学》、《武汉晨报》以及深圳的《晶报》都有专栏。
《马尔马拉的璎朵》
(2022.1) 》(小说集)这是颜歌早期的作品集,收录了包括新概念获奖作品《我的十六岁和村上世界的尽头》和《朔夷》、《锦瑟》这样倍受读者好评的作品。她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特色,在史诗般的话语中,构筑苍郁、隽永、惟美与恢弘。
《关河》
(2022.8) (长篇小说)南海出版公司我想说,当你能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关于它的一切已经被我彻底地抛弃了。我把它写下来,就是为了和我的过去一刀两断。这是一个发生在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但不是一个历史故事。我能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我不想再讲它了,以及它所隐射包含的我的过去,它的叙述方式,它的意向,这些所有,由我,在这里向你保证,你再也不会看到了。
《十七月葬》
(2022.1) (小说集)南海出版公司如果你消失在江的那一边了,我一定涉江过去寻找你,无论多么遥远…… 这时候我听到了马蹄和战鼓的声音,刀剑冰冷地作响,西夏的兵马砍了宋人的头颅,于是年轻的士兵带着莫名所以的神情死去…… 在我的头颅落向冰凉的大地之前我见到了佛、他坐在莲花上、高高地注视着一切。我轻轻地问他说,为什么。 佛,笑而不语。
《良辰》
(2022.9) (系列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本书是“80后”代表作家颜歌的一部系列小说。颜歌一改以往空灵飘逸唯美的文风,以一种模糊现实的手法写出了十个尘浮于上又深入骨髓的爱。这些故事的男主人公都叫一个名字——顾良城,他们身份各异,是号丧者、剧作家、养蜂人,还是图书馆管理员、花圈制造者、汽车修理工……大致属于底层生活者,在精神本原上又都是一个人,流离失所,过着乱七八糟的生活,没有亲人,没有过去——在剧烈而浓密的绝望里,生活着,爱着,倔强而辛酸地,奢望着最后的希望。
《异兽志》
(2022.8)(长篇小说)中信出版社
悲伤兽:因双手灵巧而成为了纺织工人,一笑则亡;喜乐兽:寄居在幼童体内的神兽,神秘莫测;舍身兽: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残的兽种,被保护在舍身兽研究中心;穷途兽:性温顺怯懦,以吞食人类的绝望为生;荣华兽:只有雌兽,以栽种亡兽尸体而自行繁衍;千里兽:传说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实却隐匿在地下,随成长而失去记忆……
这是永安城里的九个族群,交错出现的明暗线索和不确定的主角,构成了这样精致的虚幻。高密度的情绪在文字中反复发酵,惟一不让人感到虚幻的是作者颜歌诉求的人性。部分章节曾在《青年文学》连载,在读者的反馈中以接近百分之百的喜爱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受欢迎小说。
《妖孽派秘笈》
(2022.8)(长篇小说)中信出版社
妖孽:女人的最高境界。爱自己、爱工作,甩得出让男人咋舌的薪水,对弱小的男人表示友好和关心,对愚蠢的男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对自己爱的那个……因材施教咯。 指南:爱情只是自己的一种形式,幸福的部分内容,但真实地爱是值得珍惜的,就算失去,也要用一生去不时回忆。本书是颜歌和楚玳合著。
《桃乐镇的春天》
(2022.10)(自选集)明天出版社
本书是明天出版社北京编辑部策划的“明天青年作家精选集”之一,也是作者颜歌的青春纪念册,收录了作者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所有的小说中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状态的小说,包括:《花样年华》、《桃乐镇的春天》、《葡萄藤下的女人》、《动物园的失踪》等。
《五月女王》
(2022.7)(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人的小镇记忆。四条线索穿梭了故事的全部。一切源于一场秘密的谋杀,和一次从产房开始的私奔,一个沉默高大的女孩袁青山,她用一生进行的那场隐忍的暗恋。她的妹妹袁清江,和她一起长大的英俊少年张沛,恶名远扬的混混岑仲伯,以及其他你在平乐镇的大街上看见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故事包含了正反两面。在正面你能看见的是尘土飞扬的平原小镇平乐,东西南北四条街上的芸芸众生,他们用方言大声骂街,骂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学会拉帮结派,偷东西,斗殴,恋爱,想要离开却最终离不开那些琐碎的恶。
而在故事的背面,有另一个不易被发现的故事,关于古代的神灵,神灵的遗物,突变的身体,各种异端邪说,变成杜鹃鸟的姑娘和成为鲇鱼的垂钓者。
这些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她就是袁青山,她死之前没有人提到她,她死之后好像每个人都在怀念她——讲故事的人用漫长的时间来抒发了那些对于袁青山的感情,平乐镇所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谁也没有想到,讲故事的人也有她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后,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

