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残唐演义小说阅读

袁漩
袁漩
发布于 阅读量 855
五代残唐演义小说阅读

①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rhgf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据现所存的几种刻本,不论是署李卓吾评,还是署汤显祖评,其“编辑”者却都署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现在大名鼎鼎,即便一般读者也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留下的历史材料却太少,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罗贯中名本,以字行,杭州人,祖籍太原,元末明初人。

② 白话残唐五代史演义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白话残唐五代史演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白话残唐五代史演义
作者:半杯醉
自序
更新时间2022-9-27 21:09:22 字数:2079
千古悠悠帝王事,道不尽,说不休。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白发送走黑发人,男儿征战几人回。
大唐盛世,开元之治,在安史之乱后,一去不复返。藩镇割据,权大难治。唐王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对藩镇之战,宦官专权,牛李党争。随后各地烽烟四起,王仙芝、黄巢、秦宗权等人领导农民起义,使得本来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经此一番大骚乱,唐代三百年的统一政府,终于倾覆,世袭的藩镇,偏及东南,而有历史上所谓的五代十国。十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频繁,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时代,被称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从公元907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全国为止,在此五十四年间,广大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在南北方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小的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后梁都汴梁,凡二主,十七年(公元907年——923年)后唐都洛阳,历四主,十四年(公元923年——936年)后晋都汴州,经二主,十一年(公元936年——946年)后汉都汴州,共二主,四年(公元947……

③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txt全集下载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
zzdong168:多谢,多谢!
xinfeixiangba;老朋友了,还一直支持我,感激尽!
squirrelhaha:多谢!多谢!
日出浪花红胜火:呵呵,侥幸,侥幸!
gun333:你没上qq啊,我加你了,怎么没反应呢?
yzzhou1981:呵呵,好像不是啊!
怪王:老兄跟我一样,猫头鹰型的。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
(60)
李罕之投降朱温的消息对于李克用来说,不亚于是一个晴空霹雳。
前文讲过,李克用下辖的昭义军所属邢、洺、磁、潞、泽五州之地,其中邢、洺、磁三州位于太行山以东,不久前刚被汴军所占,还没有夺回。剩下的潞、泽二州则在太行山以西,这就是李克用的老窝了,如果这两州要是被朱温占领了,那么朱温的势力范围将一举越过太行山以西,这对李克用造成的压力则可想而知。
李罕之原是黄巢旧将,反正后先后依附过高骈、诸葛爽,后任河阳节度使,但在与张全义争夺河阳失败后,便投靠了李克用。李罕之在投靠李克用后,虽然李克用爱其才,待之甚厚,但始终……

④ 五代演义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五代演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五代演义
作者:李成远
前言
更新时间-7-26 18:54:10 字数:991
前言
在古代写五代十国历史的主要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五代历史的章节。《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历史事件往往孤立不连贯,不如编年史简单明了,《资治通鉴》专为帝王而写的,有些偏颇而不详细,而《残唐五代史演义》太简略,《五代史演义》比较平淡,最主要的是这五部书都古代人用文言文写的,现代人在阅读上比较困难。
不久前,有朱长孝的新出的《五代十国》,但是仍然是用文言文编写的,很多地方让人晦涩难懂,尤其是古代人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与喜好已经大不一样了,还用古代的体制写历史小说,很难让人接受。《五代十国》只是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的加强版罢了,但是前者并不一定比后者好,因为现代人怎么能和古代人比用古文写作呢?
其他关于五代历史的小说,在网络中比较有名的有“姜狼豺尽”的《五代十国风云录》和杜文玉的《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小说就像易中天的“大话三国”一样,是一种评论式戏说性文体,很难让读者身临其境,载性而归。因为每一个读者都幻想着和小说主人公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喜笑怒骂间纵横天下,抑或赢得美人抱月归。
起意写五代十国历史小说是在98年,10年间主要是搜集资料和布局谋篇。正式动笔写《五代……

⑤ 五代残唐演义好汉排名榜

答:

第一、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养子之一,号十三太保,拜飞虎将军、勇南公,领三千飞虎军。

第二、史建瑭:为白袍将军史敬思之子,雁门人,擅使一口花刀,在与王彦章大战二百合后,抽铁鞭猛击王彦章后背,将其打得抱鞍吐血落荒而逃。

第三、王彦章:号铁枪将,擅使一条大铁枪,为后梁大将,威震五代各国。

第四、高思继:“白马银枪”高思继,与王彦章并列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家枪威震天下。

