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战国威武是齐王小说

宗政锐泽
宗政锐泽
发布于 阅读量 739
重生战国威武是齐王小说

⑴ 我想写一个关于战国时燕国(乐毅那个年代)的小说,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啊

乐毅战国时名将。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之后。因贤而好兵,为赵人所推举。及赵武灵王沙丘之乱,乐毅离赵至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延天下贤士,于是由魏使于燕。燕昭王待以客礼,遂委质为臣,任亚卿。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欲出兵伐齐。乐毅认为齐乃霸国之余,不易独攻,乃亲自出使约赵,别遣使约楚、魏等国共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前 284),燕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又以相国印授之。于是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师伐齐,济西一战,大破齐军。乐毅遣还诸国军队,独率燕军乘胜深入,攻下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燕昭王亲至济上劳军,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除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外,齐七十余城先后被乐毅攻下。乐毅于整军经武的同时,还在齐地采取了一些收拢人心的政治措施。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与乐毅有旧隙,齐将田单便乘机纵反间于燕。燕惠王误使骑劫代将而召还乐毅,乐毅畏诛,遂西奔赵,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乐毅去后,燕破军亡将,齐乘势复国。燕惠王悔惧,使人谢于乐毅,乐毅则报书于燕惠王以自明心志。是后燕复封乐毅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则兼为燕、赵出力,两国皆任之为客卿。后乐毅卒于赵。
“乐毅卒于赵”。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具体的死亡之年无从知道,正如我们无从知道史无记载的他的具体生年。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邻近309国道一座将军墓,据说即乐毅墓。当地有许多关于乐毅的传说,无法证明这些流传的乐毅故事是否合乎历史真实。我们猜想乐毅的晚年基本远离了政权中心,类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静的,正如他的死一样平静。

■出头

离开魏国的时候,乐毅想到留在燕国不回来吗?

算起来这样的离开实际上已经有过一回。

人的一生可以改变的东西很多,可自己的出身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说不能忽略一个人的出身,并非想重弹血统论的老调,出身很重要的一点是,特定条件下它会照见遗传的秘密。

乐毅的血脉中绵延着魏国将军乐羊的特质。当年乐羊灭取中山国后,魏文侯封他于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乐毅出生在灵寿。但世事变幻,他这一辈的乐羊后人,已变成赵国百姓。骨子里高贵的血性却并未就此泯灭。“乐毅贤,好兵”,乐毅突出的军事才能年轻时就表现出来,并且举国公认。这样一个人才不为国所用,似乎说不过去,赵国人向最高当局举荐,他们一致认为乐毅出人头地正当时。

遗憾的是,当时的赵国突然出了大乱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罹难沙丘,被臣子活活饿死。就像有致命的当头棒打过来,心痛的同时乐毅感到心也凉了,无论如何他不能接受一个缺少关怀丧失人性的赵国。

他选择了离开,“去赵适魏”,他的先人乐羊本就属于魏;何况战国群雄并立,他自信生逢其时呢。

魏的当政者魏昭王,是一个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人,我们不清楚他对于乐毅的投奔是否表现出了十分的欢迎。时光荏苒,我们看到乐毅在魏昭王麾下呆得却不是十分愉快,再呆下去几乎看不到出头的希望,仍会碌碌无为。大概就是此时,乐毅听说了这世上还另有一个更礼贤下士的昭王,在魏国之北、也在赵国之北的燕国。

惺惺惜惺惺,乐毅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燕昭王

此时的燕昭王也在伺机待发。

燕国“地狭民寡”,前任燕王哙在位时,齐国带给燕丧权失地的耻辱,每天都在折磨他;此恨一天不雪,复仇的火焰一天不熄。从即位之初他即着手实施新一套治国方略。万事由人,人才至为关键,思路有了,他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屈身下士招贤者,他最得意的一笔也最为人称道。

“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郭隗第一个来投,“置为上客”。

紧跟而来的投奔者可说络绎不绝。最让燕昭王高兴的是乐毅也来到了燕国,尽管他是以魏昭王使者的身份。燕昭王早慕这位名将之后之名,能挽留住他吗?

“以客礼待之”,燕昭王的礼遇最终让乐毅下定留下来的决心。乐毅的留下很快有了更为实质性内容,“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燕昭王以为亚卿,“任以国政”。他成了燕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中心,一个新人,在燕国的政治地位一下仅次于上卿,他凭什么呢?

