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孤筏重洋好看吗

陈雪如
陈雪如
发布于 阅读量 559
小说孤筏重洋好看吗

Ⅰ 请问<<孤筏重洋>>的作者是谁

★ 《孤筏重洋》,(挪威)托尔·海尔达尔著,朱启平译,
由《孤筏重洋》引发的思考

书评人:李冰封


《孤筏重洋》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Thor Heyerdanl)写他和五位挪威、瑞典的同伴乘木筏横渡太平洋的纪实作品。海雅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作科学调查时,综合研究了那里的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的风向、潮流等,确信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纪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到那里去的。但一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理由很简单: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为了用事实驳倒对方,他和同伴们筹划资金并克服了种种困难,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于1947年4月从秘鲁漂洋西去,他们驾驶的小木筏,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折磨和惊险,历时三个多月,横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这次航海,是一次震惊全球的壮举。海雅达尔等人用自己的艰难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并向人们展示他们忠诚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

原书于1950年出版后,接连再版十余次,受到全世界读者的热烈欢迎。美、法、英、曰、前苏联等30余个国家均有译本,有些国家还把此书规定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

朱启平先生翻译此书,始于50年代中期,他是应《旅行家》杂志主编彭子冈之约而译的,刚连载了几期,灾难的1957年来了,彭子冈和朱启平都被打成“右派”,连载随即天折。直到1981年12月,完整的中文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第一次印了8万余册,以后好像没有再印过,也没有看到过有分量的书评。当时,我还在工作岗位上,虽曾对有关同志口头提过,要组织书评,广泛宣传,但并没有把此事具体落实,至今引为憾事。



《孤筏重洋》中译本约16万字,它用朴素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了不起的经历,从而使读者惊心动魄,受到教育。因此,大体了解书中的主要情节,实属必要。

作者海雅达尔在书中先说明他的理论形成经过,二战结束后,他决定到美国去发表他的理论。面对“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之类的责难,他决心用自己的实践予以反驳,而他的想法却被朋友们当作“笑话”,认为他“发疯了”。

海雅达尔却认真地开始准备他要做的事。他住进了在纽约的“挪威海员之家”,借以接近海员们,并和他们研究南太平洋航行中有关情况及木筏漂海的可能性。海员们都认为这件事是危险的,但用这种方式漂海并非没有可能。

此后,在找到了资助人,筹集资金解决经济问题后,他们动手解决远航前必须办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要仿照印加时代航海人的做法,到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区原始森林中,砍伐九根大筏木(注:一种产于拉丁美洲的珍贵木材,干燥后比软木还轻)来绑扎木筏。嗣后,经过在大洋中漂流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木筏,因为木材是新砍下来的,树干中的浆汁成为一种饱和物,阻止了海水渗入,因而避免了木筏的下沉。

安第斯山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那里的人,那时还在砍杀仇人的头颅制成模型出售。到那里去砍伐筏木,除了要和那里的土著打交道外,还要提防蟒蛇、毒蛇、蝎子、巨蚁、蜥蜴和鳄鱼的侵袭,此中惊险经历,不言自明。砍了筏木后,他们把木树运出森林,漂到河口,用汽轮拖到秘鲁。

随后他们要在利马晋见秘鲁总统,请求总统批准海军部支持他们,在海军船坞中按古代印第安人木筏式样建造一只大木筏,从海军军港启程远航。启程前一天,美国等十几个国家驻秘鲁的大使、公使及挪威侨民代表赶来送行,因为大家公认这是在科学领域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1947年4月28日清晨,由秘鲁海军的拖轮把木筏拖向外海,随即,木筏进入了亨伯特水流。

亨伯特水流是来自南极的冰冷的巨流,它向北流向秘鲁海岸,转而向西,在赤道之下奔腾呼啸,横贯大海。这水流湍急部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浪谷与浪峰相差十来英尺。他们两个人一班,在巨浪中轮流值班掌舵。开始的24小时中,每人掌舵2小时,休息3小时;以后,体力不济了,改为每班 l小时,休息1.5小时,如此轮流。这样疲惫了30小时,海面才平静了些。以后的二三个月中,经常一连好几天遇到这样的大浪。有一次暴风雨中,浪峰要高出浪谷20至25英尺,舵手站着掌舵,水没到腰际,人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迎着逆流前进。