第五、刘知远:为后汉王,沙陀部人,继位之后又改名为刘嵩。刘知远擅使一口金刀,号“金刀王”,文武双全,勇贯三军。

第六、王彦童:铁枪将王彦章的弟弟,与其兄一样异常勇猛。在与晋王李克用的会战中接连杀死李家六名太保。

第七、高行周:“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继承了祖上的高家枪,英勇无敌。高行周出道后为替父报仇,大战王彦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第八、庞师古:后梁王朱温的护卫将军,曹州南华人,使一对流星锤,勇猛过人。朱温被刘知远杀败围困后,庞师古单人独骑杀入重围,救出朱温。

第九、周德威:字镇远,小名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周德威最初跟随李克用,骁勇而擅骑射,并且兼为军师之职。出众的胆识和智谋使周德威在五代成为一员猛将、一员名将。

第十、葛从周:葛从周少年时就很豁达,而且极有智谋,从来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知如何完成作战任务,建功立业。所以他深受朱温的器重。

扩展内容:

五代残唐时间段:

残唐五代是指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开始,至北宋消灭十国残余势力为止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又分为残唐(唐末乱世)和五代(五代十国)两个时期,其中唐末乱世指的是从黄巢起义被镇压后,直至朱温篡唐的时间段,五代十国则是在唐朝灭亡后至北宋灭北汉以前的地方政权并立时间段。

残唐五代是继汉末三国之后,中国又一次大规模全面性的军阀混战时期。

历史惊人相似:唐末乱世相当于东汉末年,为中央政权(东汉或唐)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时代;五代十国相当于三国鼎立,是军阀割据延续下的数个政权并立的时代。

这次大分裂大战乱时代,其规模和混乱程度远超汉末三国,不仅使长安(今陕西西安)永久丧失国都资格,还使得契丹(辽)和西夏独立,更导致了越南永久脱离中国。

⑥ 残唐五代史演义的作品目录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一回 孙待诏史记世系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回 唐天子开科取士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回 赤墙村黄巢出身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回 黄巢藏梅寺起手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六回 郑畋大战朱全忠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七回 敬思奉旨宣晋王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八回 晋王起兵入中原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九回 克用箭服周德威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回 安景思牧羊打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一回 李晋王阅兵试箭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二回 存孝打破石岭关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三回 李晋王河中会兵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四回 鸦馆楼朱温赌带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五回 存孝生擒孟绝海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六回 周德威力救存孝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七回 李存孝力杀四将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八回 存孝火烧永丰仓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十九回 德威遣将灭黄巢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回 灭巢山黄巢自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一回 程敬思接驾还朝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二回 存孝力服王彦章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三回 朱温火烧上源驿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四回 田令孜弄权封爵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五回 晋王勘问田令孜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六回 朱温掣剑挟王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七回 刘知远大战梁兵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八回 李晋王同台解围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九回 朱温计逼五侯反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回 存孝活捉邓天王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一回 存孝病挟高思继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二回 五牛挣死李存孝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三回 晋王痛哭勇南公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四回 梁兵劫夺勇南柩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迁驾汴梁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六回 晋王起兵伐朱温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七回 鸡宝山存孝显圣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八回 彦章智杀高思继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九回 建唐智擒傅道昭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回 赵霸入汴诓军粮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一回 君臣三弑椒兰殿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二回 五龙逼死王彦章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三回 李嗣源据守大梁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四回 唐明宗焚香祝圣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五回 潞王夺位登天下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六回 石敬瑭反下三关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七回 废帝遣将追公主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八回 契丹遣兵助敬瑭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九回 桑维翰献策取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回 石敬瑭长安即位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一回 晋兵智困王延政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二回 刘知远奉命出师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三回 文宝赚关杀戴礼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四回 孙飞虎拒铁笼山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五回 史弘肇擒孙飞虎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第五十六回 立齐王重贵为帝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七回 幼主称臣降契丹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八回 汉主谋杀史弘肇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九回 郭威为众加黄袍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六十回 周世宗禅位宋祖

