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乌孙和亲小说

林宛
林宛
发布于 阅读量 106
好看的乌孙和亲小说

1. 《和亲》txt全集下载

和亲 txt全集小说来附件已自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政治和亲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它与欧洲封建社会流行的王室联姻有点不同。尽管中国的和亲婚与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我们大中国的心理感觉与众不同:汉家皇帝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与周边四夷的国王,包括匈奴的单于、乌孙的昆弥、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赞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汉家女儿远嫁异邦首领,称为下嫁。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我们在地理上的汉国中心论,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我们才叫中国的。二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中心论。由于文化上的优越感,导致我们的历史越发展,我们看周边兄弟越野蛮。宋时,二程等思想家们带头把周边夷狄视作畜类。大清时期,西夷来犯,我们又一古脑地把来犯的西夷视作畜类。把皇家宗室女嫁与畜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这勇气,来自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汉朝刘邦首创和亲外交,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其后是武帝刘彻,先后把细君……
请采纳

2. 一日夫妻百日恩,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为何谋杀亲夫

我觉得能让西汉公主下狠手去设计谋杀亲夫了,很可能就是因为,西汉公主已经厌烦或者是不能再忍受这样的一种生活了,或者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生活并不和谐,所以他想要亲手去解决掉,让自己可以得到自由和解放。因为他们作为和亲公主就会告别家人,去到一个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语言又不通,风俗又不一样,所以和亲公主的余生都是很难过的。


这个狂王是性情比较狂暴的,而且这样做也没有很多人喜欢他,爱戴他。再加上解忧公主已经是有一定的年龄了,他们两个的夫妻生活也不和谐。所以觉得解忧公主是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才想要设计要去杀掉亲夫,同时也是为了让乌孙可以恢复到汉朝的统治下。

3. 古代故事: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为什么要谋杀亲夫

汉族人和野蛮人有什么共同语言,生活久了自然夫妻关系不和。

4. 解忧公主是那部小说叫什么名

长篇历史小说《解忧公主》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

她是汉武帝时代继细君公主之后,又一个深明大义、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貌若天仙,立志献身歌舞艺术的她忍辱负重,先后嫁给三个乌孙王为妻。她一生费尽心血,饱受磨难,竭力维护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尤其是和乌孙人民的血肉联系,维护时代必不可少的“和亲联盟”,成功粉碎匈奴贵族对乌孙的颠覆和侵略,并为西域成为伟大祖国的一部分作出了众多艰辛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她在乌孙国生活了五十多个春秋,年过七十岁才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她就是乌孙国人赞为天鹅,尊为国母的解忧公主。

历史无情地选择了她。她却无私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她和她的子女、挚友、随从们,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投身西域,执着奉献,有的历尽坎坷,有的以身捐躯,为西域的安定和睦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祖国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相互融合,东西方先进文化交流传播的友好使者。

这是一批巾帼英雄和热血男儿,以及老当益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将共同谱写的一曲名垂青史的边陲壮歌。作品着力描述了她们在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正义与邪恶的种种矛盾冲突中,在生离死别、蒙冤含屈的逆境中,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高风亮节,以及无数志士前仆后继,甘为铺路石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表现了西域各族人民之间兄弟般友好往来,团结奋战,相互融合的民族情谊,展示了雄浑奇丽,令人神往的西域风光。

作品共分两卷。上卷以曲折的情节和广阔的空间,描述解忧公主出嫁前后性格成长成熟,及其挚友们在在乌孙和西域所作的辉耀千古的历史贡献。下卷以悲壮的笔调描述解忧公主及其子女,挚友们在接踵而来的突发事件中,为乌孙和西域人民所作的感人肺腑的无私奉献。

5. 求好看的现代无敌小说

我就看《邪气凛然》挺好看的,你自己去看一下吧!!!

6. 找一本女主角和亲到乌孙的言情小说

你记不记得男主或女主的名字.