在漂海的过程中,木筏经常与鲸鱼、海豚、鲨鱼、章鱼、水母、海龟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怪鱼类为伍。章鱼的脚极长,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个角落。这脚,可以置大鲸鱼于死命,也可以在大鲸鱼身上留下可怕伤疤,所以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柄大刀,准备在夜里被章鱼的脚围住脖子,把他们从睡袋里拖出去时,砍它的脚。他们还要拿鱼叉在木筏边和残忍贪食的鲨鱼博斗。夜里,还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来,弄得他们晚上休息时,经常是浑身湿漉漉的。

过了两个多月,从岸上带来的清水发臭了,不能饮用。到处是水却没有水喝。于是,就破了—些鱼,挤出鱼身的水份当饮料。

两位弄电台的伙伴经过艰巨的努力,终于和世界一些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联系上了,通过这些爱好者,他们和挪威的哈廉国王及美国国家气象局长,也有了电报联系。他们虽飘流在大洋之中,全世界仍然和他们紧密相联。

在他们启航后的第97天,终于飘流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安格图岛边缘,但巨浪冲击着礁石,木筏找不到去岛上的进口。结果狂风又把他们吹向大海。在海上又飘流了三天三夜,也就是他们在大海上飘流了整100天的时候,经过了一场十分险恶的搏斗,木筏终于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靠岸。除了带去的一只鹦鹉死于海上的风暴外,他们6个人全部平安登陆。过了几天,附近一个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驾船把他们从荒岛上接走。经过无线电联系,法国驻太平洋殖民地总督派船接他们到塔希提岛首府帕皮提,挪威政府又派巨轮到帕皮提接他们。为科学而进行的一场艰险、雄壮的海上旅程,终于胜利结束。



以上复述的情节,难免挂一漏万,但就是从这样极简略的复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当时有一些国家推荐此书作为青少年课外必读书的意图何在。

我以为,实际上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种高尚的情操,提倡一种理想,提倡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健康的理想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许多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他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当然也不相同;但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国家在教育上却还有不少一脉相通之处,有不少共同点。这共同点有许多适用于我们,过去我们对这方面注意得太少了。

不是说要爱科学吗?那就要全身心地去爱它,要有理想,要准备为科学上的真理献出一切。当然,不是鼓励所有青少年为了证明一种理论,都要用生命去冒险。要提倡的是:在这种壮举背后体现出的一种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一种为维护真理在必要时不怕栖牲一切的气概和精神。

不是说要从小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吗7怎样克服困难呢7你就看这几位科学家的所作所为。

不是说要提倡办事认真、负责吗?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7怎样认真呢7这就是!

不是提倡考虑问题要仔细缜密吗?这也就是!他们的缜密十分具体,缜密到木筏上用的木材不能用旧的,而要用新砍伐的,连这样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只有这样缜密地去办事,才保证了他们最终的胜利。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共同点”,所有这些,在各种类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的“德育”中,不是都可以适用吗?

理想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如今,理想的光芒在我国新一代青少年中渐趋暗淡,此中原因错综复杂,非本文所能详细论及。但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也当作应试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实是导致青少年理想丧失的原因之一。许多学校中的所谓德育,就是要你去背诵一些条条框框准备应付各种考试,包括升学考试,因为条条框框就是一切。至于如何在一些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操,培养他们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优秀的人,而不是成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鼠目寸光、“实利”第一的庸夫和小人,恐怕就考虑得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有这样去做。从许多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对《孤筏重洋》一书所持的态度,我想,应该对我国学校的德育问题,提供了某些启发。



关于给青少年提供有益的课外读物问题,又是此书给我们学校教育的另一启发。

本来,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是青少年的品质、智力、体格、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劳动观念以及个人爱好等方面得以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可惜现在这方面被严重忽视了。应试教育把学生对有益的课外读物阅读的时间和兴趣全部挤掉了,扼杀了。学生成天埋头在那些编写得很差的、繁重的、琐碎的,乃至不得要领的练习中。完成这些练习就是学习的一切;应付考试,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是学习的一切。这样,果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眼界开阔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各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么?回答应是否定的。

许多国家都注意了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有不少国家的教育部门,规定了中小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美国甚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为高中生20余种课外必读书之一(见著名杂文家牧惠著《读完写下》)。我想,这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青少年应该接触各种思想倾向的著作,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己有所比较,有所选择,或者是从中有所启发,有所颖悟,有所感动;这样,思想才可能丰富、多样而不至于僵死、硬化。

人家能够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就不敢或不能这样做呢7像《孤筏重洋》这样内容丰富、情操高尚而且情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读物,人家能够把它规定为青少年的课外必读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

