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小说阅读

黄昱
黄昱
发布于 阅读量 986
长恨歌小说阅读

『壹』 续写长恨歌的故事。不是读后感,字数不限,有急用,谢谢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

最近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一来作品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写的,读来觉得信服,二来是被其名字和故事梗概所吸引,可谓是慕名而读。

小说分为三部分,写的是新旧中国交替时期,一个上海弄堂里一名普通而颇有姿色的女性的命运沉浮史。整个小说读来像是一篇篇散文诗,实在佩服作家的才情,可以把中国的汉字组合成如此优美的词句,那些原以为极难表达的场景和细腻情感,在作者的笔下都极其生动传神,且不说故事情节如何,就作品的艺术美感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我想实在可以作为写作范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由此形成多重解读。女性的命运主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中并不罕见。古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几乎不被男权社会所尊重和理解,稍微重视一点的有红颜祸水一说,也是臆断而偏执的。这与女性本身重视感情也有关系,这部书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悲惨命运就是由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而酿成的。一个上海弄堂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孩,因偶然的机缘结识程先生,并由其推荐参选上海小姐,成为“三小姐”,因而得以与有妇之夫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相爱,结局可想而知。后来又与一个大家族的少爷发生恋情,并怀孕,只能说这个男人太懦弱,或是王琦瑶太脆弱。时隔二十几年,女儿已长大成人,王琦瑶也因沧桑而变得更有内涵,也就是“旧”的味道,最后死于自认为是朋友的年轻人手里。王琦瑶的结局场面是不堪的,从浅层的意义上讲,是她爱错了人,从宏观上来看,王琦瑶的命运是众多弄堂里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一直都在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和悲哀。

悲剧的美总让人震撼,往往比喜剧来的更深刻和动人,它在给我们呈现一种或历史变迁或人海沧桑的图画时,留下的更多是思考,因为感动。王安忆本人说希望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她的初衷。我想实现初衷与否并不重要,文本一旦传播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碰撞中产生出无穷意义的可能性,这是作品得以不断增值的重要原因。经典是用来重读的,所以我认为好的书都该重读,常读常新,这也是文学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贰』 长恨歌续写800字

是读后感吧?不说清楚?也不知道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还是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一样弄一篇,记着加采纳啊!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

最近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一来作品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写的,读来觉得信服,二来是被其名字和故事梗概所吸引,可谓是慕名而读。

小说分为三部分,写的是新旧中国交替时期,一个上海弄堂里一名普通而颇有姿色的女性的命运沉浮史。整个小说读来像是一篇篇散文诗,实在佩服作家的才情,可以把中国的汉字组合成如此优美的词句,那些原以为极难表达的场景和细腻情感,在作者的笔下都极其生动传神,且不说故事情节如何,就作品的艺术美感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我想实在可以作为写作范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由此形成多重解读。女性的命运主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中并不罕见。古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几乎不被男权社会所尊重和理解,稍微重视一点的有红颜祸水一说,也是臆断而偏执的。这与女性本身重视感情也有关系,这部书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悲惨命运就是由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而酿成的。一个上海弄堂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孩,因偶然的机缘结识程先生,并由其推荐参选上海小姐,成为“三小姐”,因而得以与有妇之夫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相爱,结局可想而知。后来又与一个大家族的少爷发生恋情,并怀孕,只能说这个男人太懦弱,或是王琦瑶太脆弱。时隔二十几年,女儿已长大成人,王琦瑶也因沧桑而变得更有内涵,也就是“旧”的味道,最后死于自认为是朋友的年轻人手里。王琦瑶的结局场面是不堪的,从浅层的意义上讲,是她爱错了人,从宏观上来看,王琦瑶的命运是众多弄堂里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一直都在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和悲哀。

悲剧的美总让人震撼,往往比喜剧来的更深刻和动人,它在给我们呈现一种或历史变迁或人海沧桑的图画时,留下的更多是思考,因为感动。王安忆本人说希望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她的初衷。我想实现初衷与否并不重要,文本一旦传播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碰撞中产生出无穷意义的可能性,这是作品得以不断增值的重要原因。经典是用来重读的,所以我认为好的书都该重读,常读常新,这也是文学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希望帮到你!

