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骨小说全文阅读答案

贺才哲
贺才哲
发布于 阅读量 794
阴骨小说全文阅读答案

1. 求小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春光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4.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4分)
5.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答案:
1.(4分)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4分。)
2.(4分)(1)指(小花的)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答到其中两点即得2分)(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答到一点得2分。)
3.(5分)(1)委婉含蓄,(1分)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1分)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1分)(2)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生活。(1分)
4.(4分)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可有所作为;(2分)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2分)
5.(4分)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2分)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分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答案?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是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灿烂。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1.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
2.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3.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2分)???
4.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4分)???
??
答案:?
1.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反衬后文比尔梦想的与众不同。(4分,每点2分)?2.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3分,手法1分,?效果2分)?
3.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4.①身处困境却自信乐观。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妈妈和房客
①妈妈在窗外贴出“租房启事”,海德先生应租而来。这是我们家第一次出租房屋,所以妈妈忽略了弄清海德先生的背景和人品,也忘了让他预付房费。
②“房子我很满意,”海德先生说,“今晚我就送行李来,还有我的书。”他顺顺当当地住进了我家。平时,他好像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常和善地与我家的孩子逗趣。当他走过我妈妈坐着的大厅时,总是礼貌地弯弯腰。我爸爸也喜欢他。爸爸喜好回忆迁居美国前住过的挪威。海德去过挪威,他能与爸爸起劲地聊在那儿钓鱼的野趣。
③只有开客栈的杰妮大婶不欣赏我们的房客。她问:“他什么时候交房租呢?”“向人要钱总难开口,他会很快付清的。”妈妈答道。但杰妮大婶只是哼了两声,“这种人我以前见得多了,别指望借给人一件新外套,回来还是好的。”妈妈笑笑:“兴许你说得对。”她递上一杯咖啡,止住了杰妮大婶的嘟囔。
④雷雨天里,妈妈担心海德的屋子夜里冷,就让爸爸邀请他到暖和的厨房和我们一起坐。我的两个姐姐、哥哥尼尔斯、还有我在灯下做作业,爸爸和海德靠着炉子叨着烟斗,妈妈在洗盘子或是在小桌上静静地工作。
⑤海德能辅导尼尔斯的高中课程,有时还帮他学拉丁文。尼尔斯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不再求爸爸让他停学做工了。当我们做完了作业,妈妈坐在摇椅上拿起针线时,海德就给我们讲他的旅游奇遇。噢,他知道的可真多。那些美妙的历史和地理,便随他走入我们的屋子和生活。
⑥有天晚上,他给我们读狄更斯的书,很快,读书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写好作业,海德就夹一本书来高声朗读,一个神奇的新世界向我们洞开。
⑦妈妈也像我们孩子一样爱听古挪威侠士传奇:“太好听了!”海德还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他悦耳的男低音,听起来像是大演员。即使在天气暖和的晚上,我们也不再出去玩耍。妈妈对此很欣慰。她是不喜欢我们天黑上街的。而最值得高兴的,还是尼尔斯几乎不再混到街头的野孩子堆里。有天晚上,孩子们在街上闯了祸,而尼尔斯正和我们一起听《孤星血泪》的最后一章。
⑧就在我们急于听完一个骑士的传奇时,一封信送到了海德手里。第二天一早,他告诉妈妈要离开。“我得走了,”他说,“我把这些书留给尼尔斯和其他孩子。这是一张我所欠房租的支票。夫人,对您的好心款待,我深表谢意。”我们再也不能听他读完那个故事了。
⑨我们伤感地看着海德先生离开了,同时,又为能在厨房继续读书感到兴奋。那么多的书啊!妈妈精心地整理了书堆:“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尼尔斯能代替海德先生读书,他也有一副好嗓子。”我看得出来,这使尼尔斯很自豪。
⑩就在这一天,妈妈向杰妮大婶亮出海德的支票:“你看,收回的还是一件好外套。”
⑪几天后,开面包铺的克瑞波先生来我家,怒气冲天地喊道:“那个海德是个骗子,瞧他给我的支票,全是假货。银行的人告诉我,他早把款兑光了。”在一旁的杰妮大婶得意地点着头,那神态分明是说:“看,我不是提醒过你们了吗?你们不听嘛。”“我敢打赌,他也欠了你们家许多钱,是不是?”克瑞波不无希望地探问道。
⑫妈妈转过身向着我们,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尼尔斯身上,然后走到炉子边,把支票投入炉火。
⑬“不!”他向克瑞波先生回答道,“不,他什么也不欠。”
1.请以“妈妈”的口吻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60字)(3分)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但姐妮大婶只哼了两声:“这种人我见得多了。别指望借给人一件新外套,收回来还是好的。”
(2)妈妈向杰妮大婶亮出海德的支票:“你看 ,收回的还是一件好外套。”
3.第⑾段克瑞波的出场,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作答。(2分)
4.小说主要刻画了妈妈和海德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请任选一个,结合内容分析。(4分)
答案:
1.我把房子租给了海德。海德与我们融洽相处,给我们家尤其是尼尔斯带来了积极影响。后来他离开了,我不认为他欠我们什么(后来,我烧毁了海德离开时留下的支票)。(3分,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2.“哼”字活画出杰妮大婶说话时不屑的神态和语气,从而表现了她对海德的不欣赏、不信任,及对妈妈做法的不认同。(2)“亮出”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妈妈收到海德的支票时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表现出她对海德人品的肯定与维护,同时也是对杰妮大婶先前态度的有力回击。(4分,每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
3.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扣人心弦,为后文妈妈烧支票做铺垫。(2分,意思符合即可。)
4.示例①:从妈妈不调查海德的背景,不向他预收租金,可以看出她淳朴、信任他人;雷雨天她邀请海德与“我们”一起呆在温暖的厨房,看见她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烧毁海德留下的支票,可以看出她对人怀有感恩与宽容之心;她“不喜欢孩子们天黑上街”,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鼓励尼尔斯代替海德先生读书等言行表面她关心孩子成长,而且教子有方。示例②:海德随身携带大量书籍,可见他见识丰富;他辅导尼尔斯高中课程,并教他拉丁文,为“我们”全家朗读,把“我们”带入书的世界,可见他有一副热心肠,善于与人相处,讨人喜欢。但最后留下假支票,说明他不够诚信,令人遗憾。(4分,结合文章内容答到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片白云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炖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你要上山吃草。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充满着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祷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频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乌鸦躲闪 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一片白云阅读答案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答案:①女儿告诉父亲小羊羔冻死的消息。②父亲趁女儿出去放羊处理好羔皮。③父亲呼唤女儿,女儿在回应中回家。
7.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慈祥善良,对女儿充满爱意。②敏锐细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③坦然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苦难有超常的韧性和承受力。
8.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明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答案:(1)转移话题,不想让女儿沉浸在羊羔之死的事件中。(2)听到回应,认为女儿没有受羊羔之死的影响,内心感到欣慰。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4分)
答案:(示例一)作品围绕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表现出生存的不易和生命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纠葛中,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执著和向往;人与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中达到的一种和谐。
(示例二)面对死亡,却能表现温情,实则蕴涵着作者对生命有更高的认识,即生命要承受苦难和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10.有人说,读谢志强的小说,能感受其蕴涵着浓浓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示例一)虽然表现了生存的艰辛,但文中反复描绘羊群如同一片白云,给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存的喜悦。尤其是小说结尾,作者为我们描绘和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峡谷、白云、山涧的河,一个牧羊的少女,正挥舞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奔向父亲。
(示例二)小说中的蓝天、白云、羊群、雄鹰、岁月、老者、儿童等构成了独特的意象世界,其中的意境、情绪营造了诗一样的氛围,不仅给人难得的精神享受,还让读者深思生命的升华、超脱和传承。