我甚至这样想,教育部门不妨也利用一下“应试教育”,给学生规定一二十本课外必读书,在升学考试中考一考读书心得?当然,不要出偏题、怪题,要从试卷中能真正看出学生的思想收获

Ⅱ 孤筏重洋读后感

《孤筏重洋》是一部描述科学探险的纪实性作品。作者托尔•海尔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的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方面,发现了种种迹象,使他认为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五世纪从南美洲漂洋过海而来的。
但是当时南美洲人的文化,还处在石器时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没有船。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说法不对,最简单的原因是: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尔达尔却坚决相信自己的见解是对的,木筏是可以横渡太平洋的。为了证实他的理论,他排除了千百种困难,约了五个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月从秘鲁漂海西去。他们经受了各种生活上的磨难,战胜了惊涛骇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险遇,也经历了许多奇趣横生的境地,终于在三个多月后,横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传说中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的人群的领袖,海尔达尔他们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Ⅲ 孤筏重洋这部电影谁有麻烦百度云发一下好吗愿意两元钱支付宝支付

孤筏重洋这部电影的网络云链接如下

Ⅳ 海子死的时候带了四本书 都哪四本书 还有 为什么要带那四本书 求解释 求解释 ~~~~~

海子死时随身所带的书包里装着他最心爱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新旧约全书》是心灵寄托:海子后期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源于《圣经》,他渴望得到内心的安宁。

《瓦尔登湖》是逃离现实:此书讲述的是作者梭罗逃离俗世喧嚣,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感。其主旨与海子的《面朝大海》如出一辙。

《孤筏重洋》是证明自己:此书讲述的是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而远渡重洋前往荒岛的故事。而海子生前,也在拼命与主流对抗,想要证明自己。只是他终究是失败了。

《康拉德小说选》是自由冒险:康拉德的小说主旨均是“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这完美契合了海子的梦想。

从这4本书里不难看出,海子真正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的自杀,正是源于对这种自由理想生活的求而不得。

最令人感慨的还是海子的临终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短短九个字,既是海子最后的善意——他不想连累任何人;也是海子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是死于内心的纠结,死于无法完成自我救赎。

(4)小说孤筏重洋好看吗扩展阅读

诗人自杀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的遗书中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自杀原因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说,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

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西川不得而知。

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

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他感到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

对诗歌的意义

海子的死亡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诗评家李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过多的阐释都是别人赋予的,但唯有一个是确实存在的—诗歌转折点的标志,海子死后,中国诗歌的先锋性不复存在,诗歌神性的年代结束,泛娱乐和诗歌娱乐化时代到来。

“80年代就是诗歌的年代。”李震说。他分析,从环境角度讲,海子所处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全民的理想主义,人人充满激情,文学还没有受到市场挤压,没有受到大众传媒的冲击,诗人拥有一个比较单纯的文学环境,文学是主要的阅读。

现在,电视、手机、网络,垄断了人所有的阅读时间,这个环境变化非常之大,市场化、媒介化,让理想主义停滞,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代替了美好单纯的理想主义。“从环境角度来讲,现在不适合诗歌生存。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以诗歌的方式去生存,比怎么样写诗、写什么样的诗还重要。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一个诗的方式生存,写出的诗都不真实。”李震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子

Ⅳ 有什么好看的航海冒险类小说没

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是纪实小说,真是发生在我i们解放时期的航海冒险故事

Ⅵ 《孤筏重洋》是真实的吗真是艺高人胆大……

《孤筏重洋》是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在1947年的传奇航海经历改编。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花了10年时间在法图伊瓦撰写了《美洲与波利尼西亚关于两者史前联系的研究》,书中理论观点“波利尼西亚原住民是来自南美洲,而不是亚洲。1500年前,提基和他的信徒乘坐白塞木筏在风向和洋流的作用下,穿越大西洋5000英里,从秘鲁漂到波利尼西亚”,但此观点遭到了社会科学理论界的质疑和否定。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1947年4月28日,他和5个朋友亲自乘坐木筏,从南美的秘鲁出发,耗时101天,平安到达波利尼西亚拉罗亚。托尔•海尔达尔在航行中,用摄像机拍下的记录片获得195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
真实性是《孤筏重洋》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影片开始前的38分钟是对故事的前提交代,托尔和妻子丽芙在法图伊瓦,跟当地原住民一起生活研究,从洋流、卡因菠萝、原居民(戴)、提基石像等细节推断出自己的理论。但在纽约布鲁克林,观点无法获得认可下,他四处筹集资金,寻找航行伙伴。在秘鲁总统的资助下,顺利筹集好物资设备,在媒体聚焦中,万众欢送下,勇敢果断地登上“康提基号”木筏,朝着日落方向出发。
影片对于航行中木筏孤独的漂行、遭遇海上风暴、鲨鱼追袭、队员晕船、无线电连接不上信号、船员落水、夜遇发光海洋物种,冲越“海底刀片”的拉罗亚环礁都有写实地记录。孤筏漂行、风暴、海底发光物种、飞鱼,这几个场景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有刻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现地夸张刺激,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孤筏重洋》显得非常的平实,没太多的电影炫技,只是通过镜头的安排和场面的调度细致地将历史重现。