⑦ 求五代残唐的评书全本


要求不错
只是没人理你
不是没有 而是你觉的很应该 别人不愿理你

⑧ 哪有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电子版

我初次认识谢保成同志是在1993年10月召开的国际唐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当时他向会议提交一篇题为《唐代别集中的“文之将史”趋向》的论文。我拜读之后,印象很好。于是在这种以文会友场合,我们因缘相识了。
唐代是盛世,盛世修史,自不待言。所以唐代史学研究有丰富的资料。现有研究唐代史学的著作如瞿林东同志的《唐代史学论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学与“通鉴”》以及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史、史学家评传、隋唐史中的史学部分,都对唐代史学和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作了阐述,富有成果,受到重视。此外,黄永年、贾宪保两先生著的《唐史史料学》亦为了解唐史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的好书。
谢保成同志的《隋唐五代史学》,作为一部系统论述隋唐史学发展的专著,和上述有关著作比较,有自己明显的特色。首先是系统、全面,全书分14章,加上导论、后叙,合计16个部分,集修史、史馆、史学发展等方面内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对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修史过程、特点与历史作用,均有详细之探讨,新见迭出。所以,我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而且对于隋唐史的研究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保成同志的“后叙”写得感人肺腑。他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值得称道。这一点从本书对有关史著的内容真伪、存佚情况、版本问题所作的考辨中可以窥其一斑。
中国现时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大都有一段艰难的经历,所以他们比较成熟,对事业也很勤敬,这和时风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傻子。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属于傻子。”所以,献身敬业的人,是高尚的人。
应作者之嘱,谨此为序。

郑学檬
1994年3月于
厦大敬贤寓所

《隋唐五代史学》出版以来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促成此次改版,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厚爱,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授推荐这本书为历史系隋唐史专业、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参考书或必读参考书。自1995年2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初版之后的五年当中,先后收到四五十封来信(包括厦门大学转来的信件)。其中,一多半询问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到这本书,甚至有直接汇款来要我代为购买,或者直接从我个人存书中购买,便有了重印之议。
来信约有三分之一涉及书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文字方面,主要问题在引文的删节处理上。使我深受感动的是,在最早的几封来信中,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刘筱红表示要对全书进行“文字校勘”。史实方面,多是由于对初稿删削时造成叙述偏简引出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宋人著述中已有详考,仅引其结论加注而已;一种情况是对有议论而未付诸实践的史学现象,均不考述;再就是认为属于常识性的知识,简单带过。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一位博士生总共四次来信,除购书之外,三封信都是在出现上述情况处问到一些具体问题。其间,得见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Denis Twitchett(崔瑞德)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唐代官修史》)一书,进行了认真比较。随后出国讲学,同韩国、日本学者交流,归来之后又与台港学者交流,均有所获。观点方面,不同的看法没有直接交流,仅见于新出版的一些著述中。鉴于上述情况,认为有必要对全书作一次修订,决定不再重印初版本。由于承担其他研究课题,一时难以集中时间,修订之事便拖延下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唐代文化》约我撰写15万字左右关于唐代史学的内容,成为一次修订契机,即将初版本第二、三、四、七、八、九、十一以及第十三章部分内容与先前准备作为附录的一章改写为八章,约占初版本一半的内容,写入《唐代文化》第八篇史学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经学史》约我为其撰写唐代经学的变异,再次对初版本第七、八两章相关内容作了一次调整和改写。与此同时,在考察佛教史学问题、集校《贞观政要》过程中,凡涉唐代史学的内容,均在初版本相关处进行了添改,算是一种零星积累和随手修订。
近几年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史学史》编写,在通盘考察中国史学的基础上,再次对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审视一过。2022年上半年,《中国史学史》全书最后定稿,决定乘余兴集中时间对本书作一次全面修订。
在这当中,不断有读书网、文史网等网站将初版本以图形文字或文本文件等不同形式在网上转载,也有前来签订转载电子文本合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催促我尽快进行修订。大约在2022年暑假期间,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得知复旦大学某教授以本书作为讲授隋唐文献学和隋唐史学的指定参考书,引起浓厚兴趣,随即同我联系,希望纳入2022年出版计划,要求在2022年1月修订完稿。
经过整整十年的检验,对于全书总体框架、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均未见提出较大疑议。此次修订,即以增补基础知识为主。总体结构,仍然保持十四章,只在第二章增加一节,同时稍稍改动几个章、节题目。为便于把握各节内容,增加了小标题。初版本288千字,几经“校勘”,明显的错字不超过二十万分之一,均作改正。对于不同观点的讨论,采取两种方式表达:属于知识方面的问题,在正文叙述中论证、考辨;属于观点分歧的问题,以注释形式,用[补注]作简要说明。自2022年10月起,断断续续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进行修订,形成现在这个本子。
初版本“后记”曾经提到撤下原稿附录三章,其中之一为《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鉴于新、旧《唐书》都是研究唐史的最基本史料,而两部书的编纂、取材、思想却有很大差异,分别反映五代前期和北宋前中期对于唐代历史的不同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为提供一些阅读方面的参考,决定将《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改题为《<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作为附录之一。
前面提到Denis Twitchett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是迄今国外学者惟一一本关于唐代史学的专门著述,本人曾写有一篇书评发表,编入本书书后,作为附录之二。
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作为一部研治新、旧《唐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读者未见其全貌。1996年夏、秋之际翻检过全本,写成《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发表,编入本书书后,作为附录之三。
为使读者了解初版本成书经过,征得原序作者郑学檬先生同意,依然将原序保留在书前,同时存录本人所写后记原文。
为本书初版本题写书名的张政烺先生去世整整一年了,此次改版沿用初版本题签,以表对张先生的缅怀之情!
写初版本后记,至此时此刻整整12年了。本书得以增补、改版,感谢众多关注隋唐五代史学、隋唐五代文献的读者。

