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武侠小说年代怎么编

金建
金建
发布于 阅读量 773
写武侠小说年代怎么编

⑴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顺序

《书剑恩仇录》(1955年)、《碧血剑》(1956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雪山飞狐》(1959年)、《神雕侠侣》(1959年)、《飞狐外传》(1960年)。

《鸳鸯刀》(1961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记》(1969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1、《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从1963年开始创作,历时4年完成。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22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小说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于2022年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

2、《侠客行》

《侠客行》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1965年首次连载于《东南亚周刊》。

《侠客行》主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经历。该书有许多耐人寻思之处,潜隐着许多“玄机”,体现着金庸对于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体验。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于1967年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明报》,1969年完成。小说通过叙述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

作者没有设置时代背景,“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出对斗争的哀叹,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可感。

4、《鹿鼎记》

《鹿鼎记》是香港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这部小说创作于1969年-1972年间,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讲述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个与传统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并借这个形象讽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迂腐顽固的思想,表现了民族统一的思想。

5、《越女剑》

《越女剑》是作家金庸创作的短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70年1月《明报晚报》上。

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最终帮助了越王勾践雪耻复仇。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伤害,飘然离去。

小说借助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不但抒发了历史情怀,还表现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爱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增加了厚重感和无限的余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庸小说

⑵ 想写武侠小说。写什么朝代好呢

如果楼来主的历史文化功底不是像自金庸、梁羽生那样深厚,建议学一学古龙——忽略历史背景,随便写一个皇帝,绝口不提朝代、年号。否则,你不但劳心劳力,而且极其容易露出马脚;就算如金庸写的那样好,还是会被人说把历史当泥人来捏。

还记得《天龙八部》的大理皇帝段正明吗?历史上的段正明是一个汉献帝般的傀儡;段誉手下的大忠臣高升泰,历史上更是灭亡大理国的大奸臣!有人就曾因此指责金庸混淆视听。唉,费力不讨好。

鄙人才疏学浅,至少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个短篇之外,写的武侠小说均无明显历史背景。不足有辱尊目,聊为楼主参考。

在你拥有学者的渊博知识之前,不妨先学古龙吧,

古龙绝大多数作品,是没有历史背景的,即使提到皇帝,也不说是哪一个皇帝。比如,陆小凤救过皇帝,那个皇帝是谁?李寻欢是那个帝王点的探花?统统不写。

读者看的是你的文字、你的小说情节,不是你捏的历史泥人!

⑶ 金庸的武侠小说分别是写哪一个年代的事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麻烦采纳,谢谢!

⑷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金庸这一生共创作了十几部小说,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

在1955年时创作的《书剑恩仇录》,算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吧!

在第一部作品创作后的次年,也就是1956年时创作出了《碧血剑》。

然后次年有继续创作了《射雕英雄传》,这部作品创作的时间历史三年,从1957年开始到1959年才真正的创作完成。

同年还创造出了《雪山飞狐》这部小说,《射雕英雄传》和《雪山飞狐》都是在1959年才真正的完成作品的。

《神雕侠侣》这部小说是在1959年创作,完成时已经是1961年了,同年跨越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

《飞狐外传》创作于1960年到1961年。

《白马啸西风》是在1961年创作完成的,是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同样也是在1961年创作完成的,可以说金庸本人创作小说的时间间隔还是很短的,中间停歇的时间都少。

《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一样都是附在《雪山飞狐》后的中篇小说,同样完成于1961年。

接下来是《连城诀》创作于1963年,还有一个名字叫《素心剑》。

《天龙八部》创作于1963年到1966年中,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

《侠客行》与1965年创作完成。

《笑傲江湖》创作于1967年中。

《鹿鼎记》同样历时了四年,创作于1969年到1972年间。

最后一部《越女剑》于1970年创作,是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⑸ 写武侠小说该怎么选时代

从金大大选择看,宋朝最好,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五代十国或者南北朝改朝换代都太快,很多朝代都是一个皇帝一个朝代的,对历史功底要求太大。或者你可以试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情况下还有多个国家的朝廷。或者还可以考虑东晋晋,这个朝代目前很少有相关的小说,这个朝代的世家大族盛行,还有五胡乱华可以写。冉天王很值得一书

⑹ 写武侠小说需要把朝代历史看得很清楚吗求指点迷津!