Ⅶ 孤筏重洋的故事内容

海雅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作科学调查时,综合研究了那里的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的风向、潮流等,确信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纪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到那里去的。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一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理由很简单: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为了用事实驳倒对方,他和同伴们筹划资金并克服了种种困难,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于1947年4月从秘鲁漂洋西去,他们驾驶的小木筏,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折磨和惊险,历时三个多月,横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这次航海,是一次震惊全球的壮举。海雅达尔等人用自己的艰难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并向人们展示他们忠诚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
《孤筏重洋》中译本约16万字,它用朴素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了不起的经历,从而使读者惊心动魄,受到教育。因此,大体了解书中的主要情节,实属必要。
作者海雅达尔在书中先说明他的理论形成经过,二战结束后,他决定到美国去发表他的理论。面对“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之类的责难,他决心用自己的实践予以反驳,而他的想法却被朋友们当作“笑话”,认为他“发疯了”。
海雅达尔却认真地开始准备他要做的事。他住进了在纽约的“挪威海员之家”,借以接近海员们,并和他们研究南太平洋航行中有关情况及木筏漂海的可能性。海员们都认为这件事是危险的,但用这种方式漂海并非没有可能。
此后,在找到了资助人,筹集资金解决经济问题后,他们动手解决远航前必须办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要仿照印加时代航海人的做法,到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区原始森林中,砍伐九根大筏木(注:一种产于拉丁美洲的珍贵木材,干燥后比软木还轻)来绑扎木筏。嗣后,经过在大洋中漂流的实践证明,他们的木筏,因为木材是新砍下来的,树干中的浆汁成为一种饱和物,阻止了海水渗入,因而避免了木筏的下沉。
安第斯山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那里的人,那时还在砍杀仇人的头颅制成模型出售。到那里去砍伐筏木,除了要和那里的土著打交道外,还要提防蟒蛇、毒蛇、蝎子、巨蚁、蜥蜴和鳄鱼的侵袭,此中惊险经历,不言自明。砍了筏木后,他们把木树运出森林,漂到河口,用汽轮拖到秘鲁。
随后他们要在利马晋见秘鲁总统,请求总统批准海军部支持他们,在海军船坞中按古代印第安人木筏式样建造一只大木筏,从海军军港启程远航。启程前一天,美国等十几个国家驻秘鲁的大使、公使及挪威侨民代表赶来送行,因为大家公认这是在科学领域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1947年4月28日清晨,由秘鲁海军的拖轮把木筏拖向外海,随即,木筏进入了亨伯特水流。
亨伯特水流是来自南极的冰冷的巨流,它向北流向秘鲁海岸,转而向西,在赤道之下奔腾呼啸,横贯大海。这水流湍急部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浪谷与浪峰相差十来英尺。他们两个人一班,在巨浪中轮流值班掌舵。开始的24小时中,每人掌舵2小时,休息3小时;以后,体力不济了,改为每班 l小时,休息1.5小时,如此轮流。这样疲惫了30小时,海面才平静了些。以后的二三个月中,经常一连好几天遇到这样的大浪。有一次暴风雨中,浪峰要高出浪谷20至25英尺,舵手站着掌舵,水没到腰际,人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迎着逆流前进。
在漂海的过程中,木筏经常与鲸鱼、海豚、鲨鱼、章鱼、水母、海龟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怪鱼类为伍。章鱼的脚极长,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个角落。这脚,可以置大鲸鱼于死命,也可以在大鲸鱼身上留下可怕伤疤,所以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柄大刀,准备在夜里被章鱼的脚围住脖子,把他们从睡袋里拖出去时,砍它的脚。他们还要拿鱼叉在木筏边和残忍贪食的鲨鱼搏斗。夜里,还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来,弄得他们晚上休息时,经常是浑身湿漉漉的。
过了两个多月,从岸上带来的清水发臭了,不能饮用。到处是水却没有水喝。于是,就破了—些鱼,挤出鱼身的水份当饮料。
两位弄电台的伙伴经过艰巨的努力,终于和世界一些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联系上了,通过这些爱好者,他们和挪威的哈廉国王及美国国家气象局长,也有了电报联系。他们虽飘流在大洋之中,全世界仍然和他们紧密相联。
在他们启航后的第97天,终于飘流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安格图岛边缘,但巨浪冲击着礁石,木筏找不到去岛上的进口。结果狂风又把他们吹向大海。在海上又飘流了三天三夜,也就是他们在大海上飘流了整100天的时候,经过了一场十分险恶的搏斗,木筏终于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靠岸。除了带去的一只鹦鹉死于海上的风暴外,他们6个人全部平安登陆。过了几天,附近一个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驾船把他们从荒岛上接走。经过无线电联系,法国驻太平洋殖民地总督派船接他们到塔希提岛首府帕皮提,挪威政府又派巨轮到帕皮提接他们。为科学而进行的一场艰险、雄壮的海上旅程,终于胜利结束。
以上复述的情节,难免挂一漏万,但就是从这样极简略的复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当时有一些国家推荐此书作为青少年课外必读书的意图何在。
我以为,实际上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种高尚的情操,提倡一种理想,提倡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健康的理想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许多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他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当然也不相同;但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国家在教育上却还有不少一脉相通之处,有不少共同点。这共同点有许多适用于我们,过去我们对这方面注意得太少了。
不是说要爱科学吗?那就要全身心地去爱它,要有理想,要准备为科学上的真理献出一切。当然,不是鼓励所有青少年为了证明一种理论,都要用生命去冒险。要提倡的是:在这种壮举背后体现出的一种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一种为维护真理在必要时不怕栖牲一切的气概和精神。
不是说要从小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吗7怎样克服困难呢7你就看这几位科学家的所作所为。
不是说要提倡办事认真、负责吗?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7怎样认真呢7这就是!
不是提倡考虑问题要仔细缜密吗?这也就是!他们的缜密十分具体,缜密到木筏上用的木材不能用旧的,而要用新砍伐的,连这样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只有这样缜密地去办事,才保证了他们最终的胜利。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共同点”,所有这些,在各种类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的“德育”中,不是都可以适用吗?
理想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如今,理想的光芒在我国新一代青少年中渐趋暗淡,此中原因错综复杂,非本文所能详细论及。但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也当作应试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实是导致青少年理想丧失的原因之一。许多学校中的所谓德育,就是要你去背诵一些条条框框准备应付各种考试,包括升学考试,因为条条框框就是一切。至于如何在一些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操,培养他们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优秀的人,而不是成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鼠目寸光、“实利”第一的庸夫和小人,恐怕就考虑得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有这样去做。从许多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对《孤筏重洋》一书所持的态度,我想,应该对我国学校的德育问题,提供了某些启发。