燕昭王却认准了乐毅这张握在手中的牌。这是他的王牌,此时他心中已经有了底数:齐国的执政者“缗王自矜,百姓弗堪”,报仇的时刻即将到来。

他向乐毅吐露了心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攻齐

攻打齐国的计划的制定者没有比乐毅更合适的人选。乐毅对形势有务实细致的分析和估计,他说:齐地大人众,对其发动致命攻击,我们要避免单独作战,最好与赵、楚、魏联合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楚、韩、魏,统帅五国之兵向齐发起攻击。大破齐军的胜利喜讯首先从济西传来,但作为部队统帅,胜利喜讯并没有给乐毅带来多少闪念的轻松,因为紧跟着传来四国退兵的消息。这等于是可耻的背叛,它意味着若继续进击,他这个统帅只能驱使燕国一国之兵。习于战攻的齐军随时可能反扑,燕军能独当吗?

刚刚打开的局面顿时变得异常严峻。

但结果却证明乐毅不愧是一个指挥若定的杰出军事家。他指挥的燕军势如破竹,轻卒锐兵,所向披靡,一路追击至齐国国都临淄。兵临城下,齐缗王逃遁走莒,此后至死他都没有机会再返回都城。

攻入临淄的燕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迎来如此伟大之胜利燕国还是第一次,燕昭王亲自到济上慰问劳军来了。他深知取得如此伟大胜利,他应该犒赏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上将军乐毅,他封乐毅昌国君,“使得比乎小国诸侯”。

燕昭王走了。乐毅“奉令承教”,“受命而弗辞”,继续率兵攻打尚未占领的齐国城市。

随后的一天燕军兵取一座小城,听说该地有个叫王蠋的归隐贤士,乐毅派人去请。王蠋拒绝,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齐王不用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然后自缢而死。

没人了解王蠋的言行给乐毅带来了怎样的心灵震撼。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齐城望风奔溃,但乐毅已不再单纯考虑对一地一城的占领,他禁止军兵侵掠,封王蠋之墓,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保持军事打击态势的同时,他开始更注重攻心为上。

他希望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完成对人心灵的征服。

■火牛阵

如此注定,这是一场持久战。

一打就是五年。

五年间燕军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市。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拿下。最后的在望的胜利在公元前279年彻底停下了脚步。———燕昭王死了。

即位的是燕惠王。对乐毅这是个坏消息。这个曾经的太子当年就与乐毅有隙,他不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放手用乐毅,他必为当年的隔阂报复。

这回,齐国等来了翻身机会。此时齐国的国君已换成了齐襄王,他手下的将军田单精明能干。扳倒乐毅是田单明确的目标,他使用的手段是反间计。

燕昭王死前,齐国的反间计使用过一次。“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但英明的燕昭王没有给进谗者任何机会,当众将其处杀。

相似的谗言在燕惠王身上却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果。对乐毅固有和新增的怀疑荡漾于他的心头,如一圈一圈放大的涟漪,让心神稳定似乎只有一个法子:削去乐毅的兵权。

去职的乐毅没有回燕,一则担心回去生命没有保证,一则不忍眼看燕国将士死无葬身之地,取其代之的将军骑劫在他和田单眼里都近乎一个白痴。

危机随即出现。田单先是诈降,以此麻痹燕军,继而调来一千多头牛,在其角绑上兵刃,尾巴绑上苇灌上油,趁夜点燃,愤怒的牛群冲向燕军;齐国五千兵士随后杀出……

火牛阵让失去乐毅的燕国付出惨重之代价,让龟缩一隅的齐国君臣转战逐燕,尽复得失城,还都临淄;也让火牛阵从此闻名于中国战史。

■报燕王书

破军亡将失齐的恶果燕惠王只能独自品尝。骑劫战死,还能罪责他吗?而想到被他罢黜的乐毅,他愈加又悔又怕。

乐毅逃难至赵国,赵国的惠文王大喜,不吝封号“望诸君”,封地观津。观津近边境之地,去齐、燕都不远,赵惠文王这样安排尊宠乐毅,当事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有考虑的:借以“警动燕、齐”。

仅仅是想“警动燕、齐”而已吗?赵国会派乐毅率兵乘燕之弊讨伐燕国吗?燕惠王摸不透底细,惶惶恐恐,派人向乐毅传话表达自己难受的心情说:我爸爸把整个国家都委托给了将军,将军败齐为我爸爸报仇雪恨,天下震动,将军为燕国建立的盖世之功我岂敢一日而忘?全因为我爸爸死了,我新即位,左右群臣误我啊。将军千万不要误会,当初我使骑劫替代将军,全因为长久在外领兵打仗太苦太累,召回将军,一来是想叫将军歇歇,二来我也想当面和将军讨论讨论当时的军事啊。捐燕归赵,我知道将军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只是这么做将军何以报答我爸爸对将军的知遇呢?

