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写作者的雄心:一个好的历史写作者的标准

铁欣宜
铁欣宜
发布于 阅读量 455
一个历史写作者的雄心:一个好的历史写作者的标准

《鏖战潞泽》是何辉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的第四部,前三部分别为《沉重的黄袍》、《大地棋局》和《天下布武》,后续小说还将陆续推出。


前四部小说的内容与情节,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具有连续性,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诉了一个发生在赵宋王朝立国初期如何稳固王朝根基的故事。每部小说出版后,都迅速跃居亚马逊历史类图书的首位,碾压多部畅销类历史小说如《雍正王朝》等,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衷心喜欢。尤其是第三部出版后,有读者在网上评论,认为《大宋王朝》开创了“新史家小说流”,虽然这一说法尚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何辉的《大宋王朝》系列有其鲜明的特点。


与当下很多历史小说写作不同的是,《大宋王朝》系列小说集细密的考据、大胆的布局和独特的叙述于一体,集历史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身,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阅读体验非同凡响。细而读之,故事精彩绝伦,一气呵成,如饮醇酒,让人欲罢不能。

何辉既是学者,又是作家,这不仅使他能够自由地在学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出入畅游,而且可以在这两个领域相互补给,都带来累累的收获。当然,这个要求对很多作家来说,自然是不低的,因为在现代作家里面,能把学术和创作都玩得很精彩的,也只有鲁迅和钱钟书等寥寥数人,他们都是顶级聪明的人。


考察现当代文学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术领域和文学创作领域似乎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某些人擅长学术的,写起小说来,却枯燥乏味;某些人小说写得好的,在学术上似乎乏善可陈。尤其是建国以后,大量的作家都出身农民,大多数都没有学历或者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当然学历并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中国作家当中,大学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有理论基础和文化的基础,而且对于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这使得他们的创作越来越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作家王蒙提出,中国作家需要学者化。无独有偶,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的童庆炳也声援说,中国文坛以后不再是初中生和农民作家的天下了,将会是是学者型作家的天下。这是一种大的趋势,它呼唤像何辉这样的学者型作家。


当下很多历史类小说的写作,严重脱离现实,架空历史,对很多读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有明清史专家指出,很多流行的明清电视剧,常常会犯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有鉴于此,许多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就很期望能够读到一些相对而言,有历史真实性的小说,这样可以通过精彩的故事来了解一段遥远的历史。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搞历史小说写作的人,很多都急于写作,并不能在历史上下很大的功夫来研究,他们历史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电视剧和影视作品,完全凭借想象力来完成对历史的描述,这样出来的小说虽然生动,但是却丝毫没有真实性可言。而那些搞历史研究的人,写作学术作品是很严谨的,但是他们写起小说了呢,却不能得心应手,故事情节少有动人之处,让人读不下去。


真正能把历史类作品写得好的人,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兼具作家学者于一身,就像司马迁写作《史记》那样。司马迁写作的时候,对历史有长时间的研究,并对历史现场尽可能进行考察,然后再从事写作,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很生动形象,他写的历史人们也把它当作信史。这自然是一个好的历史写作者的标准。


何辉在《大宋王朝》的写作中,显然是秉承着太史公的这种历史写作的精神的。首先,他是做宋史研究的,为了完成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宋代的文献。这些文献,既有古籍,也有今人的论著。历史研究,要在求真求实。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的考证,就要翻阅大量文献。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研究宋史的专业学者,给我们所展示的更接近真实的大宋王朝的生活图景。而《大宋王朝》小说是基于历史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合理性想象,是对于历史场景的真实化的再现,这样的小说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



