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绝对忠诚玄幻小说

曹康适
曹康适
发布于 阅读量 144
愚忠绝对忠诚玄幻小说

A. 尊威慑狗 过度愚忠啥意思

尊敬权威的人(上层,统治阶级),震慑奴才(下层,被统治阶级) ,盲目的忠诚,不分任何情况的绝对的忠诚。

愚忠,有多层含义,一是对自我忠诚的谦称,二是谓昧于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于没有能力之人的行为。本词语含贬义。常指愚昧地忠实,不计后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与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没有自己的想法。

B. 求一部玄幻小说名

逆龙道
作者:血红
是升龙道的续集
刚开始,我不明白爱情是什么,我单纯的想要和她在一起
后来,当我没有那份能力握住她的手的时候,我在想,我是否能够给予一个我所爱的人...幸福!
可是到了最后,当我发现我拥有那样的实力,我能够给予某个人幸福的时候,我却发现,再也没有人,能让我去爱!
这个世界最悲哀的事情,不是相爱的人分手,而是爱过了,却发现,彻底的错了...
你也错,我也错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C. 有人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在当今社会,你认为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呢

在当今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热爱直接国家,尊重国家,任何破坏国家主权的行为都要做抗争。

D. 求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也太大胆了吧,本人都没听说过。

E. 忠诚并不是愚忠,服务并不是盲从的理解不低于300字

忠诚不是愚忠,服从不是盲从。
忠诚的前提是你所忠诚的对象值得你忠诚。
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做好工作,才是最杰出的“效忠”。
同时,忠诚不应该成为掩盖自己无能的借口。你忠诚于国家,你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做贡献;你忠诚于企业,你就应该提高自己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为企业创效益。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那么,是不是服从就高于一切呢? 在海军陆战队,有一种观念经常被强调:“忠诚高于服从。”其意思是,忠诚的前提,是对方值得忠诚;当对方不值得你忠诚时,服从于他,就是错误的;当忠诚和服从出现冲突时,应该选择忠诚。
比如,在战场上,你的长官背叛了国家,他命令你也背叛国家,这个时候,你就不能服从他的命令。在这个时候,长官已经不值得你忠诚,如果你忠诚于长官,必然就会背叛你的国家。
“忠诚不是愚忠,服从不是盲从,如果长官错了,你还盲目地忠诚于他,你就是愚昧的人,这样的人没有资格进入海军陆战队!”在一次远征前的动员大会上,道格休斯上校这样对士兵说。 在现实生活中,把愚忠当做忠诚的人不少。
首先,他们狭隘地理解忠诚,认为忠诚就是向老板效忠,像一只狗效忠它的主人那样,并且是无条件地效忠。其次,他们认为忠诚于老板就是绝对听老板的话,不论老板对与错。在企业里,很多员工在老板面前唯唯

诺诺,老板说一他也跟着说一,老板说二他也跟着说二,心中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敢说出来。有时,明明老板是错的,他们也大呼老板伟大、老板英明。他们以为,完全和老板的论调保持一致就是忠诚,完全听老板的话就是忠诚,奴性十足就是忠诚。更有人把忠诚与拍马屁混为一谈。他们对老板阿谀奉承,凡事都只图老板开心,工作中总是报喜不报忧。 真正的忠诚,不只是对老板的忠诚,更不仅仅是听老板的话。忠诚应该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忠诚,对企业的忠诚,对老板的忠诚,对上司的忠诚,对同事的忠诚,对职业的忠诚,对自己忠诚,对朋友忠诚,对家庭忠诚等多方面。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
每个人都有喜欢被人“拍马屁”的弱点。在你意识到愚忠的可怕之前,有人像一条狗一样对你绝对忠诚,你一定会感到很惬意。老板也是凡人,我们不能要求他没有弱点。几乎在每一个企业里,都有那么一小撮“小人”,他们利用老板的弱点,用伪装的“绝对忠诚”骗取老板的信任,私底下却在挖老板的墙脚。还有一些人,虽然心中没有挖墙脚的坏念头,愚忠只是为了换得老板更多的施舍,但是,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可怕。尤其是当老板决策错了,他们却一声不吭时,其后果更是不可想像,其结果可能让整个企业掉人深渊。