我们看到无论燕惠王的表白或者责备多么虚伪,最终还是触动了乐毅情感中最隐秘最敏感的神经,天地良心,此心可鉴,对于燕惠王的无知可怜,乐毅以书对答。他要告诉对方,“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他要告诉对方,“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他要告诉对方,“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他还要告诉对方,“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空读乐毅书”。乐毅这封有名书信“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他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对燕惠王又有多大的实际教育作用?“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这种结果对于乐毅可能是个安慰,但对于燕国的垂垂衰落已是无补。

■望诸君

“乐毅卒于赵”。

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具体的死亡之年无从知道,正如我们无从知道史无记载的他的具体生年。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邻近309国道一座将军墓,据说即乐毅墓。当地有许多关于乐毅的传说,无法证明这些流传的乐毅故事是否合乎历史真实。我们猜想乐毅的晚年基本远离了政权中心,类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静的,正如他的死一样平静。

儿子乐间在燕国平平安安过了30多年后,也像父亲乐毅一样到了赵国,并且终老于赵。数十年后,乐毅的第一个“追星族”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国故地,忽然想到他,问手下人:“乐毅有后世乎?”

“有,他的孙子乐叔还在呢。”

“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刘邦不假思索,做出这个决定。

其后历朝历代,乐毅都有不少“追星族”,如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如唐朝时候的韩愈;他的魅力与感召力,也更多地渐渐化入人们自省的内心。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晋人王羲之写过一篇《乐毅论》,小楷,我读到的是影印的唐人褚遂良的摹本。书法精美,而我更属意于其立论,“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宋人苏东坡的乐毅论同样坦白: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其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就中独有望诸君,君无双国,士超群伦”。我一直对“望诸君”心生遐想。乐毅成长于赵国,辗转于魏国,建功于燕国,终又归落于赵国,可谓服务诸君了,可他的人生希望,至其死都落在了一种“望”的状态。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苏秦,字季子,洛邑(今河南洛阳,当时是周的国都)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纵横家,他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

先说他的老师━━“鬼谷子”,一个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感的人物,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老师,一个人能教出这样四个叱咤风云学生,其人可想而知!民间更是把鬼谷先生当作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仙,一部《鬼谷子》流传至今,所述的谋略之术,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中,依然发挥之极其重要的作用。虽有阴谋诡计之嫌,但看如何运用、由什么人来运用、为了什么而运用了。

话说这苏秦毕业之后,满腔豪情要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先是希望在周朝谋一份差事,可是因为出身贫寒,始终没人给引荐。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这点儿困难在苏秦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凑足了路费,并给个己买了件貂裘大衣,以壮行色,世人皆以衣冠取人,这一点苏秦是看透了,说什么也得把自己弄得象个贵族的样子,这样办事来就方便多了。

于是,他背井离乡,来到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秦国,对秦王进行游说,极力鼓动秦王以武力征服天下。秦王虽然心中早有此意,可是时机尚不成熟,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装作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婉言谢绝。苏秦却不罢休,洋洋洒洒数万言,十上其书,秦王不听。不是不想听,实在是不敢听,若是重用了苏秦,无疑就把自己的狼子野心暴露于天下,不利于自己的图谋。只可怜苏秦兄弟,来来回回的折腾,把银子花光了,连仅有的行头━━裘皮大衣,都给磨破了。秦国是再也待不下去了。

苏秦万分狼狈的回到家里,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这草鞋,背着几篓子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面色黎黑,满脸羞愧,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一看这个败家子就这样回来了,居然还有脸回来,气得他爹妈不和他说话,老婆在织着布,只当没看见他,饿了想吃口饭,嫂子也不给他做。他们家里人心齐得很,只当没他这个人。想想也是,要不是苏秦这么瞎折腾,人家的日子过的还好点。见此情景,苏秦兄弟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最也!”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呀!你看看人家苏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强调客观理由,比我们强多了!