伟大的大宋王朝



也许是处在盛唐巨大的光环之下吧,宋朝的伟大被某种程度地遮蔽住了。其实,纵览中国封建王朝,宋代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尤其是政治文化上可谓空前绝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开明的朝代,虽然实行**集权,但是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余英时提出,在宋代实现了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理想。在经济上,宋朝的经济总量大约占当时世界的70%,经济贸易十分发达。有宋一朝,基本不搞文化高压政策,不搞文字狱,也不对“异端”实行打压,这使得宋朝的文化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对此,邓广铭在《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中评价道:“宋代的文化,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赞叹道:“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读古今历史,有一个小小的发现,那就是一个朝代的伟大与否,跟这个朝代的开创者或者说主要奠基者有很大的关系,其重要性就如华盛顿与美国。一个朝代的开创者,他内心的精神向度决定了这个朝代的整体性特征,它是趋向开放还是保守。伟大的伟大自然是它的开创者赵匡胤密不可分。在中国历代伟大的帝王之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最伟大的两个人。赵匡胤的人格魅力,丝毫不输给李世民。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公元962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第三年,秘密地叫人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个夹室中,用带金边的黄色幔帐盖住,门外上锁,看守十分森严。并留下规定,以后皇帝每次来太庙祭祀先祖及新皇帝即位,都要到夹室去诵读碑上的誓词。石碑上只有三行字:“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从历史记载上看,赵匡胤将后周变成大宋之后,对后周的皇室始终实行优待政策,没有随意摧残。对拥戴自己当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是中国所有帝王中最厚道的,就是“杯酒释兵权”。在执政期间,宋太祖几乎一个功臣都没有杀过,还形成了一个祖宗家法,就是不许轻易诛杀大臣。


赵匡胤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慈悲心的一位仁慈的帝王,在他身上虽然也有权术的一面,也有灰暗的一面,但是光明面还是占主要的。这部小说,发挥艺术想象,成功地刻画出了赵匡胤的性格与心理,许多细节描写突出了他慈悲心的一面,仁义的一面。在第一部《沉重的黄袍》里,赵匡胤被手下将领黄袍加身,他率军回皇城之际,面对旧臣的反抗,他是有愧疚之情的,并一再重申,尽量减少流血,不滥杀无辜者。他对后周皇帝柴宗训有很深的感情,柴宗训对他这个叔叔也特别亲近。当柴宗训下位要送往西京之际,柴宗训不想离开,赵匡胤并没有严厉训斥,而是“看着他那红扑扑的小脸,心底里涌起一股恋爱之情”。他用对自己孩子一样的心把柴宗训哄到西京去了,避免了更多的牺牲。

在第四部《鏖战潞泽》中,当韩通的儿子韩敏信为了报仇,而对赵匡胤投毒,后来又为了救长公主献出解药时,赵匡胤选择宽恕他,并放走了韩敏信,对此守能和尚赞叹道:“陛下心怀悲悯,乃天下之福啊!”赵匡胤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心安啊!”守能和尚一听,稍一沉默,说道:“良心,近乎悲悯之心。”再如,在赵匡胤率军攻打李筠,泽州久攻不下,每日伤亡惨重之际,随征的德州刺史曹翰献上一计,对流入泽州的水下毒,则城自破。赵匡胤思考之后,就拒绝了这个提议,他对将领们说:“我军久攻不下。如此看来,是我大宋尚未深得天下民心啊。……如果我军采用下毒或断水之策,城一定是能够攻下的,但是恐怕会失去天下人心啊!”他又要求将领们:“以后打仗,也得心怀仁心,切不可滥杀。”对于这样一位仁德的帝王,我们相信他内心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他所开创的王朝一定是一个伟大的王朝。


史实与虚构之间


何辉2022年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日本导师,当时研究的课题是宋代消费。2022年博士毕业,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宋代消费史:宋代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之历史性研究》,后来又经过两年时间研究修改,完成了近五十余万字的著作,并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为《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


长期的学术研究使何辉对宋代三百二十年的历史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他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史料。根据小说的后记,读者可以知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何辉常常会感觉到一种遗憾,在真实的历史之上,还有着巨大的空间,尚未挖掘。比如,他时常会思考:在那个时候,那人会想些什么呢?他和他、他和她之间,平日里究竟是如何来往并进行情感交流的呢?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各自行动以及整个历史事件,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如果当时这个人或那个人在某个事件中没有真的死去,会对事件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他会影响到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国家的政治吗?