Ⅷ 《孤筏重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孤筏重洋》,(挪威)托尔·海尔达

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是挪威的人类学家、海上探险家。他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作人类学调查时,岛上的遗迹、传说等等使他相信:该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五世纪时从南美洲来的。但是他的想法没有人相信,因为那时南美洲土著还在石器时代,连船也没有,可能用来航海的工具只有木筏——难道用木筏可以横渡太平洋吗?
海尔达尔“执迷不悟”,他要证明他的猜想是可能的。他的办法是找到了5名志愿者,和他一起用严格按照原样仿制的印第安人的木筏“康提基号”横渡太平洋!1947年4月他们从南美秘鲁出发西去,经历三个多月的生死航行,越洋四千余海里,终于到达利尼西亚群岛。
他们用性命作赌注所完成的航行,其实仍然不能最终证明他先前的猜想,但是这次航行从海洋探险的角度来说却是一次真正的壮举。本书就是这次航行的实录。1950年出版之后,已经再版了15次,并被译成几十中语言的文本在世界各国出版。我们常说中国人缺乏探险精神,读读此书,也好间接领略一番。

Ⅸ 海子卧轨自杀时带的几本书的书名是

海子自杀时身上带着的四本书是:《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这四本书里的精神意义对海子有很大影响;此外,他自杀时身上还带着两个橘子,目前比较普遍的解释是这两个橘子意味着朝阳和夕阳;还有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Ⅹ :《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加爱默生的散文

去晋江名人版看看?我记得小说阅读网好像也是有名家名篇版的,反正都不用注册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陈雪如在2023-06-23 21:26:58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aoyuan/68384.html


上一篇:好看的代嫁替嫁小说男主姓顾
下一篇:杀手之王校园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