把与小说有关的历史朝代的大致情况弄清楚,不违背就可以,有很多著名的武侠小说与正统的历史有很大出入,并不影响它的成功与知名,

⑺ 金庸小说历史年代排列顺序

1.《越女剑》:公元前五世纪前叶
二.北宋后期
2.《天龙八部》:公元1094年前后
三.南宋中后期
3.《射雕英雄传》: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怀胎到铁木真逝世)
4.《神雕侠侣》:公元1239年-1260年(杨过出场到蒙哥归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龙记》:公元1337年-1360年(张三丰90岁到张无忌22岁)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计是明朝中期
因为有武当派,而且书中官职是明朝的,并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还
有在《鹿鼎记》中澄观老师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侠客行》:明朝
因为有武当派,并且书中好象没有什么民族矛盾,而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
8.《碧血剑》: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从10岁到20岁)
六.清朝
9.《鹿鼎记》:公元1670年-1689年
鳌拜死的时候史书上记载为1670年,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归隐,那是1689年
10.《书剑恩仇录》:公元1756年前后
因为《飞狐外传》中赵半山曾对小胡斐说过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红花会抓住过
11.《飞狐外传》: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飞狐》推算,从胡斐13岁到17岁
12.《雪山飞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阴历)
书上开头就写了“这是乾隆四十五年叁月十五”
13.《鸳鸯刀》:清朝
书上倒数第二段写道“满清皇帝听说这双刀之中,有一个能无敌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连城诀》:清朝
这个没什么大道理,因为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有辫子,这可是金庸授权的,而且从
官职、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马啸西风》:清朝

⑻ 金庸武侠小说以年代划分哪本书最早

金庸作品创作时间表: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⑼ 写武侠小说怎样写才是最经典的

一、中国人侠义观念之形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侠」与「游侠」之称屡见不鲜,却并无「武侠」一词。最早将「武」、「侠」二字相提并论,复加以必然之关联者,厥为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五蠹篇》有云:「儒以文犯法,而侠以武犯禁!」所谓「五蠹」,乃特指学者、言谈者、带剑者、串御者、工商者「五类分子」而言。其中「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即是法家为「侠」所罗织的罪状,必欲去之而后快!
虽然由于史料所限,近世学者迄今仍无人能明确指出「侠」与「游侠」的分际究竟如何──即令贤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亦不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大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侠客并非以仗剑动武为唯一要件,所重端在「仁义」而已;至于行谊、精神则是一脉相承、代代不绝的。