2. 洛小阳的小说食阴骨,我是在微信一个公众号看到的,冲了钱没有看完,就被删了,就在也找不到了,为什么

极品法师传奇

作者: 战魂吕奉先

简介:

从盗贼到魔法师,需要怎样一个过程呢?也许你会内认为这个过程是艰辛容和不可思议的,但是恰恰相反,本说将要为你讲述的是一个极具搞笑和浪漫色彩的拜师学艺、梦趣横生的奇幻之旅。只要你开启,好戏即将为你上演。

3. 三国演义之刮骨疗毒阅读全文

文言文: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羽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时,只披着掩心甲,右臂被曹仁射中一枝毒箭。后来请华佗疗伤。华佗建议:“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吴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关羽笑曰容易,令设酒席相待。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白话文:
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名医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文言文:
羽(指关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仲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习竽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骨头的毒药,(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4. 根鸟全文阅读

根鸟
作者:曹文轩
内容简介:
出走、流浪、潇洒、浪漫……一个少年以梦为马,带着恋情的萌动和陌生的向往,奔向孤独的森林,诱惑的河边,苦难的山谷。作家曹文轩为成长一族插上神圣的幻想翅膀,掠向浪漫主义的叙述草原……

第一章 菊坡

1

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根鸟连一只麻雀都未能打到。
根鸟坚持着背着猎枪,拖着显然已经很沉重的双腿,摆出一副猎人的架势,依然煞有介事地在林子里转悠着,寻觅着。
那对长时间睁大着的眼睛,尽管现在还是显得大大的,但目光实际上已经十分疲倦了。此刻,即使有什么猎物出现在他的视野,他也未必能够用目光将它发现和锁定。他的行走,已经很机械,脚下被踩的厚厚的落叶,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声响。
这座老林仿佛早已生命绝迹,不过就是一座空空的老林罢了。下午的阳光,倒是十分明亮。太阳在林子的上空,耀眼无比地悬挂着。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照下来时,犹如利箭,一支一支地直刺阴晦的空间,又仿佛是巨大的天河,千疮百孔,一股股金白色的流水正直泻而下。
天空竟然没有一只飞鸟。整个世界仿佛已归于沉寂。
根鸟想抬头去望望天色,但未能如愿,茂密的树叶挡住了他的视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大的空隙,然后尽可能地仰起脖子,朝上方望去。本来就很高大的杉树,此时显得格外高大,一柱柱的,仿佛一直长到天庭里去了。阳光随着树叶在风中摇晃,像无数飘动的金箔,在闪闪烁烁。他忽然感到了一阵晕眩,把双眼闭上了。然后,他把脑袋低垂下来。过了一阵,他才敢把眼睛睁开。他终于觉得自己已经疲倦得不能再走动了,只好顺着一棵大树的树干,像突然抽去了骨头一般,滑溜下去,瘫坐在树根下。

从远处看,仿佛树根下随便扔了一堆衣服。

根鸟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老林依旧寂寞。风在梢头走动,沙沙声只是加重了寂寞。

根鸟似乎是被一股凉气包围而突然醒来的。他揉了揉双眼,发现太阳已经大大地偏西了。他十分懊恼:难道今天要空手回去吗?

十四岁的根鸟,今天是第一回独自一人出来打猎。

他本来是带了一个让他兴奋的愿望走进这座老林的:我要以我的猎物,让父亲,让整个菊坡人大吃一惊。早晨,他扛着猎枪走出菊坡时,一路上都能感受到人们的目光里含着惊奇、疑惑和善意的嘲笑。“根鸟,你是一个人去打猎吗?”几个比他要小的小孩,跟在他屁股后面追问。他没有回头瞧他们一眼,也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依然往前走他的路—就像父亲一样,迈着猎人特有的步伐。

可是直到现在,他甚至连一根鸟的羽毛都没有发现。

他立即从树根下站了起来。他一定要在太阳落下去之前打到猎物,哪怕是一只秃尾巴的、丑陋的母山鸡!但他的步伐显然不再是猎人的步伐了。猎人的步伐是轻盈的,从地面走过时,就仿佛是水一般的月光从地面滑过。猎人的步伐是敏捷的、机警的、不着痕迹的。此刻,他已失去了耐心,脚步快而混乱,落叶被踩得沙沙乱响,倒好像自己成了一个被追赶的猎物了。

有一阵,根鸟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寻觅猎物,只是在林子里漫无目标地走着。他的心思居然飘荡开去,想起了一些与打猎毫不相关的事情。疲软的脚步,只是向这个世界诉说着,老林里有一颗生命在无力地移动。当根鸟终于想起自己是在寻觅猎物时,他看到了进一步偏西的太阳。于是,他预感到了今天的结局将是很无趣的。