2022年1月25日(腊月二十六)

导论
第一章 大规模修史的准备——隋代史学
第一节 古籍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前代史的续撰
一、南朝史修撰
二、北朝史修撰
三、通古之作
第三节 皇家垄断国史
第四节 史料积累的成绩
一、地理方志
二、杂史、杂传
三、典志
四、佛教史籍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等五代史
第一节 从诏修“六代史”到设馆修“五代史”
一、诏修“六代史”
二、设馆修“五代史”
三、私修“五代史”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
一、纪、传的特点
二、十志“惟通前后、本末兼明”
第三节 南朝梁、陈书
一、关于《梁书》
二、关于《陈书》
第四节 北朝齐、周书
一、《北齐书》
二、《周书》
第三章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
第一节 “御撰”《晋书》
一、修撰缘起
二、思想特点
三、编纂体例
第二节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的南、北史
一、修撰始末
二、编纂特点
第四章 史馆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第一节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
第二节 史料积累制度化
一、《起居注》和《时政记》
二、各部门报送史馆文书
三、遗闻佚事及行状、文集
第三节 几项重要调整
一、修史重心转变
二、国史体例变化
三、修史方式变通
第五章 国史的系统修撰
第一节 实录的纂集
第二节 “国史”的编撰
一、纪传体“国史”
二、编年体“国史”
第三节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
一、体制与性质
二、价值与得失
第六章 图书整理与史籍研究
第一节 图书整理与著录
一、搜集与著录
二、整理与著录
三、私家著录
第二节 类书地位确立
第三节 几部重要史籍研究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
二、“三史”研究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学的总结
第一节 《史通》的私撰与结构
一、刘知几私撰《史通》
二、《史通》的结构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
一、“实录直书”
二、“激扬名教”
三、“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
四、具有两重性的“理”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一、系统总结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
二、系统考察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先河
三、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
四、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
五、推动史学评论迈上独立发展之途
第八章 史学发展的转折
第一节 中唐以前的史论
一、议政论史及其代表《贞观政要》
二、“天人关系”与“古今关系”新认识
第二节 新起《春秋》学及其影响
一、《春秋》学悄然兴起
二、对《春秋》的新诠释
三、影响与评价
第三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
一、史学功用的转换
二、是非、善恶标准的变化
三、“良史”观念的转变
四、如何理解“直笔”
第四节 中唐以后的史学趋势
第九章 从“礼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典志
一、典志新特点
二、典志的演变
第二节 创立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
一、杜佑生平与《通典》纂修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
第三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
一、从“体要”探“政理”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变
三、记述礼仪,考察社会
四、凡为著述,诚要审详
第四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
一、“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问题
二、“节目之间,未为明备”的问题
三、“会要”的萌芽
第十章 图经地志的新发展
第一节 图经总志的绘制与编纂
一、前期的图经地志
二、“安史”乱后的图经地志
第二节 保存最早的总志——《元和郡县图志》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二、《元和郡县图志》的篇卷结构
第三节 面向社会、拓展视野的一方志书
一、京城
二、地方
三、域外
第十一章 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一节 杂史新著大量涌现
一、杂史之属
二、杂传记之属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
一、志人类著述
二、考订辩证类著述
三、杂俎类著述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独立门类
一、诏令集编纂
二、奏议集集录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
一、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
二、文风由浮华转而质实,逐渐走向通俗
三、“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传记遍文集
第十二章 反映社会风貌的专门著述
第一节 皇家修谱与私家撰述
一、皇家修谱
二、私家撰述
第二节 佛教史籍门类扩展
一、纂集部
二、传记部
三、目录部
四、音义部
五、佛教史著述
第三节 乐舞、书画之史
一、乐舞史籍
二、书画史著述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唐史修撰
第一节 皇家撰集唐史
一、搜集史料与组织纂修
二、书名之辨
三、史料来源
第二节 《旧唐书》的特点与内容
一、“纂修须按于旧章”
二、“褒贬或从于新意”
第三节 数量繁多的私撰唐史
一、传世著述
二、道教史籍
三、散佚著述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的国史与野史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第二节 皇家国史的纂集
第三节 各国野史的撰录
附录
一、《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三、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
引用书目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