游侠:重仁尚义「施恩拒报」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论游侠的本质是:「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明白揭橥仁、义二字。而〈游侠列传〉更进一步勾勒出游侠的精神面貌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便将游侠的人生观与行为准则界定下来了。
在〈游侠列传〉里,司马迁曾提及「侠」的四种名目,分别是: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实则彼此相类,只是活动的空间或略有差异,说法不同而已。如汉初之朱家、郭解、田仲、剧孟等等,均属于民间游侠,其人或「以躯借交报仇」;或「所藏活豪士以百数」;或「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或「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云云。
其实,郭解「睚眦杀人」,有失仁侠之道,不足为训。而班固作《汉书•游侠传》,则又以信陵、平原、孟尝、春申四君「竞为游侠」,置于传首;即后世所谓「卿相之侠」(借钱穆语),以与民间游侠区分,但此说颇有问题。试看司马迁为「四豪」立传:论平原君赵胜,则「利令智昏」;论孟尝君田文,则「好客自喜」,一怒而灭县;论春申君黄歇,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卒以弄虚造假而贾祸杀身;凡此,皆乖离游侠精神。唯有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仁义无双,与〈游侠列传〉宗旨相符。此外,「延陵挂剑」的吴公子季札,一诺千金,亦有「侠士之风」。综上所述,游侠或出身平民市井,或出身卿相贵族;居仁由义,重然诺,轻生死!其性质并非钱穆在〈释侠〉一文中所断:「侠乃养私剑者,而以私剑见养者非侠。」因为侠士可以不带剑,亦可不带剑;可以动武,亦可不动武;「养私剑」(培植私人武力)者固有,却未可一概而论。对此,刘若愚的《中国之侠》一书,看法就较为合理。他认为:「游侠并非属于任何特殊社群,亦不具某种阶级成分;不过是拥有若干理想的人物而已。」刘氏进而又将游侠的特征归纳为八,而以「重仁义,锄强扶弱,不求报施」列为首要。可谓探骊得珠!
诚然,中国自古「侠」、「义」并称。唐代李德裕作《豪侠论》即剀切指出:「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可见「义」对侠者之重要,二者不可须臾离。然而有关「义」的正当行为标准如何,自春秋以迄先秦各家均各执一词,并无定论。
《墨子•尚同上》曾慨乎言之:「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这就是说,古人由于立场、看法不同,对于「义」的解释及所定标准也就不同。
那么「侠客之义」即侠客所公认的正当行为究竟与常人有何相异之处?我们由《史记•游侠列传》描述朱家之为人行事,即可约略得知:侠客实以「利他」主义为行动原则。如朱家自奉甚俭,但「诸所尝施,唯恐见之」,「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他岂止于「不求报施」?更「羞伐其德」,避不见面!这是何等清高的志节!但侠者却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此所以冯友兰在《新事论》中指出:
所谓「行侠仗义」的人所取的行为标准,在有些地方都比其社会道德所规定者高。(中略)「施恩不望报」是道德的行为,「施恩拒报」即是超道德的行为了。
明乎此,乃知侠义精神端从无私、利他的主观意识出发。所谓「救人于厄,振人不赡」正是一种伟大同情心的表现;至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犹其余事了。然则后世常以「侠」、「刺」并举,这是什么道理呢?其间又有何区别呢?

刺客:「报恩以武」不顾死生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刺客的思想行为实与游侠精神相通,其别一在于「报」,二在于「武」。而刺客之所谓「报」,又特别着重报恩,具有被动性质;为了达到目的,迅求事功,便不得不动武矣。
──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是因率军与齐国交战,三度败北;而鲁庄公不加问罪,「犹复以为将」!可谓有恩有德,岂可不报?
──如专诸以鱼藏剑刺吴王僚,是因公子光以「善客待之」,且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如此看重,乃奋身以报。
──如豫让变容易貌,狙击赵襄子,是因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遂不惜「为知己者死」!
──如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因严仲子倾心结纳,恩遇至厚;借躯为报其仇即是报恩,故粉身碎骨,在所不顾。
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则不无可议之处。因其虽屡言「报」字(报燕太子丹),但一再迟迟其行,推三阻四;以致连累多人白白送命,有负恩主重托,终究身死事败为天下笑!症结正出在他学艺未精,武功低微,又「不讲于刺剑之术」。惟荆轲在秦廷浴血奋战,从容就义,亦足称勇士。可惜匹夫徒逞血气之勇,令人慨叹!
由此观之,刺客「报恩」以武,游侠「施恩」以仁;虽然两者皆重然诺、轻生死,但毕竟在立身行事的动机与做法上,有所不同。是故司马迁为游侠、刺客立传,泾渭分明,实寓有深意在内。