但,根鸟依然坚持着他的寻觅。

当他的注意力将再一次因疲倦而涣散时,一道明亮的白光,忽然在他头顶上如闪电一样划过,使他惊了一下。他抬头望去,只见蓝如湖水的天上,飞着一只鹰——一只白色的鹰。

老林因为这只鹰,而顿生活气。

这是根鸟大半天来看到的惟一的动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双目如挑掉灯花的油灯,刷地亮了。

鹰不是他的猎物,但它却激活了他的神经。他因为它的翱翔,而浑身一下注满了力量。

根鸟从未见过,甚至也从未听说过鹰有白色的。因此,它的出现,还使根鸟感到了一份诡秘,甚至是轻微的恐怖。它的出现,又似乎是非常突然的,并不是由远而近的,就在那一瞬间,毫无缘由地就从虚空中出现了。根鸟觉得这座老林更加幽深与荒古。他心中有了想回转的意思。但这点意思又一下子不能确定起来,因为那只鹰很让他心动与迷惑。

鹰在天空下展着双翅,像一张巨大的白纸在空气中飘荡,又像是一片孤独的白云在飘移。阳光洒在它的背上,使它镶了一道耀眼而高贵的金边。有一阵,它飞得很低,低得使根鸟清晰地看到了那些在气流中掀动着的柔软的羽毛。

鹰牵引着根鸟。当它忽然滑向天空的一侧,被林子挡住身影时,根鸟甚至感到了一种空虚。他用目光去竭力寻找着,希望能够再次看到它。它合着他的希望,像一只风筝得了好的风力,又慢慢地升浮到他的头顶。这使他感到了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

鹰将根鸟牵引到了林间的一个湖泊的边上。

一直被树林不住地遮挡住视线的根鸟,顿觉豁然开朗。

那湖泊水平如镜,倒映着天空与岸边的白杨树。空气因为它,而变得湿润。根鸟感到了一种惬意的凉爽。这时,他看到了倒映在湖泊中的鹰。它在天空中盘旋,使根鸟产生一种错觉:鹰在水中。当有微风吹皱湖水时,那白色变成虚幻的一团,仿佛绿水中漫散着白色。等风去水静,那模糊的白色,又变成了一只轮廓清晰的鹰。

这鹰就一直飞翔在根鸟的视野里,仿佛有一根线连接着根鸟,使它不能远去。

鹰忽高忽低地飞了一阵,终于落在湖边一棵枯死的老树上。它慢慢地收拢着翅膀。它一动不动地立在一根褐色的树枝上,脑袋微微向着天空。

这是一副神鸟的样子。

根鸟在草地上坐下,就一直看着它。他觉得这只鹰好奇怪:它为什么总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呢?当他终于想起他是被鹰所牵引、是他自己来到了湖边时,他对自己有点生气了:你还两手空空呢!这时,他希望那只鹰是一只野鸡,或是一只其他什么可以作为猎物的鸟。他下意识地端起枪,将枪口对准了鹰。

鹰似乎看到了他的枪口,但,它却动也不动。

根鸟有点恼火了:这鹰也太不将他放在眼里了。有那么一瞬间,他真想扣动扳机,即使不对准它,也可以至少吓唬它一下。他甚至想到了咣的一声枪响之后那鹰失魂落魄地飞逃时的样子—那样子全无一点鹰的神气。

根鸟决心不再去关心这只鹰。他拎着枪,站了起来。他要沿着湖边走过去,看一看他能否在湖边的草丛与灌木丛里碰到运气。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他走出去一段路后,那只鹰从枯枝上起飞,又飞临到他的视野里。这使根鸟心生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疑惑:这鹰莫不是将我看成了它的猎物?他的眼前便出现鹰从天空俯冲而下捕捉草地上的野兔或者是捕捉水中大鱼的情景:那兔子企图逃跑,但最终也未能逃脱得了鹰的利爪而被压住、被拖向天空,那鱼在空中甩着尾巴,抖下一片水珠……想到此,根鸟既感到这只鹰的可笑,同时还有对鹰敢于蔑视他的愤怒,当然还夹杂着一丝独自一人被一只巨鹰所盯上的恐惧。

鹰并没有俯冲下来,只是在他的视野里作了长时间的飞翔之后,漂亮地斜滑而下,落在根鸟面前的一个长满青草的土丘上。

根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只鹰了:它像清寒的春风中的最后一团晶莹的雪;它的脖子强劲有力,脖子上的一圈淡紫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金属一般的亮光,显出一番王者气派;当它的脑袋微微低垂时,它的嘴,像一枚悬挂在海洋中的黑色鱼钩;它的两条腿犹如两根粗细适当的钢筋,它们撑起了一个矫健的形象。

根鸟最后看到了鹰的眼睛。像所有鹰的眼睛一样,那里头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凶恶。

他再一次举起了枪,将枪口对准了它。他的心中确实有枪杀它的欲望,但他迟迟没有扣动扳机,因为他仍不想将鹰当成他的猎物。“这该死的鹰,还不快走!”他收起了枪,但他随即大叫了一声。

鹰并未因为他的恐吓而飞起,依然立于土丘之上。

根鸟转过身,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剩下的时间实在不多了,他必须抓紧。他不能空手而归。他带着一种侥幸心理:也许就在天黑之前,会突然碰到猎物。随着太阳的西移,天气格外清凉。根鸟将枪背在肩上,并且耸了耸肩,重新振作起来。他感觉到自己又能够聚精会神了。

他忘记了那只鹰。

天光渐渐暗淡,湖水的颜色渐渐变深,梢头的风也渐渐变得有力。远山传来了阴森森的狼嚎声。

几乎就要完全失望的根鸟,终于发现距离他五十米远的一块岩石上蹲着一只兔子。那兔子的颜色几乎与岩石无法分辨,但还是被根鸟那双渴望与机警的眼睛看到了。这也许是今天惟一的机会了,根鸟必须小心翼翼,不要让这惟一的机会丢失掉。他蹲下来,然后葡匐在草丛里,慢慢地朝岩石爬去。