㈣ 姚瑶的出版作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人的成长切片,这是整座城市的孤独症。
每个人心底最直接的真相,你是否永远也不能面对。
凉夏自幼远离父母随寡居的外婆生活在江淮之间的小城,早熟与静默是她的标签。由此,凉夏有了与别人不同的青春。
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走与逃离,为惩罚自己,为报复所有人,为绝望的情感,为一直在追索的生命意义。
不断重复的独行中,每一个遇见凉夏的人,都不由自主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人生轨迹……
而凉夏独行的终点站,是外婆的祖屋,山间古镇,隔绝天水,在这里,她知晓了外婆的一生——流淌民国吴姓军阀后裔血液的外婆,年轻时一样为了爱情与逃离顺水而下,她们其实一脉相承。
媒体评价:
世上越来越多的正是像我这般日渐世故狡猾的读者,难得有什么纯愉悦的阅读体验。就跟年纪大了便很难爱上别人的道理类似。唯一得以豁免的可能只有初恋,以及初恋般感觉的小说。《天冷就回来》正是这样一本小说。我看了下去,放下了自己狡猾和世故,重新变得单纯愉快起来。总有那些回忆中美好,因在回忆中而更加美好了。——《声音乐团》《五月女王》《异兽志》作者 颜歌
独行者书,独行者语。有意料之中的苍凉,也有意料之外的温暖,一字一句,皆是独属成长的一步一脚印。带上这故事,来一次穿越青春的旅行。——《草样年华》作者 孙睿
80其实是幸福的一代人,但平静也会带来困惑与瓶颈,姚瑶用她属于年轻人的平静文字,讲述出了他们与生活的矛盾。——腾讯网副总编,文化中心总监王永治
姚瑶的语言不浮躁,也不沉重,不繁复,但有意境。她关注更多心灵层面的东西,非常难得。——腾讯网读书频道主编沈笑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青年作家姚瑶近年来发表于各知名杂志的短篇小说集,她用抒情诗般清新、干净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青春、动荡、遗失与追寻的故事。这十五篇故事,表面上是看似平缓无波澜的瓶中水,却犹如静水深流一般坚强而又令人无法抗拒地击中内心。总有一种伤痛无法言说,那是面对生活而不愿妥协的倔强呐喊。也许,这些独属于青春期的爱与悲伤,是每个人在心底始终无法忘怀的珍贵记忆,虽时光老去,仍在心间灼灼发亮。
作品目录:
序:旧日的来信
遇见时光
南方七月的交换
趁时光还未苍凉
比天空还远
冬日之后
旅人依旧在行路
南欧明信片
约好的以后
四月阁楼,春日迟迟
太阳雨
唯有葵花向日倾
伊冉的冬夜
知道不知道
鱼瞳
寻找一只猫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德里亚·N·里奇森主编,汇集《纽约时报》23位知名作家的初恋故事。国内知名青年作家、媒体人姚瑶翻译并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诉“初恋”这一主题的小说文集,由23个《纽约时报》知名作者联袂打造。回望青春,少年的卧室,中学的走廊,学院的宿舍,重回少年时光,分享初尝爱恋的热烈,那些有关爱的得失,一路走来,都是收获。
心碎抑或欢喜,他们真诚的灵魂都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努力触碰真爱,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它能停留多久。他们私密的爱恋令人着迷,并且会让每一个读过这故事的人想起他那遥远而美好的初恋。

㈤ 新世纪文学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首先你了解什么叫新世纪文学不?先推荐一篇论文给你做个小参考。具体的作家、作品你再找。

新世纪十年文学:断裂的美学如何整合?
没有人能否认,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生态所呈现出的空前多样繁复的格局。新媒体、新世代、新文类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学在美学上呈现的“断裂”乃至“深刻的分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所言:“今天,我们再强调断层、分裂,已经没有意义,如何扩大视野,将断裂的文学进行整合,使整个文学生态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这才是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意义。”这里选取部分“知名评论家”与“新锐批评者”各具特色的观察视角和视点,为我们打开与众不同的视野。——编者

