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美学小说好看吗

万夏菡
万夏菡
发布于 阅读量 626
逻辑美学小说好看吗

⑴ 想找几本比较好的,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入门书籍

小黑的逻辑学最好了~ 逻辑学 黑格尔 《小逻辑》、《大逻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谷振诣、刘壮虎 《批判性思维教程》 金岳霖主编 《形式逻辑》 周礼全主编 《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 宋文坚主编 《逻辑学》 谷振诣 《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 彭漪涟主编 《逻辑学导论》 陈波著 《逻辑学是什么?》 雍琦主编 《法律逻辑学》 王洪主编 《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 武宏志、刘春杰主编 《批判性思维》 摩尔、帕克 《批判的思考》 柯匹、科恩 《逻辑学导论》(第11版) 袁正校主编 《逻辑学基础教程》 哲学与宗教 西方哲学 《圣经》Bible 维尔-杜兰特 《哲学的故事》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 威廉-欧文编 《黑客帝国与哲学》 《奥义书》 《佛经》 柏拉图 《理想国》 奥勒留 《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鲁道夫-奥托 《神圣者的观念》 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培根《培根论人生》 帕斯卡尔 《思想录》 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洛克《人类理智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哲学全书》、《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历史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费尔巴哈 《上帝、自由和不朽》、《神统》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 尼采《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的》、《反基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偶像的黄昏》、《上帝之死》、《权力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列宁、斯大林 《列宁斯大林全集》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 阿道夫-希特勒 《我的奋斗》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功利主义》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让-保罗-萨特 《存在于虚无》 威廉-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 哈贝-马斯 《社会交往》、《追补的革命》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哈耶克 《自由哲学原理》 尼尔伯斯曼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 罗素《数学原理》(与怀海特合著)、《哲学问题》、《我们对外间世界的知识》、《社会重建原理》、《神秘主义与逻辑》、《自由之路》、《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社会秩序》、《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西方哲学史》、《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极限》、《权威与个人》、《我的哲学发展》、《西方的智慧》、《罗素自传》、《论教育》 大前研一 《无国界的世界》 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 鲍德里亚 《拟像与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凯文-凯利 《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中国哲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章太炎 《国学概论》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墨翟《墨子》 庄子《庄子》 韩非《韩非子》 管子《管子》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刘向《战国策》 左丘明 《左传》 吴兢《贞观政要》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涩泽荣一 《论语与算盘》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美学 黑格尔 《美学》 鲍桑葵 《美学史》 朱光潜 《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西方美术史》 《西方音乐史》 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 格奥尔格-西梅尔 《货币哲学》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约-梅-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马克思 《资本论》 雷蒙-阿隆 《社会学主要思潮》 宋鸿兵 《货币战争》 李成坤 《可乐薯条心理学》

⑵ 现代小说美学的特点

同学 自己书里面找吧。。。。

⑶ 我想看逻辑学和美学方面的书,有哪些可以推荐的么!!!!

我在网络文库下载了本《逻辑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学逻辑的基础知识应该够了,好像是给哲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至于美学我不知道。当然,你要想深入学习,可以找西方逻辑学的大师的名著来读,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其实他们是哲学家,科学家,思考的范围很广。
姜全吉、迟维东主编《逻辑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发行量最大,最深入浅出的教材,同时该书另配有练习答案,很适合初学者自学。(摘自网络)
你可以参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形式逻辑》(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写。也可以参考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形式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蔡贤浩主编。
这两部教材相对比较浅显,也容易自学。
如果你想更深入学习,建议你参考《普通逻辑》(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普通逻辑》编写组编写,这是教育部组织的十几所高校逻辑学专家编写的。
欧文.M.柯匹的《逻辑学导论》(现最新版本为11版);金岳霖的《形式逻辑》。作为入门书,个人觉得这两本已经足够了.当当网上可以找到
(注:以上皆摘自网络)

⑷ 求推荐哲学美学的书籍

哲学美学的书籍很多,想看的话我就推荐几本经典的吧,这几本都是学术界公认的经典。


《存在与虚无》

随着《存在和虚无》的出版,意味着哲学家萨特的成名,他开始使用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哲学语言与世界的理解。对于人的存在和超越的特点,他的看法总是在变化,并随着这种变化他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有时效性,“存在”不像“家”的存在是一种确定的存在,但总是显示为不确定它是什么,它就没有被定义。