他必须要在最有效的距离内扣动扳机。

那只兔子自以为任何人也无法发现它,蹲在岩石上朝天空作一种可笑的观望,然后用双爪反复地给自己洗脸。洗了一阵,还歪着脑袋朝水中的影子看了看。它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同类,做出一种要扑下去与其嬉闹的姿势。

根鸟停止爬行,慢慢支撑起身体。他找到了一种最佳的姿势之后,将枪管一点一点地抬起,对准了那只兔子。他没有立即开枪,而是很耐心地瞄准着,惟恐失误。他终于认为他的姿势与枪口的高度都已达到最可靠的程度,将手指放到扳机上。这时,他能听见的,只有扑通扑通的心跳。他的手有点发颤,但还是牢牢地托住了枪托,扣动扳机的手也在逐渐施加压力。正当他就要扣动扳机时,那只鹰忽然如幽灵一般又出现了,并且如一块银色的铁皮一般,从空中直削下来。那只兔子一惊,吱的一声惊叫,随即跃起,跳进草丛里仓惶逃窜了。

根鸟气急败坏,把本来对准兔子的枪口对准了鹰。

鹰居然落下了,就落在那只兔子刚才蹲着的那块岩石上,并且将脑袋对着草丛中的根鸟。

根鸟看了一眼天色,知道今天的结果已不可能再改变了,不禁怒火中烧,突然站起身来,将枪口牢牢地对准了那只鹰,随着一声“这可恶的鹰”,扣动了扳机。

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之后,是一团蓝色的火花。那鹰猛烈震动了一下,摇晃着倒在岩石上。

根鸟摸了摸发烫的枪管,望着岩石上的鹰:它既像一堆水沫,又像是一块被风鼓动着的白布。他忽然觉得心里有点难过,但在嘴中说:“这不能怪我,是你自找的!”

太阳已躲到林子的背后去了,余辉从西方反射,将天空变成金红色。

根鸟将枪背到肩上。他得回转了,他必须得回转了。他最后瞥了一眼那只被风吹开羽毛的鹰,转过身去。这时,他听到身后有沙沙声,掉转头一看,只见那只鹰正竭尽全力拍打着翅膀,并挣扎着将脑袋抬起来。黄昏前的片刻,反而可能是一天里最明亮的片刻。根鸟清清楚楚地看到鹰的目光里似乎有一种哀戚的呼唤,并且这种呼唤就是冲着他的。他犹豫着。

而就在他犹豫的这阵子,那鹰就一直用那对使人心灵感到震颤的目光望着他。他在它目光的呼唤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它。

当他终于走到它身边时,它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随即,脑袋像藤蔓枯萎了的丝瓜垂落了下去。他顿生一股悲哀之情,弯下腰去,用双手将那只鹰捧起。这时,他突然发现鹰的腿上用一根红头绳缚了一个布条。他取下布条,无意中发现那布条上竟然写着字: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根鸟轻轻放下那只鹰,用手抚摸了一阵纯洁而松软的羽毛,向它深深鞠了一躬,转身朝家走去。
2

根鸟感觉到这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菊坡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女孩,根鸟也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父亲说:“只能到菊坡以外的林子去打听谁家丢了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儿。”

当天晚上,根鸟父子俩就提着小马灯离开了菊坡,一路打

听下去。可是走了许多地方,直到天亮,也未能打听到谁家丢了孩子,甚至谁也没有听说过有个女孩叫紫烟。

天快亮时,根鸟父子俩拖着疲倦不堪的身子,又回到了菊坡。

根鸟一觉睡到了下午太阳即将落山。他坐在门槛上,掏出口袋里的那根布条,默默地看着。

布条上的字歪歪扭扭的,仿佛写字的人当时在颤抖着手。

根鸟猜测,那是用树枝蘸着一种草汁写的。他觉得这是一件确实发生了的事情。他在反复看了布条上的字之后,将布条放回口袋,走出院子,走到村前的大路口。他希望能看到一些从远方而来的过路的陌生人。他要向他们打听有没有听说过有一个叫紫烟的女孩。

大路空空,偶尔走过一个人,也是他所认识的菊坡人,或是与菊坡邻近的外村人。

根鸟又跑到大河边上。他要大声问任何一条过路的船:“你们听说过有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吗?”然而大河也是空空的,只有无声向前流动的河水。

根鸟的身后是一架正在转动的风车,永远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使他觉得永远也不能得到一个他所希望的回答。他大概只能在心里揣着一个谜团,而无望地走动在菊坡,直到将它渐渐淡忘。

眼下,已进入秋天,菊坡这地方到处开放着菊花。黄的、红的、蓝的、白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菊花或一片片,或一丛丛,或三两株,空气里满是它的香气。这是菊坡最让人迷恋的季节。在这样一个季节里,根鸟照理应是欢乐的。但现在的根鸟无法欢乐。他的眼前总是那只神秘的鹰和那个令人心情不安的布条。他既不能看到四处开放着的菊花,也闻不到它们的香气。他显得有点呆头呆脑的。

天色渐晚,坡上的老牛在呼唤远走的牛犊回到它的身边。

在大河中央游着的鸭子,也在向岸边的鸭栏慢慢游来。从村里传来大人呼唤小孩归家的声音。竹林里,飞来许多准备歇宿的麻雀,唧唧喳喳的喧闹,意味着不久就是它们宿眠后的鸦雀无声。河那边的景色渐渐变得虚幻,村里的炊烟也渐渐在暗淡下来的天色中,不易被觉察了。

根鸟想着峡谷中那个叫紫烟的小女孩:有人救了她吗?

怕是还没有。她不能回家,她只能独自一人呆在峡谷里。对她来说,夜晚实在太可怕了。

夜里,根鸟无法入睡。他穿上衣服,紧缩着有点怕凉的身子,走出院门。他在门槛上坐下,望着似乎很荒凉的天空。几颗凉丝丝的星星在朦胧中闪烁,向他诉说着遥远与孤寂。门前水沟边的芦苇丛里,一两只萤火虫,发着微弱的亮光。夏天已去,它们还在勉强地坚持着。但变得淡而无力的亮光在告诉人,它们不会再坚持多久了。小山那边是一片草地,大概是牧羊人无法忍受这夜的清静与寂寞,在哼唱着。那单调的声音被拉得很长,似有似无地传过来。声音是潮湿的。

夜晚的菊坡,让人多愁。

父亲的咳嗽声响在他的身后。

“夜深了,睡觉吧。”父亲说。

根鸟依然坐着。

“这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是真的。”

“你怎么知道就是真的?”