知名评论家观点

从“青春情怀”到“中年危机”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很多人认为新世纪十年文学没有什么特点,跟上世纪90年代拉不开距离。这是事实。对新世纪文学的起点在上世纪90年代的观点,我比较赞同,因为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到新世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20年,中国社会空前平静,这也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文学似乎没有很大的发展。新世纪十年文学正经历“从青春情怀到中年危机”。

纵观现代史,中国社会长期处在动荡中,差不多十年一际,社会为之一变。这也造成文学一直处在后浪推前浪的进程中。20世纪开始,以“五四”新文学为特征的中国新文学基本上是青春文学,是一种激情洋溢,对时代造成冲击力,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学。“五四”崛起是以反对前辈为目标的,十年之后,“革命文学”兴起时批判的矛头指向胡适、鲁迅、叶圣陶等;又十年后,“抗战”崛起,清算的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学。后浪推前浪,文学以不断通过否定前人的方式来推动自身发展。这一特征造成我们的文学始终处在“青春文学”这个维度上。它的特征是我们的作家始终是青年作家,处女作往往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最典型的是曹禺23岁发表《雷雨》,巴金30岁左右发表《家》,等等。很多作家在青年时期发表了重要作品之后,就很难超越自己。其实仔细去看,有的作家在晚年发表的作品比早期成熟,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客观效应上,在学术界的评介上,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远远不如他早期的优质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是“青春”的时代。

这种情况到新世纪之后突然发生了改变。王安忆、莫言、余华等作家,他们的青春年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到今天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还是把目光投向这些最优秀的作家身上。这也掩盖了一个问题,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不在我们的视野中。这就造成一种断裂。

而“80后”作家的文学状态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他们成了一种崭新的力量。今天,我们再强调他们的断层、分裂,已经没有意义,意义在于我们如何扩大视野,使整个文学生态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将断裂的文学进行整合。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意义。

何为“传统文学”?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

如果新世纪十年有个起点的话,我愿意把这个时间点定在1998年,那一年,出现“断裂”事件,那一年,网络文学真正兴起,在那之后,“美女作家”事件发生。在这之前和之后,确实有些事情不同了。其中有一点,让我感受特别深刻。在那之前,当我跟别人讲我是从事文学的,所有人都会不言自明地明白你的职业。十多年过去了,当面对媒体和不熟悉文学的人,如果我说是搞文学的,我一定要给自己加一个困难的界定,不然对方就会追问你是搞网络文学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十年之前不言自明的文学,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自我言说、自我辩护、自我指认的困境。

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有时被叫做“纯文学”,有时被叫做“严肃文学”,有时被叫做“主流文学”,有时被叫做“传统文学”。每个名字都让我有点不甘心。我们真的就纯成蒸馏水了吗?严肃文学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我们是不是就真的严肃得那么僵硬?我们是主流文学?那也要看在什么意义上说,如果是在市场意义上,我们还真不是主流文学。至于最通用的说法传统文学,我觉得更奇怪,奇怪在哪儿呢?前几天我遇到几个搞网络文学的朋友,我跟他们说,在我看来,你们才是传统文学,我才是新文学。为什么呢?类型小说、黑幕小说、官场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狭邪小说,在“五四”之前都有,是我们已有传统中的一部分。我从事的文学倒是新文学,是在传统之后的“五四”新文学。怎么就在100年之后,之前的传统文学变成了新文学?

当然在中国现在的语境中常带有一种价值判断,通常认为传统是不好的、落后的、消亡的。其实也不一定。就像我刚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小说,它们是如此传统,这种传统代表着人性的基本需求,以至于历史的野火烧不尽它们,一百年后市场的春风一吹,又生了。它们依然有巨大的生命力。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巨大的生命力,意味着人性的基本需求。但同时,新也不再仅仅是进化论上的意义,也不完全是褒义的。也可能恰恰证明了,“五四”新文学依然是如此地新,依然在经受考验。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经历的不仅是美学的断裂,还有美学的深刻的分裂。说实在的,我从来不认为我们一定要对消费性、娱乐性采取敌视的立场。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在这儿,而在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共同开创的这样一个传统,“五四”所确立的一整套文学的基本价值,五四与现代中国的约定,对新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现代性所作的承诺,是不是现在就终结了?如果说终结了,我们所从事的文学,文学面对历史的合法性在哪儿?真正的强大的精神资源在哪儿?就成了问题。如果没有终结,如果还有信心,“五四”的志向还在,我们面对的可能就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样的志向如何实现?如何面对既分裂又断裂的美学?甚至是如何去描述、判断?我满怀困惑。