F. 忠诚不是愚忠

真正的忠诚是时刻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企业长远的利益着想。而不讲原则,盲目服从的愚忠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会把企业推向深渊。

任何一家公司都希望员工能忠实于自己的公司,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健康、稳步的发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每个员工付出努力和忠诚。因此,老板喜欢忠诚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是可以让人信赖的,他能努力工作,诚心诚意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妥善的保守公司的秘密。但是,聪明的老板不喜欢愚忠的员工。

真正忠诚的员工能够用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相结合,为企业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而愚忠的人,只会无条件地服从上司和老板,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老板说一他也跟着说一,老板说二他也跟着说二,他心中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敢说出来,有时,明明老板错了,他们也大呼老板伟大,老板英明。他们以为,完全和老板的论调保持一致就是忠诚,完全听老板的话就是忠诚,奴性十足就是忠诚。

但是,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老板也不例外。如果员工一味地对老板保持绝对服从,一旦老板出现错误,他们也不提出,不但不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然,如果把忠诚与拍马屁混为一谈,对老板和上司阿谀奉承,凡事都只为老板和上司开心,工作从来是报喜不报忧。这样的“忠诚”更是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益。

很多表面上“绝对忠诚”于老板的人,实质上是一些无能之人,他们干不出什么业绩来,只好伪装出忠诚的面孔来讨好老板。他们似乎在说“老板,我如此忠诚,我应该得到回报”。这样的忠诚有什么意义呢?企业的利润要靠汗水去创造,并不是员工表表忠心就能得到的。

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做好工作,才是最杰出的“效忠”。同时,忠诚不应该成为掩盖自己无能的借口。忠诚于企业,你就应该提高自己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为企业创效益。而不是只对老板和上司阿谀奉承,等到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

愚忠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忠诚,是行动而不是语言,真正的忠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并不是绝对和老板保持一个声音,更不是卑躬屈膝。

李明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需要招聘一位总经理助理,限男性。

经过多项技能的考察之后,一少部分人进入了决赛阶段,李明称决赛主要是考察应聘者的勇气和忠诚度。这批人集中在公司接待室里,由李明一个接一个叫去应考。

第一个被叫进李明办公室的人,满怀信心地接受考察。李明把他带到一个房间,房间的地板上洒满了碎玻璃,尖锐锋利,让人胆寒。“脱下你的鞋,从房间的这边走到那边,把那边桌上的表格填好后交给我!”李明说。

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了鞋,忍受着剧痛从碎玻璃上面踩过去,当他把表格交到李明手中时,他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然而,李明看也没有多看他一眼,只对他说:“去等候通知吧。”

第二个人被李明带到了另一间锁着的门前说:“房间里有一张表格,你去把它拿出来,填好后交给我。”这个人推了推门,发现门是锁着的,表示需要一把钥匙。李明说:“用你的脑袋把门撞开!”这个人心想总经理要考察的是勇气,绝不能在总经理面前表现出软弱来。于是,他不由分说地用头撞门,直撞得头破血流,才把门撞开。然而,他得到的依然只是一句“去等候通知吧”。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勇士”接受了李明的考察,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录用答复。

当最后一个人被叫到李明办公室时,他被带到一个房门前,房间里坐着一个虚弱的老太太。李明对他说:“去把那个老太太打倒在地,然后把她手中的表格拿到,填好后交给我。”

“你疯了吗?总经理先生!为了一张表格,就让我把老太太打倒在地!”

“我是老板,这是命令!”

“这样的命令毫无道理,你简直是个疯子,这份工作我不要了!”