7. 乌孙的和亲公主

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域即波斯国王曾梦见一位美丽的少女,从此他不忘梦中人,就派两名大臣前去求亲。大臣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并向中国皇帝献上求亲的书信。皇帝被国王的诚意所感动,许嫁了公主,还派男女侍从随行。当他们到达帕米尔时,道路因战争受阻,不能通行。为了公主的安全,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筑起城堡宫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从们都在山下守卫。后来战争平息,他们准备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据宫女说,公主住在高山上,每当正午时分,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两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决定在这里暂时住下,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后来,公主生了一个男孩,成了当地一个名叫朅(qie)盘陀国的第一代国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嘱咐她的儿子国王说:“我是东土之人,死后要把我埋在宫室东方一百步的地方,让我的坟墓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后,国王一一照办。
这就是关于“公主堡”的传说。虽然传说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属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实。在我国历史上,献身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的杰出妇女,几乎史不绝书。汉代的细君和解忧,就是其中两位代表。 张骞提出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较高将领)的资格,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
张骞到达乌孙后,说明汉朝愿与乌孙结亲连好,共击匈奴。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约在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再一次派遣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于是,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物之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语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体衰,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帐篷)为室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u,天鹅)兮归故乡。”歌中表达了她的苦闷的心情。汉武帝知道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
根据乌孙保存着父死子可娶后母为妻,见死弟可娶其嫂为妻的风俗习惯,猎骄库为了保持与汉朝的政治联姻,要求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当猎骄靡上书汉武帝提出这种要求时,汉武帝回答说:“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事,我们要联合乌孙共灭匈奴。”于是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军须靡。后来军须库即位为昆莫。他们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细君就死了。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王朝封楚王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下嫁军须靡。
解忧在乌孙生活了五十余年,先后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为妻,对乌孙的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她与翁归靡生有三男两女。长子元贵摩后来继立为乌孙昆莫,次子万年做了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国王,三子大乐为右大将,长女嫁龟兹(今新疆库车)王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这些子女在乌孙、莎车和龟兹,地位都非常显要。
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解忧公主还帮助和支持翁归靡,促进和发展了乌孙与汉朝的关系。自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连发兵攻打乌孙,夺走许多地方,还强迫乌孙将解忧公主送往匈奴,断绝与汉朝的关系。因此,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派使者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71年,汉朝发十五万大军,与五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以下四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归靡再次上书,表示愿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嗣,要求再派汉公主联亲,加强汉朝和乌孙的关系。汉宣帝派解忧的侄女相夫为公主,下嫁元贵靡;乌孙也派使者三百人,来汉朝迎娶少主(即相夫)。当少主一行到达敦煌时,得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族另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为昆莫。汉朝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回少主。
泥靡号称“狂王”,继位之后,娶解忧为妻,生一子叫鸱(chī吃)靡。但是,解忧公主与泥靡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泥靡为人暴戾,乌孙政局不稳。解忧公主决定翦除这位“为乌孙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机会将他击杀。结果,泥靡受伤逃走,他的儿子细沈瘦,发兵将解忧公主围在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过了几个月,汉西域都护(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郑吉发兵救公主,细沈瘦才被迫退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狂王伤逃之后,原翁归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扬言母家匈奴将派来大军,乘机在北山聚众作乱。接着,他袭击狂王,自立为昆弥(即昆莫)。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到敦煌待命,以准备应急。 眼看一场干戈即将爆发,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深知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便请她去说服乌就屠。冯嫽原是解忧公主的侍者,随解忧到乌孙后,嫁给乌孙右大将,人们管她叫冯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长外交,享有一定威望。乌就屠听说汉军严阵以待,不得不听从冯嫽的劝告,并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封号。最后,汉宣帝任命冯嫽为汉使,诏乌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汉代的细君和解忧,与历代其他献身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一样,都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人们为了纪念她们,或者将她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或者编成故事流传,就象“公主堡”的传说那样,让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8. 有没有讲述古代和亲及她们后来归宿的故事的。。越多越好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风俗,昭君继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又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文成公主