“我知道它是真的。”

“就不会是一个小孩使坏主意,耍好心的人?”

“不是。”

“我打了这么多年猎,也没有看到过一只白色的鹰。”

“可我看到了。就是一只白色的鹰。”

“就算是真的,又能怎么办?”

“……”

“她家里的人,总会搭救她的。”

“她家里的人,不知道她掉进了峡谷里。”

“你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

“再说,这孩子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就掉进峡谷了。不一定活着了。”

“她还活着。”

“这是你心里想的。”

“她肯定还活着。”

“活着又能怎么样?谁知道那个峡谷在什么地方?”

“总会找到的。”

“天凉了,进屋吧。”

“明天,我去县城。”

“县城里也没有峡谷。”

“我去看看城里有没有寻人启事。谁家丢了人,都在城里贴寻人启事。城里人来人往的,消息传得快。”

第二天一早,根鸟就去了三十里外的县城。

根鸟都有两年不来县城了。

街上跑着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一街的铃声。街两侧,是大大小小的商店、客栈与饭铺,还有许多手工艺人摆的摊子。

虽是一个小城,倒也繁华与热闹。

根鸟无心去观望这一切。进了城门之后,他就一路靠着街边走,眼睛直往墙上瞧,看有没有寻人启事。倒是不断地能看到一些寻人启事,但十有八九,都是寻找一些因精神不正常而走失了的人,而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

根鸟很执著,走完一条街,又再走一条,走了竖街又走横街。不管那些是早已贴上去的或是刚刚贴上去的,也不管是不是寻人启事,只要是张纸,根鸟都要走向前去看一看。人们都很忙,又各有各的事,谁也没有去注意这个行为怪异的少年。

中午,根鸟走不动了,就在一棵梧桐树下坐下来,然后掏出早晨从家里带来的一个大红薯咔嚓咔嚓啃起来。他的目光显得有点呆滞。这是一个身体疲倦且又被一团心思所纠缠的人所有的目光。啃完红薯,他疲乏地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

他在睡梦里隐约觉得头顶上方有一种枯叶被风所吹之后发出的声音。他微微睁开眼睛,就着梧桐树干,仰起脖子,朝上方望去。这时,他看到了梧桐树干上贴着的一张纸,正在风中掀动着一角。他起初只是不抱任何希望而呆呆地看着,但随即跳起,将脸几乎贴到那张纸上看起来:

七月十日,十三岁的小女早晨出门,从此就不见归来。小女扎一根小辫,长一尺有余,身着紫色上衣、湖蓝色裤子,圆口鞋,红底黄花。有一虎牙,左耳有一耳环。有知下落者,盼联系,当以重金致谢。兰楼镇 朱长水

根鸟一把将这张寻人启事揭下,随即向人打听去兰楼镇的路。

在去兰楼的路上,根鸟一直脚步匆匆。

“我说这事不是假的。”他为自己在父亲面前坚持住了自己的看法而感到高兴。“我差一点就和父亲一样那么去想。”

他为这种侥幸,而感到犹如被凉水泼浇了一般,不禁全身激灵了一下。“就是她,就是紫烟,十三岁……”他想撒腿跑起来,

但已跑不动了,“她还活着,她会活着的,峡谷里有的是充饥的果子……”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根布条,布条随即在风中飘动起来。

傍晚,根鸟来到了兰楼。

根鸟打开那张寻人启事给人看,随即就有人将他带到镇西头一个院子的门口。

“朱长水,有人找。”那个将根鸟领到此处的人敲了敲院门说。

院门打开了。

“我就是朱长水,谁找?”

“我。”根鸟连忙说,“大叔,你家是不是丢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

“是的。”

“我知道她在哪儿。”

“在哪儿?”

“在峡谷里。她去采花,掉到峡谷里去了。”根鸟将那根布

条递给那个叫朱长水的汉子。

朱长水看完条子,笑了:“我的小女儿已经找到了,但不是从什么峡谷里找到的。她是在棉花地里,被摘棉花的人发现的。”

不知为什么,根鸟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望。他的手一松,那张失掉意义的寻人启事飘落到地上。

“这个掉进峡谷的女孩肯定不是我的小女儿。我的小女儿也不叫紫烟,叫秀云。”

门外,忽然响起杂乱的脚步声。

“这帮小兔崽子,又欺负我家秀云了。”

朱长水正说着,一个小女孩气喘吁吁跑到了院门口。她用手指指巷子,但没有语言,只是在嘴里呜噜着,意思是说,有人在追她。朱长水走到院门口,随即,杂乱的脚步声远走了。

“是个哑巴。”根鸟在心中说。

哑巴见到了一个陌生人,躲到门后,然后慢慢将脸探出来,朝根鸟傻笑着。笑着笑着,从长了两颗虎牙的嘴里流出一大串口水来。

“还是一个傻子。”根鸟走出朱家的院子,走进巷子里。

身后传来一声:“谢谢你,孩子!”

根鸟回到菊坡,差不多已经是半夜了。

父亲一直守候在村口。他看到根鸟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没有迎上去,而是依旧蹲在那儿抽烟。猩红的火光一明一灭,在告诉根鸟,父亲一直在等他。

根鸟吃力地走到父亲的面前。

父亲让他走在前头,然后一声不响地跟着。

回到家中,父亲去给根鸟热了饭菜。

根鸟并不想吃东西,只是有气无力地用筷子在饭碗里拨弄着。

父亲说:“别去找了,没有的事。”

筷子从根鸟的手中滑落到地上。他趴在桌上睡着了。

根鸟醒来时,已是次日的正午时分。

根鸟问父亲:“菊坡的四周都有哪些峡谷?”

父亲回答道:“这些峡谷我都知道。菊坡四周没有太高的山,峡谷也不深,一个人即使不小心掉下去,也是能够爬上来的。最深的峡谷,是蔷薇谷,在东边。”

根鸟朝门外走去。

“你又去哪儿?”

