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小说语言规范

萧慧琳
萧慧琳
发布于 阅读量 639
【基础篇】小说语言规范

语言是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要完成交际工具的使命,不论表达或理解,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理解、共同遵守的规则、标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范,包括语音的、语汇的、语法的,以及记录语言的文字等的规范。汉语也不例外。

那么汉语的规范是什么呢?汉语的规范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也就是说,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运用汉语时必须遵守的语言规范。

但是,由于不了解某方面的规范,或者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实际运用语言时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一、误读

口语交际或阅读时,常常有说错音或读错音的情况:或以方言音代替普通话的音,或以此字音代替彼字音,出现误读。例如:

正 误 正 误

sēnlín(森林)──shēnlín chuānghu(窗户)──chuāngfù

dàjiē(大街)──dàgāi juéjiàng(倔强)──qūqiáng

bōlàng(波浪)──pōlàng chéngfá(惩罚)──chěngfá

二、生造词语

不使用普通话中的现成词语,随意造出难于理解的新词,或任意改变现成词语的形式,都属于语言不规范现象。例如:

①个人借阅的图书由个人自己管存。

②李书记目光炯炯地审视着老教授,机趣地问道。

③老中医依照以前的办法处理,伤口很快就愈痊了。

④整个扇贝洁净光滑,显然是经过了千百次的抚弄和摸搓。

⑤今天,单位领导到医院去看候了老先生。

⑥我们今年夏天要去青岛旅一次游。

⑦困难不少,问题很多,总理日处万机,我不愿再打扰总理了。

“管存”“机趣”是作者生造的新词,可用现成的“保管”(保存)和“风趣”替代。“愈痊”是“痊愈”的颠倒。“抚弄”“摸搓”是硬把一个合成词“抚摸”拆成了两个合成词。“看候”则是把两个合成词“看望”“问候”硬给压缩成了一个。“旅一次游”是在一个合成词中间随意嵌入了其他词语。“日处万机”则是对成语“日理万机”的随意改用。

三、随意制造简称

简称就是把一个结构复杂的名称简化,用一个词来表示,大多是一些专用名称、术语或标语口号的简缩。例如:“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再简为“四化”,等等。简称能够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但一定要合理使用:一要使用社会上通用的、能够让人理解的简称;二要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不致使人不理解或产生误解;三是简称多用于口语、文艺语体或非正式的书面材料中,政策、法律、文告、条约等正式文件一般要用全称。如果随意制造简称,就会违反语言规范。例如:

⑧你知道北京东城区的邮码吗?

⑨本店新上市一批男猪鞋和女牛鞋,款式新颖, 价格适中。

“邮政编码”一般不简称为“邮码”,因为它有一个通用的简称“邮编”。“男猪鞋”“女牛鞋”的说法,让人费解,也不雅致。

四、滥用词语

普通话语汇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同时吸收了必要的文言词、其他方言词和一些外来词。所谓必要,就是北方方言中没有,而表达时又经常要用到的词语。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出现滥用的情况,主要是文言词和方言词的滥用。例如:

⑩我坐在教室里,思考良久,无一佳法。

⑾雨过天晴,老爷儿慢慢露出了头。

“良久”“无一”“佳法”,现代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说法,没有必要使用。“老爷儿”是北京土语,最好用普通话中的“太阳”替代。

五、不合语法

语法也有自己的规范。词和词组织成句子,词的搭配要合理,语序的安排要适当,句子的结构要完整,等等。这一点,初中讲语法时已经接触到,下边还有专题要讲到。这里只举几个例子。

⑿只要进行预防措施,还是可以制止的。

⒀草木返青,山花开放,到处树林中可以听到宛转悦耳的鸟鸣声。

⒁灰尘虽然给我们造成危害,可是只要重视,做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例⑿“进行”要带动词作宾语,“措施”是名词,二者不搭配。例⒀“到处”和“树林中”语序颠倒。例⒁“只要”分句提出条件,后边没有交代结果,句子不完整。

六、文字书写不规范

文字是书面表达的凭借,文字书写同样也有规范。汉字书写的规范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但是,现在社会上用字相当混乱,主要是滥用繁体字(厂名、店名、牌匾、广告等很常见),使用淘汰的异体字(如“考”写成“”,“哲”写成“”等),自造简化字等。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写错别字。

