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宝姑在线阅读

贺哲茂
贺哲茂
发布于 阅读量 143
小说宝姑在线阅读

❶ 芜湖市有哪些知名人文景观

芜湖山水相应,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代表景色有芜湖十景:

6、天门烟浪

一挽长河气不收,天门双柱扼吴洲。

波惊碧落风云急,雾笼黛横山水幽。

两岸欢歌摩峭壁,满江溢彩绿平畴。

更凭造化无穷力,喝令东流向北流。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题咏天门山的诗词歌赋甚多,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烟浪』的意境,正在于此。

7、西山灵石

千古南陵形胜地,西山美景袖珍藏。

云烟缭绕由慷慨,峰路盘旋信倘佯。

妙石夹间花艳丽,甘泉流处竹幽篁。

清明山水清明世,国色天香比洛阳。

西山风景区位于南陵县丫山镇境内,1987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西山风景区奇峰异石和溶洞、清泉、瀑布融为一体。有形态各异的奇峰60余座。数不胜数的异石遍布各处,如大神龟、八戒石、百猴朝圣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其袖珍性、盆景型堪称一绝。西山还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每当清明前后,石与花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次,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西山风景区以其钟灵毓秀、百态千姿,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8、马仁云壁

赤沙云壁夺天工,万马行空九子雄。

百丈神岩拥圣地,千年秀气孕奇峰。

仙人摆渡迎香客,佛殿鸣钟颂古风。

松柏杉楠檀槭竹,繁荣昌盛郁葱葱。

马仁山位于繁昌县赤沙镇境内,因其山峦秀丽、植被良好,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马仁石壁』形状多样,雄伟峻峭。如:仙人摆渡、和尚朝圣、玉猫回头、一线天、擎天柱、月亮洞等景点,形象生动、鬼斧神工。马仁森林公园景区完整、森林茂密,松、杉、竹、椿、栋、槭、檀等六百多种植物繁生,方圆数十亩的天然楠木林,历史悠久,甚为珍贵。始建于唐代的马仁寺,如今仍香雾缭绕,香客不断。马仁风光因林而秀,因寺而灵,因峰而怪,因石而奇。气象万千,令人流连往返。

9、陶辛水韵

鸠兹素以水乡誉,更有陶辛水韵殊。

两岸小荷争斗艳,弋江么调竞相娱。

井田光大千秋说,圩垸弘扬万亩图。

陶令后人今再会,举杯同庆在香湖。

陶辛镇,位于芜湖县,青弋江蜿蜒而过,境内沟渠纵横,碧水环绕,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陶辛筑圩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按井田式开凿水渠,沟沟相通,渠渠相连,万亩水系,千年不破,身历其境,犹入迷宫,实为江南奇观。圩内史迹『唐王渡』、『清凉渡』、『和尚桥』和『牌坊庙』等都有动人的传说。泛舟陶辛水乡,树木掩映,碧波荡漾,菏叶田田,浮鸥嬉戏,大自然的清新与质朴,令人陶醉不已。香湖岛公园是圩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新建的亭台,曲桥和香湖宾馆,为水系的自然美又平添了古朴、典雅的情韵。大江烟外耸,春鸟渚边啼;一览箜高下,分行失先后;芜湖文风世传,历代许多文化名人或游览或寓居,吟诗填词,著赋作文,陶冶培育后人。唐温庭筠、北宋苏轼、苏辙昆仲以《湖阴曲》同一题名所作七言古诗以及清黄钺《于湖竹枝同》化作曲牌流转民间。北宋黄庭坚寄寓赤铸山、赭山二年间,留下写景抒情诗词多首和《芜湖县吉祥禅院记》一篇。元代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写下《荆山寒壁》等诗篇。元代文学家贯云石(酸斋)和萨都刺先后路过鲁港留有题壁诗及和诗。明剧作家汤显祖流寓芜湖期间,对名胜古迹多所题咏,并在儒林街积雅楼创作《还魂记》(即《牡丹亭》)名剧。清暴露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曾寓居芜湖,“范进”、“牛布衣”、“郭铁笔”这些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均取材于芜湖。北宋韦许、南宋张孝祥、清初沈士栓等芜湖士林精英留下更多诗词文赋。清初画家肖云从开创姑孰画派,画僧渐江开拓新安画派,各领画坛风骚数百年。铁工汤天池在萧云从指导帮助下首创铁画艺术。近代文学艺术有陈独秀主编《安徽俗话报》并撰写发表近二十篇文章;阿英(钱杏村)主编《苍茫》杂志并撰写文章;芜湖籍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宝姑》生动地再现20年代芜湖风土人情;以创作脍炙人口的《啼笑姻缘》一举闻名多产作家张恨水,在芜湖主编《皖江日报》副刊开始创作生涯。