新世纪文学十年的“常道”与“变道”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据我的感觉,文学的断裂真正发生在“80后”作家的兴起。为什么?“80后”之前起码有五代作家还在写,从30年代出生的到70年代出生的。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只有“80后”与前五代作家没有清晰的内在传承关系。在前五代作家的压力之下,“80后”作家要出场,必须采取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断裂有一很鲜明的标志,就是出场方式不一样,前五代作家的出场和成名,基本上是由期刊、评论家、文学史三位一体的力量共同塑造的,而这对“80后”作家几乎没有作用,出现新的三位一体:出版社、媒体记者和读者见面会。完全不同的塑造作家力量的形成,构成了新一代作家不同的出场方式。这种断裂方式非常明显,文学生态的变化包含着作家心态、作品趣味的变化。将他们与前五代作家相接时,你会发现里面有接不通的东西。“80后”这一代新作家出现,断裂这种事实才真正发生。

由此我在想,过去我们谈论很久的消费社会在这一代人身上可能真正来临了。但是,我并不认为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黄金期都很短,十年基本可以反映一个作家的写作面貌,把目光聚集在年轻人身上可能更能看出一种变化。对这种变化,我是有疑虑的,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我们在认识、研究、传播年轻一代文学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可能很狭窄,这种狭窄包括“80后”写作者所描写生活的狭窄,还有我们关注到的“80后”作家面可能也很狭窄。这让我产生一种疑虑,我把它称为生活的殖民。观察浮在面上的“80后”,你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写的都是都市生活,比如喝咖啡的生活和吃哈根达斯的生活,这种生活成了主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五十年后如果有人想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他会觉得那个时期的年轻人天天都在喝咖啡,在吃哈根达斯。这其实是用了很少人享用的生活,殖民了更多的沉默的在隐秘中的生活。铁皮屋的生活、打工者的生活,这些人的生活有谁来书写?

我还觉得现在的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文风过于华丽和幽默。华丽和幽默不是坏事,但它可能代表一种倾向:可能遮蔽甚至卸下“五四”以来或20世纪现代文学以来所留给我们的那笔沉重遗产。文学想要影响社会,影响自我,对一个我们认为狭窄的空间发言,我们还真卸不下这笔沉重的精神遗产。我个人认为中国社会一点都不幽默,我不知道很多作家的那种华丽、幽默、轻松感是如何获得的。一代作家的崛起是事实,但是通过这一代作家反观出的值得我们警觉的问题,同样在紧迫地压迫着我如何去面对他们的未来。

新锐声音

“80后写作”的几个问题

杨庆祥(198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做班主任。一次在开班会时,我问学生:你们看郭敬明的作品吗?下面立即是一片“90后”女生的尖叫声。我意识到,郭敬明对这一批年轻的读者而言,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同时我也想到一个问题,“80后”中这样一批在市场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作家,对我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我觉得这种挑战是双重的,第一是怎样在世俗意义上理解他们的成功,第二是怎样在专业的意义上来理解他们的作品。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后一种挑战,也就是怎样寻找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有效的批评方式对他们的作品做一种有意义的定位和分析,因为这批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历史存在。最近我正好读了三部“80后”的作品,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一部是张悦然的《家》,还有一部是颜歌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声音乐团》。我认为这三部作品从不同方面对我们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

第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虽然它的故事很好读,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它会占据畅销书的榜首?前阵子有媒体约我写文章,一开始我想在文章里极尽嘲笑、挖苦之能事,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但是我很快发现这种态度不对,我觉得我应该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思考他的作品。所以,后来我就在反思自己,郭敬明在《小时代》中所提供的这种表层的、去深度化的故事、人物主体,是不是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主体?

第二部是张悦然的《家》,小说讲述了一对很注重生活享受的小夫妻,有一天突然觉得生活无趣就各自离家出走,最后在四川地震现场相遇,他们都做了志愿者。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经典文本《倾城之恋》,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全了一场不存在的爱情,那么,一场大地震成全了一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解放。这里的问题是,那种自恋的、单向度的主体是否可以置换、膨胀和更新?《家》提出了这种可能性。但同时也必须追问的是,这种解放是否一定要借助巨大的灾难来完成?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一代青年作家从单一的主体,虚伪(我是在完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经验、表层的经验中解放出来以后,是否可以生成一种更丰富、更庞杂的写作经验。在颜歌的《声音乐团》中我读到了叙述的复调,多重的声音,庞杂而清晰的叙事结构和故事逻辑,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挑战性的小说。据我了解,一些“80后”的作家在近两年都会拿出新的长篇,我觉得会有新的变化发生。尽管文学的断裂正在进行之中,但在断裂之后有前景。我对此还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年轻一代的困境