『叁』 长恨歌txt下载,王安忆 长恨歌txt下载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长恨歌》是一出精致的、破碎的上海旧梦……
下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14c730100fp17.html

『肆』 请赏析一下王安忆的《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因此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
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一段几十年来的历史。作者用了细腻的笔法,兼用了散文的写法,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女人的悲剧性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长恨歌》一开篇是对上海弄堂的描写,作家用了一万多字细腻的描写了弄堂的景色、弄堂里的流言、闺阁、鸽子还有弄堂的女儿,就像用细工笔似的,把弄堂里的一切都勾勒出来,整幅画栩栩如生。随着开篇的铺叙,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里的故事就是弄堂的故事。女主角王琦瑶这个名字,最初是以复指的形式出现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书中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喜好、性格等,从而就给小说主角奠定了一个普遍性,同时也留给读者一个阅读期待。弄堂里深埋的封建思想残余也成为了王琦瑶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王琦瑶的故事是从第一部的第二章正式开始的,她的温婉美丽使她上了《上海生活》的封面,此次在众人面前的亮相也为她在“上海小姐”比赛中获得“三小姐”称号奠定了基础,就这样,王琦瑶成为了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悲剧也因此展开了,成为了三小姐的王琦瑶的美丽不在是被隐藏的,那是展示在众人面前被人欣赏的了,也因为这样,她出乎意料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前国民党要员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安静的“爱丽丝”公寓,并因李主任在淮海战役拉开帷幕,黄金价格暴涨,股市大跌等纷乱中由于飞机坠毁死亡后离开了那里,最终安定在平安里。
第二部中故事看似在曲折中要走入平静了,然而严家师母、康明逊与萨沙的出现又给了她另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王琦瑶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逃不过平安里的眼睛,她是爱孩子的父亲康明逊的,可是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和世俗观却不允许她妄想,孩子出生了,王琦瑶就成为了一个未婚母亲。一个未婚母亲在当时的社会却是被看不起的,是被鄙视的,是不被理解的,这也是这个社会给王琦瑶的另一个悲剧性情节。
第三部写到了王琦瑶的结局,通过对前面故事的阅读,我也试想过小说的结局,王琦瑶不是那种虚构的空洞的不现实的人物,她是属于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员,因此,平凡的最后应该也是一个平凡的结局,头发花白,孤单一人坐在那弄堂里的昏暗一角,继续着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故事的结局应该留下一个供人们回味,继续想象的结局。然而,当我看到作者安排的结局时,我感到了震撼,一个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最终死在了一个窃贼的手上。神化了的美丽最终还是战胜不了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污染的灵魂,这也就成为了作者安排的最后一个悲剧。而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并没有达到作者预先所想达到的加强悲剧性色彩,增加苍凉感的目的,反而来得太仓促了。我认为王琦瑶的悲剧色彩和苍凉感是靠她活着来体现的,如何活下去来表现的,因而这“死”得仓促且有点莫名其妙,同时也在这本本来沉重的书,加上了稚嫩、滑稽的一笔,反而减低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在写这本书中的一大疏忽之处。
一声长叹,几多悔恨!悲剧的一生,充满了几多叹息,几多无奈!

『伍』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写于哪一年

1995

--------------在王安忆小组里转摘来的---------她提到了程先生那段--回忆一下子来了---------

1,
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但又带来另一种不幸,它被安在潮流的规限里,完全离开小说的本意。在此,趁作序近水楼台,当为自己辩解几句。我想说的是,小说的第一部应是不如人意,小说家陈村曾批评过,这一部里尽是想当然,片厂试镜想当然,“沪上淑媛”想当然,选美胜出想当然,上海小姐当然要被金屋藏娇,藏娇人当然要遇不测……但恰是这一部最为看好,因最合乎大众的上海想象,而这一部我又跨越不过去,大量的交代任务要在这里完成,否则便无法开展故事。重要的情节是发生在第三部,王琦瑶和她的下一辈人邂逅,就如苏青说的,在人家的时代里,就好比寄人篱下。第二部是一个过渡,可是我却自觉得这一部写得最称心,这就和感性有关了。六十年代,在我是知觉初醒,人和事渐渐浮向水面,轮廓绰约,气息悠然弥散,无处不至。这一部,一旦开头便从容而下,就像自己会生长一样,枝叶藤蔓盘错。这是写作中最好的状态,所有的人物都在自由活动,主动走向命运。我被自己所感动,程先生身体落地后的那一节,我至今能背诵出来:“你有没有看见过卸去一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故事到这里似已倾向终止,事实上,我的目标还未抵达,于是,重振旗鼓,再向第三部进发,是第三部里的情节决定我写这个小说。女主角的结局十分不堪,损害了她的优雅,也损害了上海的优雅,可是倘没有这结局,故事就将落入伤感主义,要靠结局来拯救,却又力量单薄,所以,略一偏,就偏入浪漫爱情小说,与时尚合流。我选它入丛书,期待的是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我的初衷。

『陆』 《长恨歌》的意思,急求。。。

全诗解读: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翻译:
【译文】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承恩就在这一时。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于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姐姐弟兄都封了封疆大吏,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于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站站。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
念情思难断绝。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可感动的是太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自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柒』 长恨歌故事情节

你说的应该是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找到点资料。
基本信息: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出版以来,前后共增印22次,总销量达五十万册以上。并有中文繁体和英文、法文版行销港台澳、东南亚及全世界。《长恨歌》,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长恨歌》是一出精致的、破碎的上海旧梦。

作者简介:
王安忆,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长时间居住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至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捌』 求一些王安忆写的《长恨歌》的评析