墨者:「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复次,侠者又有「别墨」之称。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原始墨家集团,以墨翟为首任「巨子」,其徒遍天下;弟子三百人,皆可使其赴汤蹈火,急人之难。如禽滑厘率众救宋,即为显例。
《墨子•兼爱下》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并且为求「兴天下之大利」,便不得不「用天之罚」以「除天下之大害」;甚至必要时「不惮以身为牺牲」!而《墨子•非攻下》更特别指出,武王伐纣「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因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不得不「代天行诛」!
如此看来,墨家实无殊于一侠士集团,初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以救国救民、替天行道为人生理想目标。再就其组织观之,墨家纪律严明,有如江湖帮会;「巨子」即帮主,对于犯「墨者之法」者,可操生杀大权。据《吕氏春秋》引述「墨者之法」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值得注意的是,墨者视此一家法为「天下之大义」,尤高于一般国法;即使「巨子」杀人违犯,亦罪在不赦,何况其余!
由是「戒妄杀」乃悬为后世侠者共遵共守之信条;相较之下,刺客为「报私怨」而率性杀人,所见之「义」又特其小也!
以上笔者已大略将清史所载有关侠、刺、墨三者思想行为之异同,作了初步分析。姑不论其见识大小、是非功过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具有独行侠或豪侠性质的侠、刺之流与具有帮会性质的墨者之徒,对于两千年来中国人侠义观念之形成与深化,影响至钜。我们常说某人「有侠气」、「讲义气」,都是一种美称,多持肯定态度;而「见义勇为」更属难能可贵的英雄行径,令人由衷钦佩──所谓「虽不能之,然心向往之」,即足以说明这个道理。
是故,在此一历史背景及社会心理的交相激荡下,人们普遍欢迎这类以侠义英雄事迹为题材内容的传奇小说,毋宁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武侠」与小说类目之关系
在当前海峡两岸所出版的重要辞典中,绝少收入「武侠」或「武侠小说」一词;即有释义,亦甚简略,更未言及出处。这在武侠小说流行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桩怪事。
顾名思义,「武侠」系专指凭借武技主持公道的侠义之士而言。但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文献与稗官野史中虽有「游侠」、「仁侠」、「义侠」、「豪侠」、「勇侠」、「隐侠」、「儒侠」乃至「剑侠」、「盗侠」、「僧侠」、「女侠」种种名目,惟至迟在清末之前,尚未出现「武侠」一词。其实,「侠以武犯禁」固寓有武侠之意,但「武侠」之成为一个复合词,却是日本人的杰作;而辗转由旅日文人、学者相继采用,传回中国。

押川春浪首张「武侠」之目
日人何时衍创「武侠」一词?漫不可考。然明治时代后期的通俗小说家押川春浪(一八七六~一九一四年),却有三部以「武侠」为名的小说,轰动日本,风行一时;分别是《武侠舰队》(或译《海底军舰》,为处女作,一九○○年)、《武侠之日本》(一九○二年)、《东洋武侠团》(一九○七年);此外更创办《武侠世界》杂志(一九一二年),以鼓吹武侠精神。
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梁启超在横滨所办《新小说》月报之〈小说丛话〉专栏中,有署名「定一」者评论古今名著时说:「《水浒》一书为中国小说中铮铮者,遗武侠之模范;使社会受其余赐,实施耐庵之功也。」这可能是中国刊物首次借用「武侠」这个外来语以颂扬《水浒传》之滥殇。越一年,梁氏作《中国之武士道》,其自序亦两提「武侠」之名。彼等受到押川春浪小说影响,殆无可置疑。
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笔名「觉我」的徐念慈曾于上海《小说林》月报发表〈余之小说观〉一文,略谓:「日本蕞尔三岛,其国民咸以武侠自命、英雄自期……故博文馆发行之……《武侠之日本》……《武侠舰队》……一书之出,争先快睹,不匝年而重版十余次矣。」徐氏尝谓亲自润饰中译《武侠舰队》,改题为《新舞台》,连载于《小说林》。
经查《小说林》所分小说类目,计有:社会、科学、侦探、历史、军事、言情、奇情、家庭以及短篇共九种,而《新舞台》(即《武侠舰队》)则列入军事小说中。此外,该刊第五期所载《绿林侠谭》,亦未冠以「武侠」之名,而独立存在于九种小说类目之外,当作江湖轶事看待。