隋末唐初,在西藏高原上掘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吐蕃。636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他向往大唐的制度和繁华,曾经几次向唐朝求婚,因为种种原因都被拒绝。松赞干布大怒,向大唐的边境出兵,然被大唐的军队打败。松赞干布意识到了自己的轻狂和大唐的强盛,640年,他以更加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再次向唐太宗求婚,唐太宗被松赞干布的精神所打动,终于同意。唐太宗虽有十几个女儿,却舍不得把其中任何一位嫁去西藏。最后他选中了一位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从长安到拉萨,不仅路徒遥远,而且路况复杂艰险,据说大唐的车队一直走了两年,才到达拉萨。文成公主641年正月从长安出发时,18岁,到达拉萨时已经20岁了。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容貌,据此推测她并不特别漂亮。但作为皇家女儿,公主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识礼,加上身材丰满,举手投足间处处体现着大唐帝国的泱泱风范。吐蕃人以最高格的仪式窿重欢迎来自大唐的尊贵公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9年,她没有生育。松赞干布在650年去世,公主仍然留在吐蕃,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在这漫长的40多年中,正史上没有留下关于文成公主具体生活 的任何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她在吐蕃的地位是尊贵的,因为强盛的大唐保证了她在吐蕃的地位。虽然她本人谈不上有多么幸福的个人生活或者爱情,但她带去的各种谷物、工艺品、药材、先进技术、书籍,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爱戴,著名的布达拉宫至今保存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洞房遗址,拉萨的大昭寺里至今还供奉着她的雕像。文成公主和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佳话,她本人也成为和亲公主的代名词,在浩浩荡荡的和亲公主队伍中,文成公主是最为有名的之一,她实在算是幸运的了。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的祖父、也就是李守礼的父亲是武则天的第2个儿子李贤。李贤文武双全,是武则天4个儿子中天赋最高的一个,675年,他被立为太子。李贤的才干和在朝臣中的威望成为武则天的极大威胁,她不能容忍任何人与自己争权,哪怕是自己的亲身儿子。680年,武则天以谋发的罪名废除李贤,将他幽禁巴州,3年后,唐高宗去世,武则天的第3个儿子李显只当了2个月皇帝就被废除,第4子李旦即位,也是傀儡,实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为免除祸患,武则天派人赐死了年仅31岁的 李贤。李贤的3个儿子也被幽禁宫中,按时由太监杖打。李守礼的哥哥和弟弟都在这无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顽强的活了下来,熬到了唐中宗李显复位的这一天。李守礼经过这样险恶的岁月,性情大变。史书对李守礼是很有微词的,说他十分贪财而且家教不好,女儿几乎个个是荡妇,儿子几乎个个是无赖。
但金城公主却和哥哥姐姐们不一样。原来,唐中宗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收养了李守礼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金城公主,她从小生活在皇宫中,不仅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唐中宗软弱无能,受制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个女人不仅野心勃勃想当武则天第2,而且生活糜烂,尤其是安乐公主,可说恶贯满盈,别的公主受安乐公主的刺激,也全心全意穷奢极欲,只有金城公主不为所动。她一直没有出嫁,因为朝廷已经将她定为和亲公主了。
金城公主哭过伤心过,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她心静如水,默默的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705年,垂帘听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人向大唐求婚,中宗当场答应将金城公主嫁给藏王赤德祖丹。710年,金城公主正式出发,唐中宗亲自将她送至陕西兴平县。金城公主含着热泪辞别亲人,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道路来到拉萨。
赤德祖丹成年后多被大臣操纵,虽然与大唐通婚,但双方边境还是不时发生战争。金城公主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不过,吐蕃输多赢少,赤德祖丹只得派人向大唐求和,这时唐朝的皇帝已经是唐玄宗了,玄宗一方面优待吐蕃使者,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吐蕃,赐给金城公主书信,并带去大量的赏赐。赤德祖丹非常高兴,签定了以青海日月山为界互不侵犯的条约,双方终于有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关于金城公主在西藏的生活,藏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724年,金城公主生下儿子赤松德赞,赤德祖丹的另外一位王后细顿知道后十分嫉妒,以阴谋手段夺走了小王子,伪称是自己所生。藏王和大臣也不知道谁是王子的真正母亲。按照西藏的风俗,王子会走路时要举行宴会庆祝。到了这天,赤德祖丹将酒杯交给儿子,说:‘儿啊,把酒送到你舅舅家吧。’细顿王后家的人用尽方法引诱他,王子都不为所动,而是将酒递给了金城公主的家人,金城公主高兴的落下了泪。王子认母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却曲折的反映了西藏人对金城公主的爱戴以及金城公主育有儿子、曾在西藏有过一段艰苦岁月这些事情。
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741年因病去世。