总结:这几本书都很经典,相信看了会有很大收获。

⑸ 黑格尔的《美学》谁能帮我介绍一下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黑格尔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黑格尔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黑格尔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

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美学》黑格尔现”。黑格尔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

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⑹ 美学与逻辑学有什么关系

1、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传统逻辑(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两大阶段,辩证逻辑又发展有矛盾逻辑、对称逻辑两大阶段。对称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逻辑学发展的最高阶段。
2、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3、本体论上看:二者是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
辩证法上看:二者都体现了主体课客体的关系;
认识论上看:逻辑性是对思维规律的认知;美学是对美的意向和体验;
价值观上看:二者都具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统一的特质;
世界观上看:逻辑的世界和美的世界相互交错,不可分割;
人生观上看:美的人生导致诗意的栖居;和逻辑的人生表现为哲思的存在。

⑺ 推荐几本好看的推理小说……

欧美的
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知道的人不多 ,但也是绝对的经典,创造了5个经典的推理小说模式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不用我说吧……作为侦探迷绝对要看

GK切斯特顿《布朗神父探案集》跟福尔摩斯完全不同的“心证推理”

奥希兹女男爵《角落里的老人》安乐椅神探的代表作

伊斯瑞尔《弓区之谜》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密室小说
日本的
首先一定要说,日本四大推理奇书:

梦野久作《脑髓地狱》
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馆杀人事件》
竹本健治《匣中的失乐》
中井英夫 《献给虚无的供物》
老实讲……我都没看过……因为评价都说看过后感觉很难受……但也是侦探迷要看的经典
横沟正史《本阵杀人案》

江户川乱步《黄金假面人》
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
《魍魉之匣》
《狂骨之梦》
他的作品大都是妖怪推理,不过不恐怖,很精彩,不过篇幅都太……太太……长了,有的已经比新华字典厚了……炫学的味道很浓

松本清张《砂器》
《点与线》
《零的焦点》
社会派的经典,但个人不太喜欢社会派~有很多作品改编成了电影,40多岁的人有很多都看过那些电影

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很华丽的诡计啊……不过被《少年包青天》抄袭了……囧……
《御手洗洁的问候》
《斜屋犯罪》
很喜欢“御手洗洁”系列~