错字是由于字的笔画增多、减少或字形不正确,成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字。如(具)、(隆)、(势),由于缺少笔画而不成字;(庆)、(纸)、(展),由于多加笔画而不成字。

别字是该用甲字时误用了乙字。有的因形似而误,如脍灸(炙)人口、如火如茶(荼)、戮(戳)穿等。有的因音同(或音近)而误,如朗颂(诵)、惨(残)酷等。有的因音同形似而误,如戒娇(骄)戒燥(躁)、腊(蜡)烛等。

简明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不重复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致产生误解。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看下边这段话:

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用的语言不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因此,在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时,作了如下改动: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样,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要使语言简明,首先要围绕中心(全文的中心或一段的中心),不要旁生枝节。看下边这段话:

②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一段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不方便”,有前三句就够了。最后一句顺着第三句说下来,但并不能表达全段的中心。

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复。例如:

③……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上城卖油绳,不小心发高烧,被县委书记发现,把他送到了县委招待所。这是他第二天醒来后去结账时,与服务员小姐的一段对话。对话的语言非常简单,无论是陈奂生还是服务员,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说出对方想知道的信息。下边这几例就有些嗦:

④我记得喜鹊开始在腊树上安家时,我才读小学四年级。

⑤接着是整个城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个城市发掘出来。

⑥卖点心和杂食的小贩,歇着担子,提高喉咙,或者敲起小铜鼓,招揽主顾去买他们的东西。

例④是相同词语简单重复。例⑤的后一个分句已承前省略了主语“整个城”,所以后边的“将这个城市”也是不必要的重复。例⑥既然有“招揽主顾”,就不必说“去买他们的东西了”。

再次,还要注意适当使用修饰成分,不要滥用。有些同学常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好的词语用得越多,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美,其实不然。例如:

⑦“四化”宏图已经展开,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辉灿烂的无限广阔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连接,这里用来说“美好景象”,不妥,可删去。后边的三个定语,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给人一种造作、堆砌的感觉。至于多余的修饰成分,就更应当避免了。例如:

⑧两只喜鹊用嘴从远处衔来小柴棒飞到腊树上。

既是“衔”来,当然是“用嘴”,这个修饰语是多余的。

最后,要尽量选用一些简便的固定的说法。有些描述性的话或者并列的词语,在语言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或者可以用某个词语来代替,就要尽量选用那个现成的说法。例如:

⑨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做斗争。

⑩他们往返一次的飞机票或火车票费由聘方支付。

例⑨“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可以换成“有史以来”。例⑩“飞机票或火车票费”可以说成“旅费”,这样既全面,又简明。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就是从简明的原则出发而形成的,像成语、简称、紧缩复句、合说、列举分承等。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表达形式,使语言达到简明。例如:

⑾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⑿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别人的苦处。(老舍《骆驼祥子》)

例用“一……就……”的紧缩复句,例采用合说的形式,都很简明。

需要注意的是,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不能为了简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甚至让人误解。例如:

⒀因为摔伤腿,我要和妈妈一块上医院治疗。

⒁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藤野先生》原稿)

例是谁“摔伤了腿”,句中没有交代,这样简倒是简了,但别人怎么理解呢?例最后一句定稿时改为“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原稿词语虽少,但没有“花下”,上一句“樱花”就无所依附;没有“成群结队”就无法显示人数之多。改句增加了字数,表意更加完备。

连贯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一气呵成。
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例如:

①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自己用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绿阴如盖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段话歌颂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一句总提对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怀有敬意,第二、三句分述它为人类献身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总结。每一句都围绕这个统一的话题展开,语意连贯、自然。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

②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后边突然插入“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一句,致使话题转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例如:

③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创业史》)

例③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
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

④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于中正门(今解放门)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卫,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

例④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边“冲出城门”则又转回了“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最好在“打开铁锁”后断句,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萧慧琳在2023-06-23 20:39:09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ezuo/2447.html


上一篇:网络恐怖小说写作资料 恐怖故事的十一个元素
下一篇:网络文学大神授课 (第三章 角色如何塑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