宁国公主
在我国西部一带,活跃着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回纥,即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远祖。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队一败涂地,无力收复失地。回纥可汗派太子叶护与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宁国公主的哥哥)在甘肃歃血为盟,约为兄弟。回纥骑兵勇猛无比,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唐军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很快收复了东都洛阳。
756年,唐肃宗李亨正式即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自西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妥协政策后,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宫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代,宁国公主大概就是第1位吧。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在肃宗的7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她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不幸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公主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来,就被选定和亲。
到了出发这一天,肃宗亲自将女儿送至陕西咸阳市,在那里设宴告别。宁国公主根本无心下咽,她哭着安慰父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也十分伤心,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宁国公主为新王后,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天子平叛。
可是仅仅三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国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做罢。不过,为了照顾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用刀划面,自毁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后,因宁国公主没有子女,新可汗允许她返回长安。
宁国公主万没想到自己还能重回家乡,喜极而泣,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啊。关于她回国后的生活情况,是否再嫁了人?死于何年?史书都没有记载,可以推测的是,她是在富贵和平静中走完余生的。
宁国公主算是和亲公主中的幸运者。

咸安公主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渐渐衰败,直至最后灭亡。
回纥本来就是彪悍善战的民族,在帮助大唐平息了“安史之乱”后,更是傲慢不逊。比如,回纥使节敢在长安杀人越货,偷运汉女出境,甚至持刀抢劫,放走罪犯等等。唐德宗李适恼怒回纥的无理,所以双方关系一度变得紧张,回纥几次求婚,都被德宗拒绝了。宰相李泌多次劝解,德宗方答应将第8个女儿咸安公主下嫁。
武义成功可汗得知,喜出望外,派宰相送上厚礼,又派妹妹亲自率领由50多位大酋长妻子们组成的队伍迎接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满含悲戚来到回纥,见到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和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了。她在回纥生活了21年,经历了4位可汗,直到808年去世,唐朝追她为燕国公主。至于她在回纥生活的具体细节,史书没有记载。