10、褐山揽胜

芜湖美景不胜看,欲览全城上褐山。

古邑风光收眼底,中江虹韵感心端。

千年烽火生青草,百亩沙洲唤客船。

取蟹助樽歌一曲,停舟信步共跻攀。

褐山,地处芜湖市北郊,『文峰塔』系芜湖海拔至高点。褐山滨临长江,登临山巅,远眺扬子江,数十里码头历历在目,长江大桥近在咫尺,俯瞰曹姑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褐山林木茂盛,绿荫葱茏,古银杏参天而立;野生灵芝、枸杞等240余种珍贵药材遍布林间;各种花卉植物芬芳滴翠,系市内绿化覆盖率最高、苗圃种植面最大、野生药材最丰富的天然宝库。褐山脚下,江水滔滔,有神话色彩的江心岛曹姑洲与褐山一衣带水,相映成趣。褐山公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芜湖人民郊游、度假、登高、揽胜的好去处。

❷ 王莹的明星作家生涯

1928年的秋天,为了躲避军阀的追捕,在当时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和阿英等人的帮助下,她从南京逃到上海,最初,她在浦东的一所小学任教,同年十月,王莹加入了由阿英、夏衍等人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剧社,其间,王莹跟随剧社参加了不少演出,在演出当中,她渐渐地展露出过人的表演天赋。王莹最早是被他们拉去在复旦剧社里当配角,但是因为她有一定的基础又爱好,胆子也比较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她后来就逐步地又当陪角、当主角,最后终于走上了这条路。1930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曾4次被捕。1930年在上海艺术剧社参加话剧《炭坑夫》演出,后加入复旦剧社,演出《少奶奶的扇子》、《酒后》等剧。1932年参加左翼话剧运动,与袁牧之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同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女性的呐喊》(1932)、《铁板红泪录》(1933)、《同仇》(1934)等影片这三部影片是当时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的经典之作。因对电影界腐朽现象不满,1934年发表《冲出黑暗的电影圈》一文后去日本留学;1935年回国后进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编剧的《自由神》中成功地饰演冲出封建家庭的五四新女性陈行素,电影艺术家赵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讲述了观看王莹演出时的情景——“我当时去看她演出的时候,演完以后整个静场,过了很快,底下掌声像暴风雨般响起。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1936年主演夏衍创作的国防戏剧《赛金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的奇迹。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组织救亡演剧二队,到15个省区巡回演出抗战戏剧。1939年任新中国剧社副团长兼主要演员,1939年,根据周恩来指示,王莹和金山带领文艺工作者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募捐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深受当地侨胞欢迎。在陈嘉庚协助下,购买药品,支援抗日。在新加坡,徐悲鸿在为王莹作题为《放下你的鞭子》的画上题词:“中华女杰——王莹”,此画由陈嘉庚珍藏,现存台北博物馆。1940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日本压力下,将王莹等驱逐出境。1941年,在香港参加“旅港剧人协会”,为配合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宣传,王莹参加《马门教授》(又名《希特勒的杰作》)演出,并得到香港“保卫中国大同盟”领导人宋庆龄和外国友人的帮助。不久,港督向日军投降,撤离香港,王莹、夏衍、金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辗转至重庆。1942年,王莹离开重庆去美国,周恩来单独接见并叮嘱她要不断求艺,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年年7月,王莹和丈夫谢和庚一起,在中共党组织的协作下,以国民党政府“选派留学生”的名义,前往美国学习,王莹先在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后去邓肯舞蹈学校,常与美国文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赛珍珠、美国著名戏剧家勃莱希特以及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交往,并帮助史沫特莱拟定朱德将军传记。王莹担任了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的董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组织在美国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到美国各地演出抗战戏剧,介绍中国抗战的情况。1943年,王莹应美国政府的邀请,以纯正流利的英文在白宫表演了话剧《元配》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身已瘫痪、坐手摇车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携其妻子、子女等前来观看,副总统华莱士以及白宫高级官员、各国驻美国使节等也看了演出。赛珍珠女士报幕,王莹用英语介绍节目,接着演出《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和其他民歌,当王莹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时,观众深受感染,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王莹与罗斯福总统合影留念,她的这次演出在很多年后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在白宫演出的中国演员”。
1946年,王莹开始自传体小说《宝姑》的创作,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小说的写作整整用了两年多时间,在这部小说当中,她以细腻而温情的笔触详尽地描述了故乡芜湖的风土人情,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和祖母、母亲三代女人各自不同的故事,其间,她还将这部小说翻译成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阻止王莹夫妇回国,当时的美国移民局将他们逮捕入狱,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们终于于1955年元旦之夜,他们回到北京,受到董必武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说:“你们夫妇俩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使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6年回国,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旋迁居北京西郊香山从事小说创作,其间,她完成了《两种美国人》的写作,这是王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挂念,60年代全国文代会在香山开的时候,周总理发现王莹没有到会,就叫人把王莹找来参加会议,而且当着那么多与会代表的面对王莹说:“你在美国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知道的,你做了不少事 。”
王莹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从30年代初起就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她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撰写了许多散文、游记和影评,颇受知音者的赏识,素有“文艺明星”之称。夏衍赞誉王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王莹与陈波儿等人被认为是电影圈内的女作家。