李明什么也没有说,又先后把这个人带到有碎玻璃的房间前和紧锁着的房门前,但他的要求都遭到了这个人的严厉拒绝。最后,这个人非常气愤,准备立即离开这里。这时,李明向众人宣布,他被正式聘用了。

那些伤痕累累的“勇士”非常不服气:“他什么伤也没有受,算什么勇士啊!”

李明说:“真正的勇士是敢于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听老板的话。你们所表现出来的,既不是真正的勇气,也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愚忠!我要的,不是愚昧地只忠于我的人,而是敢于坚持真理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应聘者,你会如何对待李明的那些“无礼”要求?任何一个明智的老板,都会像李明那样,抛弃那些不顾正义一味愚忠的人。

所以,忠诚是一种准则,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不是阿谀奉承,谄媚献好。愚忠的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得到老板的信任,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必然会被老板抛弃。老板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看人的眼光是很独特的,他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的。所以,想要以一时来蒙蔽可能会过关,但是不可能长久。

忠诚不是说出来的,你行动的表现形式也能反映出心理状态,日久见人心。所以,不要和公司和老板玩躲猫猫,虚伪的人很快会被淘汰,诚实的永远是最卓越的。

G. 诸葛亮愚忠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有一句评论《三国演义》的写人手法的话是这样说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清初有名的学者毛宗岗也提到《三国演义》里有三绝,其中就有诸葛亮的“智绝”;至于后世的很多人,也都几乎把诸葛亮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诚然,诸葛亮在三国时代是一个叱咤风云,几乎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诸葛亮并非完全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近乎于神,纵观他的一生,其实他也有过不少失误,他的很多神奇之处也都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1.在战略问题上,诸葛亮出现过明显的失误。首先体现在对待荆州的处理上,蜀国以“联吴抗曹”为长久的战略方针,这个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已经提出了。荆州地处魏吴之间,是自古自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如果想要牢固地保全此地,则更是需要切实地贯彻这一方针。诸葛亮曾费尽心思地从孙吴“借”来荆州,为了荆州,也曾和孙吴发生过不少矛盾,关羽的死就是蜀汉和孙吴两国为争夺荆州造成的。但在人事安排上,诸葛亮却派关羽镇守荆州,这不得不说是诸葛亮的一次严重的失误。关羽早期可以说是勇武,但在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勇武里多了一份十足的傲气,似乎天下英雄皆不在话下,以致于排五虎上将时耻于与老将黄忠同列。加上关羽素来藐视东吴,而且对“联吴抗曹”的方针一开始就不太理解和支持,以致在最后联吴不力,反让魏吴合力偷袭荆州成功,最终兵败身死,导致蜀国丢失了荆襄一带战略要地。荆州失守,关羽负有直接的责任,但是如果溯其原因,则诸葛亮才是导致荆州失守的主要承担者。刘备收川受挫后,派关平请诸葛亮入川相助,并让他量才委用守荆州之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云智勇兼备,是驻守荆州的最佳人选,而且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认识到关羽的缺点,但他却在揣测上级的意图之后作出了错误的选派。如果说关羽的自傲是导致荆州之失的直接原因,那么诸葛亮的失误则是根本原因。
2.诸葛亮在战略问题上的另一个重大失误是六出祁山攻取长安,虽然他曾在出祁山时取得过不少重大的战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还是得而复失。正如他自己所说:“得而复失,与不得同”,这反倒造成了蜀国国力的空虚。蜀国地偏人少,物资储备在三个国家里面原本就是最贫乏的,诸葛亮多次出兵祁山,几乎每次都会遇到路途险阻,粮草供应不足的困难。况且连年起兵征战,国人已有厌战情绪,特别是后几次出兵,朝中已经有大臣表示不赞成,《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谯周提出反对,但诸葛亮以受刘备托付之名将谯周的反对意见驳回,执意出兵,结果积劳成疾,病逝在伐魏途中。虽然诸葛亮表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此时的诸葛亮总给人一意孤行的感觉。更何况诸葛亮出兵陇右,绕道祁山而进,天水与长安相距六百多里,很明显是人为地把战线给拉长了。当然,诸葛亮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只是由于他总是过分强调在战略上保持主动性,且一片赤诚希望兴复蜀汉大业,所以连续出击,但诸葛亮又总是坚持以稳中求进来夺取长安,以为万全之策。正是由于这样稳中求进的思想,所以诸葛亮才没有采纳魏延关于出兵子午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这件事情就连司马懿都感叹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对诸葛亮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不能不说和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1.