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从哪些方面着手

姜念
姜念
发布于 阅读量 305
小说阅读教学从哪些方面着手

Ⅰ 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文学阅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文本现象看, 2022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文学文本已占60%以上;文学“阅读与鉴赏” 被确立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原来仅是初步涉及作为陪衬;2022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规定了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目标;在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中,则安排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以及“文化论著研读”等三个与文学阅读关系极为密切的选修模块。
不仅如此,文本阅读的内涵层次也有了大幅提升。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教学目标就有这样一些规定 :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着重号为笔者加)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0.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些规定既关注隐性目标,又明示显性目标,视阈极为广阔。其显性目标,要求通过文本读解活动,建构个体与外界的多重关系或意义联系,深入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涉及人类情感的深层领域,关注心灵世界;要求具备依据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审视、评价作品的能力。这说明当代语文文本阅读已经具备较高的价值目标,文学阅读必须强化和深化。
从文本重心变化的深层原因看,文学阅读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重心,是语文教育适应外部形势,对内寻求文本与教育目标最佳匹配的必然结果。
在全球化开放性的文本阅读背景下,文本与主体间的意义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意义接受的新趋势;原先的文本阅读仅以文章阅读为主,突出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文本阅读为了适应语言学习的需要,大多人为地进行细密分解,围绕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八字宪法” 展开,面面俱到,过分拘泥于语言学习的基础要求,文学阅读在中学阶段只是看作语言学习的高级形式,文学富含的人文精神根本得不到关注。
在传统的以语言学、文章学为理论根基且占据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者和教学者的潜意识中,文学教育太脱离中学生学习实际且实施评价十分困难,完全可以放在大学期间学习;中学阶段就是要加强语言学习,打好语言学习的基础。而语言学习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静态的书面考试,又沦落为静默的语言技能训练以及标准化测试等极端狭隘的教学形式。
这种过分强调基础语言学习的课程取向和教学形式,导致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耗费在静态的语言技能训练之中,割裂了语言与文本之间鲜活的意义联系。文本的丰富的情感意义也因失去个体的情感交流而破损在语言的碎片中,失去其丰富完整的个性,灭失了思想情感圆融的智慧和光芒。这些,自然不能适应当前语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以文学教育为重心的文本比例配置,实际上就是语文教育中长期被漠视剥夺的人文性的回归,是对过分强调语言工具性的狭隘的教育取向,经历历史选择后的有力反拨。因此,有人称,重振文学阅读是在为语文招魂。
强调整体感知,倡导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阶梯性统一,以开阔的视野关注语言、文本中蕴藉的丰厚的人文内涵,注重发挥文学文本阅读的独特功能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方向。

Ⅱ 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

1、精简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的精简性,就是将那些需要学生进行改正或者发扬的重点进行明确,使学生找到评价语言中的重点,语言要具有准确性与针对性。评价语言的精简,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肯定学生或者一味的否定学生,要利用积极的词汇与语言去说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纠正。

2、融入感情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不仅在关于语文知识的方面进行交流,更在情感层次进行沟通。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当融合老师本身的真情与实感,教师用真情实感去对待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才会被调动起来,更好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当中。

3、融入激励因素

一味的否定评价会使学生找不到自我,不能够正确建立学习的信心,更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为主,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4、提高教师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学习情况,更要与学生之前的学习能力进行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将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教师评价的质量会得到飞跃式的提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具有纵向比较性质的教师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5、促进学生自评

所谓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自己学习的知识、语文能力的提高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旦发现自身的不足,要进行及时地改正,询问同学,请教老师,将课堂上所缺失的知识弥补回来。学生的自主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现状。


Ⅲ 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方法和技巧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有不同类别和层次。
(1)综合类,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2) 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章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
(3) 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
(4)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5)按文体阅读,有散文阅读法、小说阅读法、诗歌阅读法、剧本阅读法、科技文阅读法等。
拓展资料:
信息式阅读法
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文学作品阅读法
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
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经典著作阅读法
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麻醉性的阅读法
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
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不同的阅读材料要用不同的速度。例如,阅读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要比阅读一本生物学的课本要快。
不同课本所用的速度也不同,因为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差,因此,有的就比较难读。每一学期,在读不同课本的一个章节时, 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看一小时能读多少页。一旦你对你的阅读速度有比较精确的估计,你就可以较好地安排你的阅读和学习时间。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Ⅳ 做语文阅读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Ⅳ 把握小说的主题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换言之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那么,应当怎样去理解和概括小说的主题呢? 1、从创作意图理解小说主题 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成为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作品,仔细地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比如沈从文《边城》,作者自己总结创作意图说:“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给了我们一把解读的钥匙,让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含义。 2、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 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假如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3、从写作背景寻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假如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 4、抓中心句来分析主题 有些小说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中,阅读时我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表现主题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如鲁迅小说《故乡》,其主题就是结尾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假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态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中!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也有一些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等次要人物。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作者通过酒店小伙计的观察,写出了酒店老板、短衣帮、官员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和世态炎凉,麻木不仁的群众。 6、从细节描写探究主题 典型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血肉,有了它,人物形象就会丰满感人;丢了它,就会干瘪乏味。要感受人物形象,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入得庙门里,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门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这就“逼”林冲奋起反抗。 7、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情节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一篇写人们的想象力是如何丢失的小说《智力测验》,给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所有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都不屑一顾,甚至一起起哄。再到某政府机构去采访,结果小官员看着大官员,大官员又向秘书求救。而同样的问题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是眼泪”“是肚脐眼”“是围棋”“是表”等等。通过情节发展的一系列展示了想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流失的,发人深省! 8、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从作品的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人生悲剧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祥林嫂再嫁、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的死,鲁镇的一般民众都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特别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现到了残忍的地步:他对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祥林嫂玷污了他的祖先而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在新年的祝福声中穷困而死。对于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还要骂一声“谬种”。可见,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思想对国民的毒害是多么深! 9、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定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10、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 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Ⅵ 请问谁有鉴赏小说可以从六大方面着手,分别指什么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一)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2、寻找线索;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七)回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回答从情节的角度设题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然后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二、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一)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高考中有关小说人物的命题指向
1、小说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根据文章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三)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环境往往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22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要注意四点
1、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2、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3、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08年江苏高考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周围的人各是怎么看她的。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无论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因此作者对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某个人物评价的语句 对我们把握人物形象来说很重要。
高考中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
1、总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
3、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例如2022年广东高考卷第17题答案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体概括)。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具体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得出结论)。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环境的命题指向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
(二)环境的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作用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其作用是: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三)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段落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的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烘托了某 人……的性格特点;揭示出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归纳小说主题的方法和答题思路
1、抓人物形象; 2、抓情节发展; 3、抓写作背景。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小说的语言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根据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一)常见题型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二)小说对语言的要求
1、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3、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语言类题目解题思路
从三方面入手: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答题时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六、小说的表达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 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一)表达技巧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1)、表达方式方面的知识
1、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明确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2)、结构方式方面的知识
主要包括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以下重点谈论小说在开头和结尾方面的结构技巧及效果 )
小说的开头方面
常见的是设疑法(又称悬念法):作用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如《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小说《书法家》)
分析:在省略号中全篇结束,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
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三)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辨明指定语句所运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第三步:有何效果或作用(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姜念在2023-06-24 20:08:3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wangyou/285038.html


上一篇:唐砖皮皮小说网
下一篇:剑道神体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