林纾〈傅眉史〉得风气之先
据马幼垣考清末民初众多小说期刊所收作品,具有武侠小说性质者,当日恒归类为「义侠」、「侠义」、「侠情」、「勇义」、「技击」、「武事」、「尚武」等名目;而最早标明为「武侠小说」者,厥为林纾在《小说大观》第三期(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傅眉史》,一次刊完。
嗣后,以「武侠」为书名之荦荦大者计有:钱基博与恽铁樵编撰的《武侠丛谈》(一九一六年)、姜侠魂编撰的《武侠大观》(一九一八年)、唐熊所撰《武侠异闻录》(一九一八年)、许慕义所编《古今武侠奇观》(一九一九年)以及平襟亚主编《武侠世界》月刊(一九二一年)、包天笑主编《星期》周刊之〈武侠专号〉(一九二二年)等等。至此,「武侠」之名不胫而走;透过报纸、杂志的宣传鼓吹,社会大众也逐渐接受「武侠小说」存在的事实。
迨及一九二○年代「南向北赵」双雄崛起之际,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与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虽均未特别标明是武侠小说,但世人皆以武侠小说目之。此后晚出的同类作家封面及扉页,或径称「武侠小说」,或代以「技击小说」、「武侠技击小说」、「历史武侠小说」、「侠义小说」、「侠情小说」、「奇侠小说」、「剑侠小说」、「武侠斗剑奇情小说」,甚至「党会小说」等等,殊不一致。然总以标榜「武侠小说」者居多;于焉乃形成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认可的小说类目,以迄于今。

三、武侠文学传统及其演化过程
如采狭义的说法,武侠小说自然是民国初年以后的「新生事物」;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中国就没有性质相类的小说存在。相反地,从唐人传奇在文学史上领一代之风骚起,武侠小说即开始萌芽。如宋初李昉等所编《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人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概见武侠小说实与唐人传奇部分作品脉络相通。故若谓唐人传奇为武侠小说之远祖,当不为过。
惟这类「豪侠」传奇也有两个公婆:一是汉初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前者正如近人钱基博在其〈铁樵小说汇稿序〉中所称:「太史公序游侠,则进处士而退奸雄,是亦稗官之遗意也。」稗官乃指小说者流;然就侠、刺列传的内容性质而言,即使不能等同于小说,亦可谓最早的「豪侠传记文学」,对唐人传奇中描写的侠、刺行为颇有启发作用。
──后者亦如明人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卅六)》所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而周树人着《中国小说史略》更进一步点明:「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以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例如隋末唐初王度所撰〈古镜记〉及〈补江总白猿传〉(不着撰人),便直承六朝变异之谈余烈,开唐人传奇中「神怪」类小说之先河。
这一实(前者写实)、一虚(后者虚构)相生互激的结果,乃导致晚唐所出的「豪侠」类传奇,多少均染上宿命或神异色彩;其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深钜,固不待言。

唐人「豪侠」传奇产生之社会背景
有关唐人传奇勃兴的原因,范烟桥着《中国小说史》曾约略言之:「在此时代,婚姻不良,为人生痛苦的思想,渐起呻吟;而藩镇跋扈,平民渴盼一种侠客之救济;故写恋爱、豪侠之小说,产生甚富。」
此固为持平之论;但需要特别补充的是,中唐后社会暗杀之风极盛;藩镇各霸一方,私蓄刺客以仇杀异己之事,时有所闻,史不绝书。这便为唐人豪侠小说提供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催化剂。
复次,当时权贵为求自保,乃格外注重安全保卫工作。如《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记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如防大敌;一夕屡移床,虽家人莫知其处。」故侠、刺者流要想得手,非具有神出鬼没的本领不可。此所以唐人驰骋想象作豪侠小说,凡涉武事,便千奇百怪;神通幻变,不一而足。像《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那样不谙剑术的庸手,在唐人传奇中是再也见不到了。