面前的这部书稿,终于在历经沧桑之后就要问世了,不禁感慨万端!
60年代中,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从汪篯师攻读隋唐史。毕业前夕,“十年浩劫”首先从这里开始,中断了一切正常活动,包括毕业分配。在动乱中“逍遥”了两年,于1968年7月被下放到吉林省长春市郊区教中学、参加输油管道工程、当政府干部,度过了整整10个严冬。
1978年9月,再次获得机会,以无限喜悦的心情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学习和从事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远在“天府”之都的母亲,刚刚看到“浩劫”过后的一线光明,便因饱受磨难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兄弟二人。我不得不将经母亲亲手为我抚养到4岁的女儿接来身边,继续完成学业。二女儿出生后放在京郊姥姥家抚养,爱人带着大女儿在长春。研究生毕业,留在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2—1983年,参加导师尹达先生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撰写,执笔章节主要在唐宋时期。当讨论全书提纲和中国史学分期时,我对唐代史学的承前启后作用形成较明确的认识。1984年夏,湘潭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选修唐代史学课,被介绍来京要我面授,于是产生出一份简略的纲目。建国35周年前夕,夫妻女儿分居生活结束后,我便开始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系统清理。紧接着,研究课题又被引到当代史学研究和古代政治制度方面。
1987年10月,告别了住办公室的生活,迁到现在的居处,精力才全部转移过来。同时,应一家古籍出版社之约,开始了这本书稿的撰写。越是深入进去,越是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少,空白还很多,应当弄清楚、填补上。经过整整10个月的紧张伏案工作,于1988年9月脱稿,送到出版社。1989年“事件”之后,出版社计划有所变动,书稿便被积压在那里了。适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国史学史,对书稿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又有深化,便系统地补充了中唐以后的内容,调整了全书的编排结构,形成一个32万余字的本子。
本书的写作,力求尽量吸收各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因此,受到的启示不少,同时又参考了一些研究论著的观点和古籍整理的成果。鉴于行文关系和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加注,敬请见谅。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施丁、张弓两位同仁对第一稿初稿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尤其要感谢张政烺先生为本书题签书名,以示其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1990年夏秋以来,正当上述一切顺利完成之后,“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又最先降临头上。先前约稿的那家出版社一拖再拖,到1993年夏终因“经费困难”将书稿退了回来。在这“山穷水尽疑无路”当中,我渐渐地“知天命”了。
1993年10月,在无锡国际唐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郑学檬教授。郑先生从我提交的论文了解到本书的问世正处于“难产”中,便当即提出几个方案推荐、支持本书出版,使我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样的一种新意境。经郑学檬先生向几家出版社热情推荐,最终决定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据约定的字数,我撤下了原稿附录的三章,即《新修唐史的特点与成就》、《从〈资治通鉴考异〉看隋唐五代史学》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集录出版》。同时,用了一周的时间对原稿各章、节的文字作了可能的删削,形成现在这个本子。
因为我自己的研究水平不高,书中难免疏漏错讹,编排体例亦或不妥,还希望读者读了以后对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删削之际,正当母亲的生辰(癸丑年腊月廿六,1914年1月21日),谨以此稿纪念母亲的八十周岁诞辰!

谢保成
1994年1月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袁漩在2023-06-25 10:24:53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huan/349532.html


上一篇:很精彩的小说推荐
下一篇:关于婚后相的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