东野圭吾《白夜行》
《嫌疑人X的献身》我的最爱!
《放学后》校园推理

⑻ 如何定义文学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文学 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已经上升为一种主导的意识形态。用童庆炳先生的话说就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20多部‘文学概论’教材都采用了文学审美论或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并被看作是“我国文学理论在学术上打的一次胜仗,其意义是远大的”。文学的定义被制造出来,被广泛引用,并获得如此令人兴奋的赞誉,进而获得了一种霸主地位。但是近来所面临的处境却让它在如何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如何获得更厚重的历史支持方面焦虑重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话语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从语法上看,这个偏正结构包含了两个向度:一是强调审美特性,即“审美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是强调后者,即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话语表述上,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在那些持续不断的挑战面前,逐渐在话语表述上趋于将二者配偶化,用童庆炳先生的话说就是“盐溶于水,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根本看不到哪是‘审美’,哪是‘意识形态’,它们作为复合结构已经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那么,有些人不禁要问,是谁溶进谁之中?这种“溶进”到底是融会还是消解?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或本质,由于其引证或借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资源,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但我们认为文学和审美“意识形态”不具有同一性。我们对那些不从事物的存在本身而是从一个权威文本中抽离出的一个表述来给事物作本质判断的做法表示不解。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文学不可摆脱的一个基本属性”(王元骧)这个提法,有它产生的语境,有其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这一观出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两段话:其一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其二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就艺术等等而言……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我们都知道马恩没有直接给文学下过定义,正如赖大仁先生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意识形态与文艺》一文中指出的,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和语境来看,他们根本无意于给艺术下定义,也无意于用“意识形态”来回答艺术的本质问题。他们的理论目标和路径都非常清楚,就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结构形态及其规律。马克思也没有把审美和意识形态扭结起来。马克思只是在唯物史观中构造他的理论大厦时,提出艺术是属于什么位置,即它出现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中。而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特殊性是什么呢?马克思没有进一步论述,如果说存在着这么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不是就一定是审美意识形态?用审美来描述这种特殊性是否恰当?有的论者如钱中文先生提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是审美意识。我们知道马克思没有说这种“特殊的”就是审美,马克思对古典哲学可以说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会不知道审美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拒绝使用审美这样的概念来限定意识形态,而用一个含混的词“特殊的”来指称一艺术把握世界的独特性,一定是有其深刻的寓意在其中的。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 因而何止是文学,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创造都是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主体对于客体的这种审美关系可以说是人的内在属性,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暗含了人的审美因素在其中。因而审美在人的对象化实践中是个不言而喻的东西。而文学在其诞生之初首要的也不是审美。我们的祖先在那些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岁月里,一定是在讲述着关于劳动、关于食物、关于明天命运的故事,那刻在石壁上的古老文字可以是巫术的、宗教的、可以是游戏的但它首先不是为了审美的,即使是人们努力地把这个文字刻得好看而齐整,它也绝对不是因为审美的需要。在那些物质资料如此匮乏的年代里,他们饥饿的肚子和随时可能丧命的威胁让他们的大脑没有给审美留有多少余地。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只是一种陈述;这种陈述同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人看的表述一样,在事实上、语法上都是正确的,而且也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表述说可能陈述的是一个真理。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的论述仅仅能说明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或有效性,而不必然地就能得出文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不具有同一性。我们可以说,父亲是男性,但是父亲的基本属性——如果说存在着一个父亲的基本属性或本质,那也不一定是男性。一个变性了的男性,就不是他孩子的父亲了吗?这还是其次,我们姑且不考虑这个偶然性,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没有性生活经验的男子也是男性。因而,父亲和男性始终包含着巨大的差异和张力。我们对父亲的定义不应该从性别而不是从其存在本身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做法始终是将被定义的对象压抑在那个给定的系统之中,即把父亲的本质屈从在男性之下,将文学的本质压抑在意识形态之下。我想有论者就此一定会指出我是将审美和意识形态割裂开来,那么好,我们先不谈审美和意识形态是不是能够组合在一起,不考虑他们两者之间是不是相互排斥,是不是相互包容,不考虑审美究竟是无功利还是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像有论者如陆贵山先生指出的那样,“审美,从本性上说,是感性的,只能理解为是一种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而不能直接表现为属于纯粹思维理性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这样,作为一种感性的意识如何能限定意识形态?董学文先生也就“审美意识形态能否过度到‘审美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我们现在姑且不考虑这些质疑,假设这样的限定是成立的。那么我们要问了,音乐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舞蹈是不是?还有绘画、电影等等呢?他们之所以不同,不就是在这个“审美意识形态”观念在显现自身的时候所附着的载体的不同吗?那么文学的本质不就是音乐的本质,不就是舞蹈、绘画、电影等等的本质了吗?这样的本质还是文学的本质吗?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是符合唯物史观,我们同样可以把文学定义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本质面前加上一些诸如审美之类的限定词,我们同样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话语上升为一种霸权。而且本质主义的定义实际上容易造成一种对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和专制,这也正是其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说,“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对文学的定义也必须是实事求是地回到文学本身上来。如果说存在着一种文学的本质,或者说文学有一种本质,那么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只能是回到文学,即回到它之所以是自身而不是别的什么的存在上来,就是应该从写文学、文学文本、看文学这三个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去理解文学。从另一方面讲,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人看的。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实在“人”上,对文学的考察,事实上也只有回到人的问题上来才变得可理解。而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应该是在观念、思想和方法的层面上对我们探询真正的文学定义起着指导作用,而不应该构成一种压制性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束缚。而且实际上也只有将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价值放在唯物史观中才能得到解释。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教条。