在用人问题上,诸葛亮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他作为蜀国最重要的领导人物——军师兼丞相,在这方面也曾出现过不少失误。一提到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错误地任用马谡,结果失了街亭,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失败。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算刘备不曾叮嘱过他马谡是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凭着长期的相处,难道诸葛亮就看不出来马谡虽然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却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诸葛亮一向为人谨慎,惟独在守街亭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过于草率。其实,当时诸葛亮已经收服姜维,他大可以委派姜维去驻守街亭,抗拒魏兵,这样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街亭之失,蜀国大军也不用全线撤退重回汉中了。
2. 很多人对诸葛亮用人失误的认识就仅限于他错误地任用马谡这一件事情上,但事实上,诸葛亮的失误还有不少,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魏延的处理。长沙太守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魏延慕刘备之名,杀主来投靠刘备,可谓是“弃暗投明”。但没想到诸葛亮以不忠不义之名,一见面就要杀魏延,幸得刘备保护。魏延虽为蜀国效力,屡建战功,但诸葛亮对魏延却始终抱有成见,甚至在自己临终前暗中安排马岱斩杀魏延,以致本来就几无人才了的后期西蜀又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将。诸葛亮在临终托付时,把兵权移交给了杨仪,而并不是能力超群且德高望重的魏延。杨仪不过是一个长史,无论在能力还是在威望上都无法和魏延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诸葛亮死后,杨仪被封为中军师,但他自以为资历高于蒋琬而职位却低于对方,有自恃功高却未有重赏,便口出怨言,对费一说:“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这样气量的人,就连为争功而不听号令的马谡都不如。诸葛亮的厚此薄彼,实在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三.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如果去掉人们在看演义小说时候的那层虚幻的外衣,可以发现,他的很多神奇之处,其实都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
1.“隆中对”素来被人们所称道,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先知天下三分,身居乡野却能提出这样精辟的政治构想,可以说,“隆中对”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匡复汉室的关键性的对策。仔细想想,其实诸葛亮能提出这样富有远见的构想也不足为奇。诸葛亮的隐居,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隐居中观察现实中纵横交错的矛盾的发展变化;借躬耕之际,刻苦读书、研究兵法。当时的襄阳,从地理位置上看,正是后来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接壤点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之处,是一些有才有志之士和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处。诸葛亮经常外出云游,很可能就是来这些地方和有识之士们畅谈天下大事。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可以说是他积蓄力量,进行各方面准备的阶段。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足见其人心志非凡。他隐居时就有“卧龙”之称,所谓的“卧”,就是蓄势待发,等待一个来唤醒他的明主。可以料想,诸葛亮的出山是经过了长期而且足够充分的准备的。所以当刘备真心诚意第三次前来拜访时,诸葛亮便道出了自己的重要构想——联吴抗曹,三分天下。
2.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善于把战争和季节、气候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军事家,他常常借此化险为夷,克敌制胜。《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写到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大破曹军。但在演义里面,诸葛亮却自称“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事实上,这不过是蒙骗周瑜的一个小伎俩。诸葛亮高卧隆中,长期生活在长江和汉水之间,对长江一带的气象变化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其实他早就知道了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之间有东风。诸葛亮借风之日,正值冬至时分,按照古代节气规律来说,“冬至一阳生”,也就是冬至之后,阳气生长,风向是会发生变化的,即表现为东南风。诸葛亮就正好利用了这个特殊的天气变化,贪天之功,既击退曹操大军,牵制住孙吴,保证了天下三分的局势,又能以此为借口,向孙吴借来荆州,以荆州为重要保证来发展壮大蜀汉。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之计。