唐人「豪侠」传奇包含四种类型
纵观民初以降的武侠小说,无论其流派风格、品类优劣如何,其共同点都是牢牢扣住「用武行侠」的主题;而武与侠二者互为表里,浑如一体,是手段也是目的,尤侧重武技描写。但细按唐人豪侠小说之内容,却不尽然「用武行侠」;它大抵包含四种类型,旨趣各异。今举其荦荦大者于次:
(一)用武行侠类──如袁郊〈红线〉、〈懒残〉、裴铏〈昆仑奴〉、〈韦自东〉、皇甫氏〈义侠〉、〈车中女子〉、康骈〈田膨郎〉等;完全具有武侠小说的本质与特性。
(二)有武无侠类──如裴铏〈聂隐娘〉、沈亚之〈冯燕传〉、段成式〈僧侠〉、〈京西店老人〉、〈兰陵老人〉、皇甫氏〈嘉兴绳技〉、〈张仲殷〉、康骈〈潘将军〉、〈麻衣张盖人〉等;或卖弄武技,故神其说,或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均未见行侠事迹。
(三)有侠无武类──如杜光庭〈虬髯客传〉、蒋防〈霍小玉传〉、许尧佐〈柳氏传〉、薛调〈无双传〉、柳埕〈上清传〉、牛肃〈吴保安〉、皇甫枚〈李龟寿〉、李亢〈侯彝〉、冯翊〈张佑〉等;仅表现出某种豪侠或侠义精神,而不以武技取胜。
(四)衔冤复仇类──如李公佐〈谢小娥传〉、皇甫氏〈崔慎思〉、薛用弱〈贾人妻〉等,皆为报冤仇不择手段杀人。前者固彰显孝妇节义,然究非侠义;余则「杀子绝念,断其所爱」,全无人性可言!其冷酷无情,虽禽兽、盗贼亦不能过。
荀悦《汉纪》卷十有云:「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致为盗贼也。」这也就是说,恃武横行之人若不走正道,即是盗贼而非游侠,两者不可相混。然由上举四类世所公认的唐人豪侠小说(或泛称侠义小说)故事旨趣可知,其中固不乏描写豪杰、义士行径者,而以盗为侠者亦不在少数;更多的则是一些非侠非盗而武技神奇的中间人物及冷血杀手,也昂然混迹其内。如《太平广记》所列「豪侠」类目,即有泰半是滥用侠名者,可概其余。
但就广义「武」、「侠」的范围而言,举凡唐人传奇里所描写的江湖豪杰、义士、异人、盗贼、杀手、复仇者以及神鬼莫测的武功、剑术等等趣味性素材,均为后世武侠小说所吸纳,共冶于一炉。
我们试看「用武行侠」类的唐人传奇内容,即可明了武侠小说之原型要素殆已包罗其中:
一、行侠仗义必以「武」;它包括一切超能力的武技,可以止戈(如〈红线〉),可以救人(如〈昆仑奴〉、〈车中女子〉),可以摘奸发伏(如〈义侠〉、〈田膨郎〉),可以为民除害(如〈懒残〉、〈韦自东〉)──武与侠乃形成有机的结合,二者不再孤立存在。
二、特别渲染方外人的神奇本领;而所述佛、道两家弟子之玄门绝技或秘术,均非世俗所能想象(如〈红线〉、〈懒残〉)──后世武侠小说每喜为玄门奇人张目,胎息在此。
三、仗剑护法与灵丹妙用;这在以「剑仙」除魔卫道故事为主的武侠小说中,尤为显著,而实以裴铏〈韦自东〉为滥殇。盖古传采药炼丹(或修练神功)易遭魔扰,必须借助高人护法,方可成事;而灵丹妙药则有诸般神效,如驻颜、长生、增强功力等等──凡此,皆为后世武侠小说所宗,更进而发扬光大。
当然,若论唐人传奇中最具武侠典型的「侠之大者」,自推袁郊所撰〈红线〉;叙述侠女红线为解潞州节度使薛嵩之忧,而勇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枕边盗盒示警的故事。传中说她「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而归来时彷佛「晓角吟风,一叶坠露」,洵可谓神乎其技;然却一无杀伤,十足体现仁侠精神。结果正如所云:「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故此「红线盗盒」千古传诵,令人赞叹不已。