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一段几十年来的历史。作者用了细腻的笔法,兼用了散文的写法,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女人的悲剧性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长恨歌》一开篇是对上海弄堂的描写,作家用了一万多字细腻的描写了弄堂的景色、弄堂里的流言、闺阁、鸽子还有弄堂的女儿,就像用细工笔似的,把弄堂里的一切都勾勒出来,整幅画栩栩如生。随着开篇的铺叙,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里的故事就是弄堂的故事。女主角王琦瑶这个名字,最初是以复指的形式出现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书中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喜好、性格等,从而就给小说主角奠定了一个普遍性,同时也留给读者一个阅读期待。弄堂里深埋的封建思想残余也成为了王琦瑶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王琦瑶的故事是从第一部的第二章正式开始的,她的温婉美丽使她上了《上海生活》的封面,此次在众人面前的亮相也为她在“上海小姐”比赛中获得“三小姐”称号奠定了基础,就这样,王琦瑶成为了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悲剧也因此展开了,成为了三小姐的王琦瑶的美丽不在是被隐藏的,那是展示在众人面前被人欣赏的了,也因为这样,她出乎意料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前国民党要员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安静的“爱丽丝”公寓,并因李主任在淮海战役拉开帷幕,黄金价格暴涨,股市大跌等纷乱中由于飞机坠毁死亡后离开了那里,最终安定在平安里。
第二部中故事看似在曲折中要走入平静了,然而严家师母、康明逊与萨沙的出现又给了她另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王琦瑶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逃不过平安里的眼睛,她是爱孩子的父亲康明逊的,可是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和世俗观却不允许她妄想,孩子出生了,王琦瑶就成为了一个未婚母亲。一个未婚母亲在当时的社会却是被看不起的,是被鄙视的,是不被理解的,这也是这个社会给王琦瑶的另一个悲剧性情节。
第三部写到了王琦瑶的结局,通过对前面故事的阅读,我也试想过小说的结局,王琦瑶不是那种虚构的空洞的不现实的人物,她是属于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员,因此,平凡的最后应该也是一个平凡的结局,头发花白,孤单一人坐在那弄堂里的昏暗一角,继续着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故事的结局应该留下一个供人们回味,继续想象的结局。然而,当我看到作者安排的结局时,我感到了震撼,一个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最终死在了一个窃贼的手上。神化了的美丽最终还是战胜不了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污染的灵魂,这也就成为了作者安排的最后一个悲剧。而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并没有达到作者预先所想达到的加强悲剧性色彩,增加苍凉感的目的,反而来得太仓促了。我认为王琦瑶的悲剧色彩和苍凉感是靠她活着来体现的,如何活下去来表现的,因而这“死”得仓促且有点莫名其妙,同时也在这本本来沉重的书,加上了稚嫩、滑稽的一笔,反而减低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在写这本书中的一大疏忽之处。
一声长叹,几多悔恨!悲剧的一生,充满了几多叹息,几多无奈!

『玖』 长恨歌:错嫁皇妃(全本)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长恨歌:错嫁皇妃(全本)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朱颜劫》实体书已上市,分上下两册,各大新华书店、卓越当当有售,
网络版结局与实体书结局稍有偏差,大家可选择阅读。
大股的鲜血从他的嘴角不断涌出,他一眨不眨地望住我,口中艰难吐出零碎的话语,“阿紫……对不起……”
那一刻,多年来的爱与恨尽皆弥散烟消,我一直强忍的眼泪终于决堤……
**************正文***************
十六岁那年,我随养父萧翌回到了北齐都城长安。
马车穿过城门、内城、直达武阳侯府。一路的繁华富饶,盛世之景。
我出身于长安,童年却一直在北齐边疆度过,直至今日,才真正见到了长安的模样。
原来这里,真的如同传言中所说的那般繁华璀璨。
小时候,每次我吵着要萧翌跟我讲长安的故事时,他总会对我说:“长安是个太过繁华绮丽的地方,并不适合我们。”
我不甚懂他这话的意思,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与下人们私下议论中描募着想象中京都的样子。
“朕闻武阳侯养女婉瑜天资,倍有嘉德,着册封荣惠郡主,赐婚皇四子晋王宇文烨,尔其琴瑟……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拾』 试析《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态度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事情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备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鬼》、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生《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开,嫁于唐玄宗的第十四个儿子寿王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在迎回宫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溺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倨官鸿胪卿,杨铸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滹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一些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鬼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认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巍起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象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应该指出的是,《长恨歌》关于李,杨情事的叙述描写,虽依据一定的史实,但也采撷了一些民间传说,融注了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创造。上述有关背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作品时的参考,但不足以作为绳墨来衡定诗中的描写是否符合史实。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黄昱在2023-06-24 11:39:2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tuijian/181408.html


上一篇:52本百合小说排行榜
下一篇:天才剑仙小说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