“蔷薇谷。”

“你不会有结果的。我打了几十年的猎,就从未见到过这一带有白色的鹰。我已经向村里年岁最大的人打听过,他们也从未听说过有白色的鹰。”

根鸟犹豫地站住了。

“我总觉得那鹰有点怪。”

“可它确实是一只鹰。”

“谁知道它是从哪儿飞来的呢?”

根鸟又朝东走去了。

“这孩子,死心眼!”父亲叹息了一声。

根鸟走到了蔷薇谷。他站在山顶上,往下一看,只见满山谷长着蔷薇,仿佛是堆了满满一峡谷红粉的颜色。他往下扔了一块石头。他从很快就听到的回声判断出这个所谓的最深的峡谷,其深度也是很有限的。他在山顶上坐下了。有一阵,他居然忘了那个叫紫烟的女孩,而只把心思放在那满山谷的蔷薇上。

浓烈的蔷薇香,几乎使他要昏昏欲睡了。

从峡谷的底部飞起一只鹰,但那鹰是褐色的,就是那种司空见惯的鹰。

根鸟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能有一只白色的鹰从峡谷里飞起来,或者是有一只白色的鹰从天空中落到峡谷里。当然,这是永远也不可能的,菊坡这一带确实没有白色的鹰。

根鸟打算回家了。但就当他转身要离开时,心里忽起了一种呼唤的欲望。他先是声音不大地呼唤着:“紫烟——”声音微微有点颤抖,还带了少许羞涩。但,后来声音越喊越大,最后竟然大到满山谷在回响:“紫——烟——”

有时,他还大声地向下面问道:“紫烟,你听见了吗?有人来救你啦?你在哪儿呀?”

他马上就要离去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作最后的呼喊,这呼喊一半是出于为了救出那个叫紫烟的女孩,一半则仅仅是因为他想对着这片群山大喊大叫。他太想大喊大叫了。他觉得心里憋得慌。

根鸟突然栽倒在山顶上。

一个满脸胡茬的汉子气呼呼地站在那里。

晕眩了一阵的根鸟终于看清了这汉子的面孔:“你……你为什么打我?”

“你这小兔崽子,你在招狼吗?我在那边的林子里捕鸟,你知道吗?你把鸟全部惊飞了!”

根鸟觉得鼻子底下湿漉漉的,用手擦了一下,发现手被血染红了。

“滚!”那汉子道。

根鸟爬起来。

“滚!”那汉子一指山下。

根鸟向山下走去。他估计离那个汉子已有了一段距离了,又突然地大喊起来:“紫——烟——”一边叫着,一边向山下撒丫子猛跑。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6分,每小题3分)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做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
小题4:(1)文长作为下属的一个秀才却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2)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3)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4)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5)他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5分,每点1分,学生只要能围绕“豪荡不羁”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答案】【小题】A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①一次拿不到药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谩骂,以致成为仇人,②(他人)得势了就去依附,(他人)贫寒了就将其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的。【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就:动词,到……去。回到语境中就可判断,此处“就”应为动词,不能解释为介词,向。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①药好。⑥作者对其评价。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两项,再揣摩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宋清是药商,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售药,他没有开药方。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直”为名词,价钱,“再”解释为第二次;第二句时注意“鲜”解释为少,“类”解释为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宋清,是长安西边药材买卖市场的商人。(他)搜集好的药材,有从山野采药回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用这些药材辅助自己开出的药方,往往容易出售,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生疮疡的人,也都乐于到宋清那里求药,希望病快点好了。宋清总是高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没带钱的人,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借据、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高,宋清也不曾前往收账。有的人宋清不认识,从远方给张欠条(赊药),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对方)不能还债了,就烧掉了债券,最后也不再说此事。一些商人认为宋清很奇怪,都笑他说:“宋清是个痴愚狂妄的人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通达事理的人吧!”宋清听了这话后说:“我只是个经商赚钱来养活妻子儿女的人罢了,并不是个通达事理的人。然而说我痴愚狂妄的人也错了。” 宋清搜集药材四十年,被他烧掉债券的有一百好几十人,这些人中有的做了大官,有的接连管理好几个州,他们享受的俸禄很丰厚,那些等待馈赠宋清礼物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因为赊账而成为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很大。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得不到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谩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我看痴愚的人是存在的。宋清实在是凭着这样做法而获得了大的利益,又不做狂妄的事,坚持这种做法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而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许诺的人也就愈来愈多。有些被黜免、沉沦颓废的官吏,宋清照样亲自与他们交往;看起来有些凄凉潦倒的人,宋清也不因为这就怠慢地对待他们,一定照样给他们好药像原来一样。一旦这些人又被信任而掌权,就会更加重重地酬答宋清。宋清着眼于长远来赚钱取利,大都像这个样子。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人得势了就去依附,他人贫寒了就将其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的。唉!宋清是个商人,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希望或许会有,那么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学校、乡里,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抢着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真是悲哀啊。这样说来,那么宋清就不只是与商人不同了啊。”

7. 求这几道文学题的正确答案 谢谢~~~~~

1, 哈姆莱特
2,鲁宾逊漂流记
3,雪莱
4,阿q正传
5,包利法夫人
6,复活
7,论语
8,四世同堂
9,郭沫若
10,沈从文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1。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2。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3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4,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5?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6。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7。”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8,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9。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

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10,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学的,经常讲作家生平,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少年的时候,都经历过家庭的不幸,特别是父亲早逝,少年丧父11,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还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从逻辑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会让人奋起吗?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为家道中落产生的,也许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对于我们知道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来说,似乎少年时代的不幸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学校,那个时候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很多很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鲁迅的家道中落有时代的代表性,因为那个时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后没落的阶段,像鲁迅一样,当时中国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当然原因不同,不见得都是像他家是因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意没做好亏本了,有的是由于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种办法振兴、振作。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形的过程,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痛苦12。

二、“母亲娶媳妇”

