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说全文小说阅读

罗婧
罗婧
发布于 阅读量 548
莲说全文小说阅读

⑴ 结合内容简要说明《爱莲说》一文的标题不能改成《莲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爱”字直抒胸臆,感情色彩强烈。②“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③“爱”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更鲜明。④“爱”是全文的文眼。(改换后则无以上效果与作用)

⑵ <<爱莲说>>全文,译文,注释,重点语句分析,简答题及回答技巧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而不妖( ) 亵玩焉(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阅读短文《爱莲说》,完成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
(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fán yū zhuó xiè 2.(1)多 (2)沾染(3)亲近而不庄重(4)少 3。C。4。A。5。B。6。(1)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7。(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赞成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谈。

⑶ 《爰莲说》全文及作者简介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⑷ 《爰莲说》的译文,不要重点词翻译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⑸ 爱莲说和为阅微草堂笔记作者写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爱莲说是宋朝周敦颐的散文,表现了作者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上高贵品格。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纪晓岚的纪实体小说,记录了当时的鬼怪志神故事。目的是记录当下和猎奇。

⑹ 爱莲说和陋室铭全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上草本木的花,值得喜爱的(花)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大多喜爱牡丹。我(却)

⑺ 《爰莲说》阅读答案

《爰莲说》阅读答案

匿名?11:17

回答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龙雪樱娜?11:31
不知是不是

⑻ 求《论如何正确指导老中医使用表情包》by爱莲说 小说百度云

你好,我是大鱼儿耽推,用网络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https://pan..com/s/1xopwtyL-LWT2xX2xE44ZaQ 提取码: eh4v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⑼ 爱莲说 陋室铭 小石潭记的翻译和加点字解释

文言文阅读]
1、考查的篇目是什么?
共16篇,可分为四层:
(1)考试首选层:4篇《鱼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论语》 ;
(2)考试次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出师表》;
(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爱莲说》;
(4)考试不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小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经考过的文言文:
2022年《出师表》、2022年《爱莲说》、2022年《陋室铭》、2022年《曹刿论战》、2022年《五柳先生传》和《马说》、2022年《三峡》
2、考查要点是什么:
可细化为7个考点: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前从没有涉及,但2022年中考很可能会考,尤其是2022年的《考试说明》中已出现了划分朗读节奏的样题。这种题要求考生用 “/”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这可能是今年我省中考语文新增题型。
应对这一题型,我们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的含义。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自主学习

一、字词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为坻( ) 幽邃( ) 俶( )尔 差 ( )互

2、 熟读课文,补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_,为______,为_____,为____。

(4)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无所依。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语言积累运用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三、整体感悟

1、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互动学习

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佁然不动_________ (2)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 全石以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罗婧在2023-06-24 20:10:06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wangyou/285250.html


上一篇:洛丽塔小说阅读
下一篇:都是少年暧昧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