金理(1981年生,复旦大学博士后)

其实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具体的困难。但相比较之下,可能今天的年轻一代更不容易。余华、莫言、王安忆们以先锋姿态进入文坛,当时的文学体制比如重要的纯文学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后当代文学转型为常态的中年期(借用陈思和老师的说法),他们构建了今日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在稳定的环境里,他们磨砺写作技艺、丰富世界观、摸索读者的口味,不断推出的作品是主流奖项的候选者、学院批评家的关注对象和图书市场的看点。可是今天的青年作家就没有这样的际遇,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压力以及文学边缘化的不可逆转,极大挤压了年轻的文学后继者的空间,他们一出道就投入到市场大潮中肉搏。人们往往强调文坛外生存的可能性,但长期僵在媒体包装与市场逻辑中也许很快就会气血耗尽。我们往往以为那些获得市场成功的“80后”作家就是今天青年人的文学;而那些无法在市场大潮中浮出水面的作家就无缘被读者、研究者所认识。年轻一代的困境在于,市场和个人探索之间没有任何回旋、缓冲的地带。

前段时间我参加上海青年作家的一个讨论会,会上听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先生的发言,值得人深思,赵先生在运作一系列国外年轻人的文学,我已经读到过几种日本“80后”的小说,就我的体会而言,与日本的同龄人相比,与那些史上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相比,我们中国的一些“80后”一点不差。赵先生觉得奇怪的是,在国外“80后”作者的写作中,对于人的命运、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十分常见,他们不迎合出版社、不讨好市场,因为有公共图书馆、学院和大量基金会都能够给他们提供写作资助,这为他们的独立写作提供了良好基础。我们总觉得接受资助就是写作独立性的丧失,其实也未必这么简单。比如你接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资助,然后定期去该图书馆面对其读者作几场讲演,就完成了你的义务。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种经验,在天然的市场化之外还提供积极的扶助,不管是“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总得让年轻人看到有一只手在为他们的写作创造稳定的空间。

断裂与承续

甫跃辉(1984年生,《上海文学》编辑)

我编过郭敬明的《爵迹》,像这样的作品在当下影响确实非常大。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已经浮在水面上的这一批“80后”年轻作家,他们是怎样进入公众视野的?他们的写作从开始到现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都是“青春写作”,我所说的“青春写作”有两个特点:一写作的人是年轻人;其次小说的人物是与作者年龄接近的,也很年轻。在这个意义上说,“80后”写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青春写作。

回顾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前辈作家们,他们刚开始进入所谓文坛或在文坛成名时是以怎样的方式?“30后”作家王蒙,开始写作时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40后”作家路遥写了《人生》;“50后”王安忆最开始引人关注的作品是《雨,沙沙沙》,“60后”的余华和苏童最初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和“少年血”系列等作品;“70后”的徐则臣最初引起关注的是《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等“花街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写的是年轻人,都是在一个连续的传统里。这些都没有被冠以“青春写作”,可到了“80后”就变了。

刚才提到的“70后”的徐则臣属于成名较晚的,比较早成名的像卫慧、棉棉,她们作品中的年轻人与徐则臣作品中的年轻人截然不同。徐则臣是与前几辈作家一脉相承的,而卫慧、棉棉是另外一副样子。卫慧、棉棉和之前的“传统写作”断裂了,却又被后来的徐则臣等人接续上了。

我觉得“80后”目前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一批人承袭了卫慧、棉棉这一脉,尽管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些人只是“80后”中的一部分,——但在许多人想象中的“80后”却全都成了这样的。我在《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接触到很多年轻人,他们也是从期刊发表作品起步的,和已经进入公众视野的“80后”写作者决然不同,这一拨人将会像徐则臣他们那样,接续上被同辈人扯断的传统。反叛然后回归,常常是一代人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70后”还是“80后”的写作者,在与所谓“传统写作”发生断裂的同时,也暗暗地有了承续。

㈥ 求像韩寒、郭敬明等作家写的青春小说,至少中篇,长篇。

《寒武纪》《三重门》《夏至未至》《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爵迹》这些都不错的。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冯德寿在2023-06-25 10:28:35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huan/357265.html


上一篇:类似500小说网
下一篇:宠爱无限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