而这些遗憾,光靠学术研究并不能够解决。于是他就想到了文学创作。在大约2022年底,何辉决定要为宋代创作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就是《大宋王朝》的缘起。值得一提的是,长期的文献积累与研究,不仅为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让他的小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帮助他从宏观上建构出大宋王朝的《清明上河图》,从微观上折**大宋社会生活的真实侧影。

坚实的史学研究构成了何辉历史小说的底色,他能够对宋朝的社会生活有深入的把握,而文学化的想象则克服了史学研究的不足,更出色地解决了学术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于历史上出名的陈桥兵变,幕后总策划,一直都是历史的谜案,没有定论。在《大宋王朝》小说里,何辉根据历史研究,往前推一步,把这个谜案解决了。陈桥兵变的总策划,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他一直窥探皇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小说的这个设计是相当合理的,首先,它维护了赵匡胤仁德的形象,如果兵变的总策划是赵匡胤的话,会对他的形象造成损害,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其次,以赵匡义反复的个性和后来行事的做派来看,这件事极有可能是他做的。对于赵匡义这个人,不管烛影斧声的传闻是否属实,他后来上台之后对于兄长的儿子处理得很不仁慈,连毛泽东都评价他说:此人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匡义小人之言。可见他是一个**的阴谋家,把他安排为陈桥兵变的总策划,实在是合理化的想象。


何辉的《大宋王朝》的创作时尊重史实,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化的文学想象,他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使得这部小说,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实在是值得一读。


承袭传统与大胆创新


何辉在《大宋王朝》的创作中,既有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又有大胆的创新。在对传统的继承上,既有对中国古典传统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和发展。在《大宋王朝》第四部《鏖战潞泽》中,在攻打泽州城的最后一战中,作者设计了一系列人物的死亡,如李筠的死、韩敏信的死、柳莺的死、闾丘仲卿的死,可以说泽州城墙,就如同古希腊的剧场,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悲剧,足以震撼每一个观者的心。


这一场悲剧,连续出现了四个人物的死亡,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小**。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一样的。李筠的死,是贵族的死,他本来可以突围逃命的,但是他不屑于那么做。他的死是自我的一种选择,而且他为了拯救爱人和孩子,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并没有被仇恨迷失双眼。韩敏信的死,是一种解脱,他内心被仇恨和黑暗彻底占据了,赵匡胤的宽恕不能拯救他,老跟头的仁爱和宗教也没能拯救他,就连长公主的爱情也不能拯救他,他内心只有仇恨,所以他的死亡是必然的,只有死亡才能够解脱。闾丘仲卿是死于义,他作为谋臣对主上尽忠,他本来也可以不死,奉命护送阿琨出城,但是他又选择返回赴死,这是一种古老的忠义行为,是值得提倡的。柳莺的死是一种高贵的死,她是为了心爱的男人,牺牲自己,为了天下人的幸福,牺牲自己。她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但是有如荷花般,品性高洁。她为罪恶作出一种救赎,她用自己的死,让大宋的天子记得“他许诺过的太平”,她所殉的是大道。柳莺的死,让很多人非常得感动。


另外,在这几部小说里,无论是王侯将相大人物,还是普通的小人物,他们都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赵匡胤贵为天子,也不能把握命运,他本意不希望战争,但是要开创太平天下,又不得不去征伐敌人。天下第一谋士赵普辅佐赵匡胤,却被赵匡义所忌惮,于是设计陷害赵普,当赵普被士兵抓起来,他“发现自己脆弱得就像一颗生鸡蛋,只要有人抬手轻轻一敲就会碎裂。他突然感到无比悲哀,自己一介书生,不,顶多算半个书生,即便再有智谋,在暴力面前,也根本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连那么有智谋的人,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何况是那些百姓呢?没有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有点类似古希腊神话里的故事,那些英雄也好,众神也好,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都被命运所支配,连神王宙斯都畏惧一种叫天命的东西。


在小说创新上,《大宋王朝》这部长篇系列历史小说也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在小说中写到赵匡胤、韩敏信两人在某些情境下对过去的回忆和幻象,对这些回忆和幻象的具体描写,就是受到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启发。所以,何辉在后记中说,如果熟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读者,在这部小说中读到何辉关于“时间”、“现在”、“过去”等概念的艺术化的反映时,可能会联想到量子理论中的一些观点。


何辉想通过《大宋王朝》系列历史小说,来全面展示宋代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和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无数精彩的故事来摹画出大宋王朝的“清明上河图”全景。这无疑是一部长篇历史宏著,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的雄心所折服。希望作者能够用写作精品的心力来一部一部把《大宋王朝》系列历史小说写出来,带我们去到那个遥远而伟大的王朝里,认识那么多可爱而又生动的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无数可敬的平凡小人物。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铁欣宜在2023-06-23 20:38:08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ezuo/2258.html


上一篇:写作技法 如何写小说杂烩谈二
下一篇:女频小说人物写作秘诀:“对比+反差”成就最佳C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