鲁迅人生的磨难才开始。虽然他的爷爷后来被释放出狱,但是三年后,也就是鲁迅16岁时,鲁迅的父亲终因病重而去世。家道中落的鲁迅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他先是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三年,后来又奔赴日本留学13。正当26岁的鲁迅踌躇满志之时,一场由母亲精心设计的包办婚姻却打破了他的生活梦想。那么,鲁迅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鲁迅面对这场包办婚姻又该如何做呢?
对于鲁迅的婚姻,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会问:他爱人不是许广平吗?他不是和许广平很幸福吗?这都是后来的事。鲁迅家道中落之后,他不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正常发展,不能考科举,谋一条生存之道。那个时候考科举是一条正路,但是他没有走这个正路,而是去学新学,用当时的人说,就是迫不得已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学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14。我们今天看来,他反而是学对了,由于学得好,又官费留学日本15,在留学日本的时候,他接到母亲的电报,说母亲病危,像岳飞接受到的十二道金牌一样,催他马上回去。中国人是孝子,一听母亲病危,也不会去仔细核实真假,肯定要心急火燎地赶回去。鲁迅也不例外。不过等他回家一看,家里张灯结彩,母亲没事,他却马上被簇拥着成亲了16。原来家里给他包办了一门婚事,为什么家里那么急于给他包办婚事?原来那个时候非常不开放,他在日本留学,家乡的人害怕他娶一个外国女人。如果今天一个留学生娶了一个日本夫人,我们会说很好啊,促进中日友好,但是那个时候,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通婚,大多数民众还是不能理解。

特别是有一次鲁迅走在日本街头,看到一个妇女领着好几个孩子,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鲁迅看着觉得很辛苦,他正在散步,也没其他事,就帮她抱了一段,结果恰巧被别人看见了,于是这个话传回中国来,说周树人在日本已经娶了太太,生了好几个孩子,正在街上逛呢17。家里一听非常着急,马上给他包办了一门婚事。鲁迅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刚刚开始觉醒,刚刚接受自由恋爱、民主自由这些思想,而身处的这些体制都是旧的,他们那一代人普遍都遭受了矛盾和痛苦。怎么办?家里人订的亲事,不答应,就是不孝,同时还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和面子。鲁迅迫不得已就提出两个要求18:他要求这个女方,第一要进学堂;第二要放足,不能缠足,这是那个时代很多觉醒知识分子对配偶起码的要求,其实代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观念。缠足代表封建观念,妇女不解放,缠足是妇女愚昧的象征,而进学堂说明她有文化。可是鲁迅回来跟人家拜天地一看,这个妇女既没有文化,而且还缠着小脚,鲁迅的心一下子就凉了,等于是被绑架着完成了一场婚姻。

鲁迅生长在清朝末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主宰着男女的终身命运。26岁的鲁迅在那个时代,早已经算是个大龄青年了,因此,母亲对他采取包办婚姻的初衷也是情有可原19。可是,经历了多年新思想影响的鲁迅,面对母亲为他迎娶的这个叫朱安的地道的传统女性,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吗?“先结婚后恋爱”的做法在鲁迅这里行得通吗?

与鲁迅拜天地的这位朱安夫人远远不是鲁迅理想中的对象,可是鲁迅他接受了,为什么接受?鲁迅说,是为了母亲。他回到日本去,他的同学朋友就问他,你母亲给你来电报,是家里有什么事吗?鲁迅回答了五个字:“母亲娶媳妇”20。我们看这句话包含了多么大的痛苦,不是他娶媳妇,是母亲娶媳妇,婚姻是家族的事情,却跟他自己没有关系。“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个礼物21,我只好接受她”,只能养着,他如果不接受她,这个女的跟他不结婚拜堂,不结婚在那个观念下就是休妻,如果休回去谁还要她,她一辈子怎么办?他还要为别人考虑这些。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矛盾,就是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的矛盾,“五四”时期有很多口号,其中有两个很响亮的口号,一个叫个性解放,一个叫人道主义,可是大家有没有想到,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之间有矛盾,你自己个性解放了,别人还没有解放,怎么办?你的个性解放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是个人利益为高?还是人道主义为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这个事情我们今天也可以反思一下,鲁迅到底当时应该不应该接受?难道就不可以反抗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我们也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当时是逃掉的,全部抛弃了,什么都不要了。但是鲁迅考虑问题是方方面面,做统一打算,这个事情成为鲁迅一生的阴影。成亲的第二天早晨,他的母亲和周围的人发现,鲁迅的眼睛是浮肿的,脸色是青的,枕巾都是湿的,他哭了一夜,洞房花烛夜就是这样过的。第二天他自己搬到书房去睡,第四天就回日本去了22。娶来的朱安夫人一辈子陪着鲁迅的母亲,等于是成了他母亲的一个助手23,真正是“母亲娶媳妇”。鲁迅跟朱安夫人婚姻是保持了,但徒有夫妻之名,但无夫妻之实,我们可以看到这实际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文学院院长胡适,很多当时的这样的名流们都有类似的经历24,家里包办婚姻,但多数都接受了,没有办法,除非以后又遇到别的机会。所以我们看鲁迅,他是最激烈地反对包办婚姻,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自由恋爱当然不见得一定是幸福的,但是起码是自己选择的。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这个过程虽然说总体上胜利了,但是很漫长,不时有倒退。其实我看一直到现在,很多中国青年的婚姻大事还是靠包办,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有很多,甚至一些博士、博士后,他们的婚姻都是靠父母包办的,靠长辈介绍的,这个倒退了不止一百年啊,想起来还是稍微有些羞耻。还有一些父母,是打着关心爱护子女的旗号来干涉子女的婚姻,这种情况今天仍然很多,这个东西为什么不大好反抗?因为它不是以专制的面目出现的,而是以爱的面目出现的,所以不容易反抗。我们是过来人,父母会说,你容易吃亏上当,还是父母为你好啊。软刀子杀人是看不见的。