太和公主

唐穆宗时,崇德可汗派出2022多人的庞大队伍,再次向大唐求婚。穆宗答应以自己的妹妹、唐宪宗的第17个女儿太和公主下嫁。
出嫁这天,唐穆宗和皇后亲自前来送行,太和公主含泪辞别了故乡、亲人,踏上了北去之路。到达回纥,崇德可汗封太和公主为新王后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几天后,大唐使节准备返回长安,太和公主不忍故乡的使节离开,痛哭失声,场面很是悲伤。
公元825年,崇德可汗去世,其弟彰信可汗即位;832年,彰信可汗又去世,特勒可汗即位,根据回纥的风俗,太和公主又先后成为了彰信可汗和特勒可汗的王后。此后几年,回纥发生大灾难,先是连年饥荒,接着瘟疫大做,然后便发生了内乱,回纥国内四分五裂:一部分势力杀死可汗,将牙帐(皇宫)烧了个精光,投奔了戒嘎思(回纥周边的一个国家);一部分势力投奔吐蕃;还有一部分势力则跟随乌介可汗逃到今天的外蒙古南部。
在混战中,太和公主被戒嘎思的军队俘虏,乌介可汗大怒,发兵杀死了戒嘎思的首领,抢回了太和公主,并劫持公主南下,侵犯大唐的边境,先后攻打了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山西马县、天德、振武等地方,唐朝派大将石雄迎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终于在振武大败回纥军队,乌介可汗丢下公主,狼狈逃走。
公元843年,太和公主跟随唐军回到了故国,唐武宗李炎以盛大的礼仪迎接公主的归来,那天的京城仿佛披上了盛装,人人都喜气洋洋的。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却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几分凄凉的,她先去参拜了父亲宪宗和哥哥穆宗的神位,然后脱下盛装换上囚服,痛哭流涕,自言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好好完成和亲的任务,请皇帝降罪。唐武宗派人安慰公主,并晋封她为安定长公主。
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故国,本来可以安心过几年富贵安逸的日子。然而,因为在战乱中饱受屈辱和惊吓,使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返回长安不久(可能只是几个月),太和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当然,唐朝真正和亲的公主远不止这几位,有很多女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事迹。比如,《旧唐书》记载,当初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时,朝廷同时还派了荣王的一个女儿也封为公主嫁给可汗做小老婆,后来宁国公主返回了故国,这位公主却留了下来,回纥人称她为小宁国公主,此后她在回纥情况怎么样,史书没有记载,也就不知道了。
还有个姓卢的女子,也是贵族出生,她美貌多才,朝廷封她为宜芬公主,派去和亲。她在路中悲伤难抑,写下一首诗。这首诗留传了下来并被后人收入《全唐诗》,她才算留下了自己的一点点事迹。至于在正史中,她是找不到一丝一毫记载的。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她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见了自然喜出望外。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应有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悲痛不已,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她死时才25岁。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这个解忧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她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气概,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一般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她远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轰轰烈烈,壮志满怀。

可是好景不长,解忧的丈夫暴毙。按照习俗,当了国王的翁归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

这给解忧带来了新的希望。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同时,解忧与肥王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这时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信使往返,不绝于途。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解忧和冯嫽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这样解忧与冯嫽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乌孙国,大言不惭地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与勒索,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这年,汉朝发15万大军,与5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等4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就连她的婢女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转给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发生激烈变化,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也深感解忧长期以来对他及他族人的压制,如今当了国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于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为“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给狂王,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鸱靡。两人感情不和,解忧提倡以德治国,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生活;狂王则实施独裁政治,挥霍无度,沉溺酒色。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后,狂王把一个反对他的兄弟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忧迅速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汉朝廷。汉廷听到这个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协调,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同时,为了稳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这样,双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时间。

若干年过后,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强盛,不能事事为解忧撑腰,解忧的处境也大不如当年。

自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50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效命国家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当然,从细君和解忧两位“和亲”大使身上,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的结局。

9. 和亲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和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和亲
作者:辎重
(一)和亲的相关历史资料
更新时间2022-4-6 18:50:00 字数:1669
政治和亲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它与欧洲封建社会流行的王室联姻有点不同。尽管中国的和亲婚与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我们大中国的心理感觉与众不同:汉家皇帝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与周边四夷的国王,包括匈奴的单于、乌孙的昆弥、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赞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汉家女儿远嫁异邦首领,称为下嫁。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我们在地理上的汉国中心论,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我们才叫中国的。二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中心论。由于文化上的优越感,导致我们的历史越发展,我们看周边兄弟越野蛮。宋时,二程等思想家们带头把周边夷狄视作畜类。大清时期,西夷来犯,我们又一古脑地把来犯的西夷视作畜类。把皇家宗室女嫁与畜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这勇气,来自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汉朝刘邦首创和亲外交,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其后是武帝刘彻,先后把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再其后是汉元帝,搞了个“昭君出塞”。 到了唐朝,用于和亲的公主为最多,而且“和亲”用作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词,也自唐代始。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中国的政治和亲婚与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汉家皇帝一相情愿地认为,自己与周边四……
别忘了采纳哟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林宛在2023-06-23 21:36:46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aoyuan/85143.html


上一篇:多女主的青春校园小说完结
下一篇:类似于臣服一样好看的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