文言武侠由盛而衰之渐变
惟唐人传奇树立了文言「武侠」的典型之后,经五代至宋,却并无任何发展,反而有衰落之势。在现存的传世之作中,除王定保所撰〈胡证〉、〈宣慈寺门子〉及孙光宪所撰〈荆十三娘〉等篇,尚能表彰武侠精神而外;余如吴淑《江淮异人录》二卷所收〈李胜〉、〈聂师道〉、〈张训妻〉、〈洪州书生〉与洪迈《夷坚志》所收〈花月新闻〉、〈解洵娶妇〉、〈郭伦观灯〉、〈侠妇人〉、〈八段锦〉诸篇,或有武无侠,或有侠不武,甚至以细故杀人者亦屡见不鲜;惟〈郭伦观灯〉用武行侠,彰明较着。
其次,明人王世贞伪托段成式所编《剑侠传》四卷,则收宋人作品十六篇,大体仍模仿唐人传奇笔意,率由旧章。故周树人《中国小说史略》慨谓:「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然而自宋以降,文言武侠作品走势虽衰,明、清两代仍有不少这类仿唐传奇小说存在。如《剑侠传》之继起者有乔吉《续剑侠传》、徐广《三侠传》、邹之麟《女侠传》等;从此,飞剑乘空之说甚嚣尘上,亦风行一时。
此外,明人武侠传奇之文情较可观者尚有李昌祺〈青城舞剑录〉、宋濂〈秦士录〉、宋懋澄〈刘东山〉、徐士俊〈汪十四传〉及乐宫谱〈毛生〉等篇。至于清人武侠传奇则今存本甚伙,撮其要者如蒲松龄的〈侠女〉、〈武技〉、〈红玉〉(收入《聊斋志异》);王士祯的〈剑侠〉、〈女侠〉(收入《池北偶谈》);袁枚的〈三姑娘〉、〈好冷风〉(收入《新齐谐》);毛祥麟的〈南海生〉、〈褚复生〉(收入《墨余录》)以及李渔〈秦淮健儿传〉、钮琇〈云娘〉、乐钧〈葛衣人〉、许仲元〈陶先生〉、沈起凤〈恶饯〉等篇,但亦不脱唐人传奇之流风遗韵。
复次,在《清朝野史大观》的述异、遗闻、轶事中,亦多武侠传奇;但凡近世知名的江南八侠、大刀王五、霍元甲等人物事迹,悉在其内。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宋初洪迈撰《八段锦》首揭气功名称及师承来历以后,有明一代竟无赓续者;而入清季却逐渐蔚为风气。如蒲松龄〈武技〉、〈铁布衫法〉之少林派;许仲元〈陶先生〉之内、外家;沉起凤〈恶饯〉之内、外功;采蘅子〈武技三则〉之软、硬功;毛祥麟〈褚复生〉之神功;以及《清朝野史大观》藉峨眉僧故事而评述内家正宗拳法源流、传承等等。凡此,均与宋、明文人祖述唐人传奇之剑侠神技大异其趣。迨及清末林纾撰《技击余闻》一书,可谓文言武侠小说压卷之作;嗣后此类作品寥若晨星,终致绝迹人间。白话武侠始自「说公案」
一言以蔽之,武侠文学自唐代发微,入宋后分为两支发展:一为「传奇体」,即文言小说,已如上述;一为「话本」,即白话小说,则与后世武侠小说关系尤大。此因唐宋传奇多出于文人学士之手,皆为古典文言,笔墨简洁,未能雅俗共赏;而「话本」实系宋以前市井中「说话人」(以说书为专业者)的故事本子──初受佛经讲唱「变文」之影响,再经宋人以民间俚语著书──因其文字浅显易懂,故又称为「平话」。
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都有提及当时汴京「说话」伎艺之盛。其中耐得翁曾分南宋小说为三类:「一者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拳、提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与吴自牧说法略同。至「话本」小说大典,引吭发变征之声;音虽稍下,却甚通俗,妇孺俱解,遂广为流传。如〈杨温拦路虎传〉、〈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万秀娘仇报山亭儿〉、〈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等,皆属于「说公案」一类白话小说,而饶有武侠之意味。特以〈杨温拦路虎传〉描写杨温与李贵对打,逐招交代,并采用内行术语,殆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遭。

⑽ 如果写一篇武侠小说,以哪个朝代为背景比较好还是说架空历史

这要看小说希望要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了。
涉及家国情仇的,宋朝是个好时期。如果内是民风开放的,唐容朝是个好时期。如果是为了恢复汉家天下的,清朝是个好时期。战乱不休的,三国也是个好题材。反派是死太监的,那肯定是明朝最好。
但如果作者本人历史不好的话,那么架空最好,不会写出什么错误来。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金建在2023-06-24 12:15:0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aoyuan/192404.html


上一篇:武侠小说主人翁桐城方氏是哪部
下一篇:晓余满江红武侠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