⑼ 如何评价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关于古代绘画与具象的关系的思考
摘自《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授权转载-
绘画必须将形象从“具象的”那里抢过来。但是,培根提出了两个因素,使得古代绘画同具象和图解的关系与现代绘画不同。一方面,照片已经担当起了图解性和资料性的功能,以至于现代绘画不再需要完成这一原本属于古代绘画的功能。另一方面,古代绘画被一些“宗教可能性”所制约,这些宗教可能性赋予形象一种具象的含义,而现代绘画则是一种无神论的游戏。
然而这两个其实是从马尔罗那里借鉴来的想法并不一定适用。因为(艺术)行为之间是会产生竞争的,而不是某一种艺术满足于扮演被另一种艺术放弃的角色。我们无法想象一种艺术活动的出现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更高明的艺术遗留下的职责。照片,即使是立拍就得的,也有着再现、图解或叙述之外的雄心。当培根在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而提到照片,以及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时,他说的东西就要深刻得多了。另一方面,在古代绘画中,绘画元素与宗教情感的关系也无法仅仅被简化一种被信仰制约的具象功能。
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一条水平线将画作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也就是天与地。在下面部分,有着讲述伯爵葬礼的具象或叙述,尽管所有对身体加以变形的元素,尤其是拉长身体的做法,已经完全用上了。然而,在天上,在伯爵被基督迎接的地方,则是一种疯狂的快乐,一种彻底的解脱:形象直立着,被拉长,毫无节度地变细,处于一切约束之外。尽管还有着种种表象,但其实,已经没有任何需要讲述的故事,形象已经被从它们加以再现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它们直接与一种天上的范畴联系起来。而这正是基督教绘画在宗教感情中找到的:一种纯绘画的无神论,在这样一种绘画中,严格遵从着上帝是不能被再现的理念。事实上,有了上帝,还有基督、圣母,甚至地狱,线条、色彩和运动感都已经摆脱了再现的苛求。形象或站立,或蜷曲,或扭成一团,都完全摆脱了具象表现。它们已经没有任何需要再现或叙述的了,因为在这一领域中,它们只需要遵从教会一些现成的符号规则就可以了。于是,对它们来说,它们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天上的,或地下的,或地狱中的“感觉”而已。一切都会被从符号规则的角度去看,对世界上的一切色彩,都可以用宗教感觉去绘制。那时不能说“既然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就都是被允许的”。正相反。因为,由于上帝的存在,所以一切都是被允许的。正因为上帝在,才是一切都是被允许的。不仅仅是在道德层面上(因为所有的暴力与恶行都可以得到神圣的辩护),而且还是在美学层面上,甚至在美学层面上的要重要得多,因为神圣的形象是由一种自由的创作生气贯穿而成的。基督的身体是通过一种魔鬼般的灵感来创作的,它可以穿越所有的“感觉领域”,穿越所有“不同的感觉层次”。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乔托笔下的基督,变成了风筝在天上飘,就像是一架飞机,将五伤的记号发给圣方济各,而那些断断续续的表现五伤的行程的线条,就好像是些随意的线条痕迹,通过它们,圣方济各可以操控这个像飞机的风筝。另一个例子是丁托列托笔下的上帝造动物的场景:上帝就像是个发令器,一声令下,让一群残疾人赛跑,鸟儿与鱼最早起跑,而狗、兔、鹿、奶牛和独角兽则还在等待。
我们不能说宗教感情在古代绘画中支撑着具象。相反,它使形象的解放变得可能,使形象得以摆脱具象化。我们也不能说在现代绘画中,由于它是一种无神论的游戏,放弃具象就那么容易。相反,在现代绘画中,大量的照片与图片在画家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占据了画布。它们侵占、围攻着现代绘画。事实上,认为画家是面对一个白色的、空白的画布工作,乃是一种错误。在画布的表面上,已经潜在地存在着各种各样、必须与之决裂的零碎图像。而这正是培根在提到照片时所说的:照片并非人所看到的一种被形象化了的东西,而是现代人所见到的事物本身。它并非因为自己是具象的而变得危险,而是因为它妄图“统治视觉”,当然也就妄图统治绘画。因此,不论人们怎样说,现代绘画虽然放弃了宗教情感,但由于处于照片的围攻之下,它处在一种十分艰难的处境中,难与具象决裂,因为具象似乎成了它可怜的保留地。这一困难,有抽象画为证:必须有抽象绘画的伟大成果,才把现代绘画从具象中拉出来。但是,难道就不存在另外一条道路,更加直接,更加感性?

⑽ 罗振宇逻辑思维 推荐过的书 丑的思维

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就是有时思维定式了。怎么样培养?荐一本书! 推荐书:《简单的逻辑学》逻辑是因为太简单而被忽略的。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万夏菡在2023-06-23 23:11:35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huan/146477.html


上一篇:2个字玄幻小说大全
下一篇:沈琳冷奕辰小说好看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