❸ 安徽芜湖有哪些名人古墓

王稼祥(11中附近)
戴安澜 (具体位置在小赭山上,山顶有电视发射架的那一个)
古代遗址有很多,神山的干将砥剑石,广济寺的古塔(千年历史了)

这是有关芜湖的典故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就像接连在繁昌发现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的商周遗址,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翻开芜湖的古文明历史,我们能发现足下的这块土地曾拥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灿烂辉煌。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图经》云:“县东北六里的赤铸山有干将墓,神山上有磨剑池。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石”。这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在此炼就了举世闻名的雌雄剑。《中国通史简编》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神山实地考察之后,次年即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时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间的宋代中祥年间又改为“广济寺”,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建于赭山南坡的砖塔相映成辉,形成了“赭塔晴岚”景观。宋代时,美妙的“赭塔晴岚、雄观江声、天门烟浪、荆山寒壁……”等“芜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这里,有名扬华夏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这是当时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复后,圩内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因而命名为“万春圩”,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芜湖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工贸重镇。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了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伴随经济发展、城区扩大兴旺,促进了以寺庙为主的园林风景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寿院,(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筑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还有“观澜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亭”也是根据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观江声”之景点,现仍是吉和街的一个小巷。与此同时,一批民族式园林建筑如“吴波亭”、“一览亭”、“清辉阁”、“御书亭”等也相继问世。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设中江塔,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前后历时50余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间,“洪园”与“澹人居”两园合并,更名为“琴余别馆”,皆为芜湖知府陈圣修占有。到了清道光年间,官宦王泽告老归家之后,便将其买下,加以修饰又更名为“希右园”,意欲“希踪右军,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环湖的大花园体系。然而,在1937年时,日本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景致就从此败坏下去。今天“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透过一些古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的黄池乡城西村)、南陵的黄墓(黄盖之墓)、萧云从墓、夫子庙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等,仍能遥想当年芜湖的盛景。

(二) 历史上的芜湖,水乡泽国,自然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唐诗人刘秩《过芜湖》的赞美诗:“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频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时鱼》:“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玩鞭亭历来是游览名胜,留有甚多文人题咏。李白《南奔书怀》诗云:“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丰七年),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宋代文豪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苏辙“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芜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 “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形成“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并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1918年2月,张恨水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国风靡一时,恨水先生当时是其主笔之一。著名女画家潘玉良,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幸遇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结成伉俪,张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是我国旅法最早的画家。

(三)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❹ 王莹的小说<<宝姑>>

http://www.joycool.net/proct/ReadBook.do?id=13053

❺ 这是哪一篇小说作者和题名我都忘记了。只记得情节!请各位高手帮忙,对我意义重大!