那么为什么东风能为诸葛亮所借得,而周瑜、曹操却没有想到呢?周瑜为破曹之事苦思冥想,甚至忧闷成疾;赤壁东南风大起时,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但曹操却笑着回答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看来,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气候的条件,只是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曹操也肯定不曾想到诸葛亮会利用东风来抗击自己的大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鲁肃曾问:“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就足见诸葛亮对外部条件的充分利用。
另外,诸葛亮在战争中也利用过大雨天气来帮助自己取得胜利。《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写道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进攻汉中,而当时汉中守兵只有区区十万,根本难以抵挡声势浩大的魏军。诸葛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只派张嶷、王平二人引兵一千前往陈仓古道以挡魏兵。诸葛亮的做法自有其高明之处:他夜观星象,月内必有淋漓大雨。魏兵来时,大雨来袭,必能出奇制胜。后来,果然是大雨连降一个月,平地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马无草料,以致魏兵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司马懿无奈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大雨的天气,以少拒多,成功抵御了曹魏的进攻。这次的胜利,和关羽放水淹七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大雨天气来取得胜利。
3.除了上文所述,还有一点是解读诸葛亮神奇之处的金钥匙,即诸葛亮经常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来迷惑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仍以借东风为例,诸葛亮在祭坛借风时,命东吴军士按照星宿之位筑坛插旗,然后选定吉时沐浴斋戒、身披道衣,前来祭风,并叮嘱守坛的将士不可擅自离开,不可交头接耳,不可失惊打怪,,在支开鲁肃之后才缓缓登坛,焚香于炉,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弄得煞是神秘。诸葛亮的行为让东吴的将士们感到甚是庄严而不敢有什么半点造次。而诸葛亮的目的正是要营造这么一种神秘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却在赤壁之战中坐享头功,(前文已述),而且可以在东吴将士还完全蒙在鼓里的情况下,找机会离开东吴,乘机和早在江边等候的赵云会合,离开充满杀机的东吴,求得全身而退。这一点,也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其实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借东风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好处。
最后一次出兵祁山时,为了解决粮草问题,诸葛亮故意让魏兵抢去几匹木牛流马,在司马懿仿效自己的运粮方法之后,吩咐张嶷引兵五百,“扮成六丁六甲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妆作种种怪异之状;一手执绣旗,一手执宝剑;身挂葫芦,内藏烟火之物”,埋伏在山旁,配合姜维、魏延等人作战,然后在魏军陷入困境之时,大肆抢夺粮草,借助迷信思想,让敌方以为是神助蜀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大量的粮草被截走,而不敢妄加追赶。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万能的神仙,所以他在战略、用人等方面都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但是,这根本不影响诸葛亮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们宁愿相信诸葛亮也是一个凡人,也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错误。事实上,诸葛亮也有对敌方情况了解不足的时候,也有因此而吃败仗的时候。在他第一次出兵祁山时,司马懿受离间被解除了兵权,于是诸葛亮放心进兵,却没想到被姜维识破了计策,结果蜀军大败。但可贵的是他能在失败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反败为胜,收服了姜维作为自己日后的继承人。
当然,演义小说毕竟不是正史,它是历史和想象结合的产物,正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在还原诸葛亮真正的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一些神化,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定军山显圣,这些或是属于移花接木,或是属于作者纯粹的虚构,经过了罗氏的加工,最后才有了现在这样一个我们眼中的诸葛亮。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曹康适在2023-06-24 16:17:19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anxiawen/224681.html


上一篇:鹅掌小说好看吗
下一篇:网络小说家模拟怎么完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