鲁迅就咽下自己得到的苦果,后来鲁迅人生有了转折,在40岁的时候找到精神上的知音许广平,理想中的新女性,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爱情25。但是尽管这样,他的这次婚姻仍然给这中间的几个人都造成了一辈子心灵上的苦痛,我们可以说这是鲁迅的苦痛,对于朱安夫人来讲也是不公平,也是更大的苦痛,她一个没有文化的旧式妇女,命运让她嫁给鲁迅这样的人,这个人不喜欢她,对她没有兴趣,把她常年抛在家里陪伴老太太。朱安夫人也表示过说自己跟不上时代,但是她愿意与时俱进,也愿意找点书看看,去认字,接受新思想。有一次看到鲁迅和朋友学生们做体操,她也跟着做,但是她又做不好26。我们看到这样的妇女在做艰难的努力,就像一个蜗牛一样,沿着树慢慢往上爬,终于没有爬上去27。从妇女角度来讲,旧式妇女的悲剧在朱安夫人身上体现得很鲜明,有千千万万像她这样的妇女就在时代的转折上被牺牲掉了。鲁迅是一个伟人,在别的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就,而太多像朱安夫人这样的人都被轻轻地抹过去了,精神上的成就没有,生活上的幸福也没有,生活真是很残酷无情的。这次包办婚姻是鲁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场痛苦。

三、手足失和,相煎何急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二弟周作人,比他小四岁;三弟周建人,比他小七岁。从1919年起,收入丰厚的鲁迅将母亲、二弟全家与三弟全家都接到了他在北京八道湾购买的一所大宅院,一大家子人开始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28。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四年之后的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却意外地断了交,绝了情,搬出了八道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真是了不起,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纪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长都是由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鲁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负责引导弟弟们的精神方向29。鲁迅到南京上学,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也把他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兄弟两个人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健将30,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弟弟周作人还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那个时候,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他的学问也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羽31,年轻的时候仰慕周作人,写信要求拜见,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说我是周作人的哥哥,我跟你谈谈吧。白羽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也行,跟周作人的哥哥谈谈也可以。周树人问他喜欢读谁的小说,白羽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说鲁迅就是在下,白羽这才对他很尊重。很长时间内,周作人名气更大一些。谁也不会想到,这样好的兄弟,思想感情这样接近的兄弟,最后会分裂、分手,会绝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感情太好了,上天嫉妒,也许是命里注定,结果他们由不分彼此,最后发展为终生不再来往32。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想像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更为不解的是,两人绝交之后,绝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难以自拔,切肤之痛,难以忘怀。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33。因为周家是一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每天的生活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方式34,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她太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家里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汽车。我们想想,上个世纪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是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35。所以他觉得自己拼命做,却总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1924年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36。想像一下,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真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人和睦地来往,打架的结果就是周作人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37,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加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不用再看也知道他的态度了,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知识分子表面虽然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38,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曾经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两人,最终成了陌路人,这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众说纷纭,而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痛苦的鲁迅与周作人,又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种断交、决裂对他们兄弟二人的人生道路到底会产生怎样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好评价,我们也不敢说谁对谁错,我们也不用去管谁对谁错,但是这个事的结果,它对双方的打击都非常大,尽管知识分子表面上可以装作若无其事,但是越说没事,心里伤痛可能越巨大。周家兄弟失和等于是骨肉分离,而且这件事对中国文坛也是极大的打击,因为当时他们兄弟两人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那个时候的他们已是名满天下,全国的青年都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楷模和领袖,没有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此后,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于发展得越来越远,一个经过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后,继续战斗,选择战斗终身的道路39;另外一个,则慢慢远离世俗的社会,远离人生风云,做一些象牙塔内的工作40。周作人想不关心社会,求自己生活安定,永远住在象牙塔里,但是人越这样想,越做不到。你不关心政治,政治来关心你。最后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他半被迫半自愿地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人别的方面都可以犯错误,民族立场这个问题上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叫大节。我们中国人对人其实是很宽容的,小节上无所谓,但是大节上不能有亏,因为周作人大节有亏,别的方面我们可以喜欢他,但是他毕竟犯了汉奸罪,这个事情是无可辩驳的,从法律上来说是犯了罪的,所以抗战胜利之后,他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后来还是我们共产党宽大,把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

周作人和鲁迅绝交之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周作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之后,以叛国罪被判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终年82岁。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与鲁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与周作人于1923年基本断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后任民进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终年94岁。

我想周家兄弟如果不失和,周作人的错误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失和这一件事情反过来使鲁迅更加孤独,像他这样高层次的人,能够理解他的人本来很少,他们兄弟二人一块长大,彼此的思想清清楚楚,所以周作人晚年做了一些回忆鲁迅的工作41,对鲁迅研究提供了很宝贵的材料,其实他还是很了解鲁迅的内心的。而周氏兄弟不同的发展,也恰好代表了现代中国两种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就是有这两种选择42,第一种是选择战斗的,第二种选择做隐士。做隐士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兄弟失和既是他们的家庭悲剧,同时也含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代表着中国两类知识分子的失和,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争议和失和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个缩影,这是鲁迅的又一大痛苦。

8.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急啊

1.本文感谢了哪些动物?根据文章内容,依次写出。
答1、猪、牛、鸡、鸭

2.本文除了感谢动物,还感谢人,对两者感谢的侧重点有什么不一样的?
答2、感谢动物是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营养,感谢人是因为人们不让他感到孤独。

3.第六段"我们欠下了它们太多"中的"它们"指代什么?
答3、被我们无辜伤害的一些动物。

4、结尾段说,:"死亡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是另一个光荣而高贵的过程的开始".对"光荣而高贵".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4、光荣我的理解是能再次成为大地的子女,高贵我的理解是成为成为纯洁而又高贵的灵魂。

5.如果让你“感谢人”,你会怎样安排一二三顺序?然后,就第一要感谢的人写下一段80字以内的话?
答5、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和我。首先我要感谢养育我的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告诉我了什么是爱。第二感谢关怀我的亲人,是他们让我成长的道路减少痛苦,减少悲伤。第三我要感谢老师,是他们用智慧的露珠滋润我让我茁壮成长。第四我要感谢我的知心朋友,是他们在伤心陪伴我,让我心里得到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自己,因为我让我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9. 全文免费阅读简然秦越小说

你好,这个小说名叫:闪婚厚爱:误嫁天价老公
你可以在网络上搜:我的书城网,然后在里面搜这个小说名字就可以免费阅读啦~
满意请采纳哦~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贺才哲在2023-06-24 18:36:46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qita/262849.html


上一篇:犯罪悬疑小说排行榜
下一篇:现在当红小说排行榜20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