你知识好多,看书也好多呀

❻ 上海革命遗址寻踪作文怎么写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五卅运动爱国群众流血地点”、“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故居;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鲁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的活动场所。
可以以游记的形式 然后在写历史革命事件,最后表述个人对革命事件的看法观点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战妖兵

澛港镇襟江带河,地势险要,是芜湖太平军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丰八年)11月,清军水师提督杨载福率总兵李成谋、副将丁泗滨及陆军千总尹景昌、韦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带太平军,经过多次激战,没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军攻陷繁昌县城,严重威胁澛港太平军的防务。因此,太平军在澛港扩大集兵屯粮,加强澛港营垒的军事防御措施。曾国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说:“芜湖贼援,潜在澛港,增党屯粮,以图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军匡王赖文鸿、佐将林有志等率军撤出繁昌,屯扎澛港,为芜湖前卫。曾贞干会同水师总兵李成谋、李济明于4月24日水陆来犯。曾贞干亲率恒营及晏恭山的陆师五营驻扎螃蟹矶。李成谋正右营及左光培等水师三营、李济清副中营及罗世贤水师二营分泊于囗矶与螃蟹矶之下。曾贞干命令清军多备船筏,搭好浮桥,以便渡河,并命令江口决堤,以便水师用木船从决口驶入港内。李成谋令戴德祥领陆兵南渡,与入港水师炮船相呼应。次日,曾贞干领带陆兵渡浮桥进攻北岸太平军的营垒,晏恭山的陆兵沿着澛港大堤前进,陶宝堂领陆兵沿江边大道进攻,彭楚汉水师复从港内飞桨而出,太平军水师船二百余号被消灭。由于清军水陆进扑澛港河南北营垒,水军失利,腹背受敌,太平军最后撤出澛港,退回芜潮大营。

2、血战金柱关

清军攻陷澛港镇以后,又根据曾国荃的计划:“必从金柱关入手,则芜湖与金陵老巢横中截断,贼势乃孤”的战略,彭玉麟于1862年5月3日会合各营水师船,由针鱼嘴驶进来石矶,焚船毁垒,率师登陆,突袭金柱关的太平军。这时,东梁山的太平军援师至,敌军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败教训,认为:金柱关地险城坚,非水陆并进不可。于是将上游水师调至裕溪口以下,曾国荃率马步十五营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关下,沿堤结营数十里。为了防止太平军的侵扰,特派李朝斌带领外江新右营及喻俊明等内河水师三营猛攻太平军后方。又派成发翔、邓万林内河左右营及王明山、万化林、外江水师四营黄翼升、淮扬水师八营,从下游环击太平军前阵。曾国荃大营既立,于5月19日率军绕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师分为三队,一队守江路,一队冲入内河,直逼塔下,一队抬炮登陆,环城轰击。金柱关内太平军居高临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两军激战到午夜,清军黄翼升等明火执杖地匍匐前进,后来西门城楼被清军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军趁势攻进金柱关。东梁山营垒也同时失守。曾贞干率军沿江向芜湖逼近,并约李成谋决堤放水,驶进小船,向芜湖四面合围,黄翼升率内河水师也飞桨而出。其先,曾贞干令知州黄润昌与芜湖太平军守将陈星斗、沈万国、陈太和、王品来有举众内应之约,5月20日在曾贞干水陆围攻之下,太平军守将没有举众内应,却放弃芜湖城,向官陡门、卜家店方向退却,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带筑营结寨,坚持战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师芜湖,派周万倬、吴坤修进攻南辛圩太平军李世贤营垒,同时派水师任星元、左光培驻扎清水河,为芜湖城的外围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贤军从三里埂沿河而下,进攻清水河任、左两水师。清军水师将领王三锡登堤督战,被太平军枪弹击伤。后因太平军死伤过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罗逢元、朱南桂领水陆军攻万顷湖(今万春圩)边南辛圩,李世贤军失利。3月22日,太平军又自湾沚奔袭清水河,清军万化林与水师任星元、左光培趁湾沚兵力空虚,从青弋江下游驾船潜往,五更到达,一时万炮齐发,青弋江上游清军霆营又刚刚破了西河镇太平军,清军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上下夹攻,当天晨雾弥漫,清军登上湾沚街口,点燃柴草,火光冲天,太平军被迫退至竹塘、湾沚后山。(这可是我给语文课代表的哦)
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贺哲茂在2023-06-24 17:14:15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qita/241193.html


上一篇:小说丰收阅读
下一篇:野村往事小说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