失败的羞愧和家人的羞辱,激发了苏秦那颗争强好胜的心,他自言自语地说:“哪有像我这样自以为是地跑去游说君王,却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于是从当天夜里就开始刻苦自励,找出姜太公所著的《阴符经》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划出重点仔细揣摩。困倦的时候,就用锥子刺大腿,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融会贯通,掩卷狂喜。中国历史上“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横空出世!

据我所知《阴符经》是本兵法书,不知道这其中藏着怎样的秘密,可以使一个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天下局势,使秦国长达十五年之久,不敢兵出函谷关,跨越雷池半步。看来《阴符经》这个书,有空的时候咱也得读读,不过恐怕咱下不了人家苏秦同学的那份功夫,读了也是白读。读书是容易的,想要读明白了,却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苏秦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因为“纵横”这两个字,就是来自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合纵”的理论认为,秦国是强国,所以其它几个小诸侯国若要生存下去,就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强秦;继苏秦之后,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又提出“连横”的理论,他指出秦国实力强大,诸侯国若要生存下去,只能与秦国交好,和秦国一同对付其它诸侯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归根结底是利用天下局势,谋求自己的出人头地。

可是光有理论是成不了“纵横家”的,让我们来看看“纵横家”的一个显著特点:“纵横家”是凭着嘴吃饭的,好赖全在一张嘴上。我们从张仪的一段小插曲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张仪在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昭阳门下当食客的时候,因为被怀疑偷窃了玉璧,招致一顿暴打,他的老婆见此情景,心疼得直哭,埋怨他说:“你要老老实实的在家种地,怎么回遭这样的罪啊!”此时的张仪已经是气息奄奄,听了这话,他用微弱的声音问他老婆:“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气得他老婆哭笑不得,说:“你这个打不死的东西!都这样了还开玩笑。鞭子是抽在身上的,怎么会把舌头打烂呢?!”张仪笑着说:“还在嘴里就好!还在嘴里就好!只要舌头在,我就什么都不怕!”瞧见了没?这就是“纵横家”!

言归正传,接着说苏秦。苏秦这一次来到了燕国,他的理论实在是太符合燕王的心意了,因此受到了燕王的赏识,以贵宾的礼遇接待了他,并拜他为相国,代表燕王出使其它几个诸侯国,以实现合纵的计划。当苏秦去游说楚王的时候,经过家乡洛阳,他的父母知道了,赶紧整理房间、清扫街道、雇用乐队、准备酒宴,迎出三十多里地,老婆侧着头不敢正视他,他的嫂子干脆跪在地上像蛇一样在地上爬,不住地磕头请罪。此时的苏秦已今非昔比,乘着高头大马,一派威严景象,护送他的队伍也有几里长,他勒住缰绳问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后俾也?”他嫂子道也实在,答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叹道:“嗟乎!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一语道破事态之炎凉!

后来苏秦身背齐、楚、赵、燕、韩、魏六国相印,权倾一时。相印这个东西代表的可是实权,他不给盖章就办不了事,您说那得多大的势力!

苏秦最后定居在齐国,他所以到齐国去,据说是因为和燕王的皇太后发生了关系,想来这事大约是苏秦去齐国的借口,他是去当握底去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间谍,苏秦应当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间谍之一。当时苏秦身在齐国却暗中为燕效力,以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他劝齐国攻打宋国,趁齐国不备之时,又让燕昭王派大将乐毅带兵突然袭击齐国,齐国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因此大败于燕。至此,苏秦的阴谋败露,齐王对他恨之入骨,将其处以车裂之刑。其状可想而知!一个布衣将相的一生就是以如此浓烈的一笔而收场。
关于苏秦的资料还有:http://www.bupt.e.cn/news/book/lsh/006/004.htm

⑵ 齐王是谁

中国共有79人称齐王,其中田氏12人,韩氏2人,刘氏16人,曹氏1人,孙氏2人,司马氏2人,段氏1人,拓跋(元)氏2人,封氏1人,王氏2人,萧氏5人,高氏3人,宇文氏1人,杨氏1人,张氏3人,薛氏1人,李氏7人,徐氏1人,石氏3人,安氏1人,赵氏2人,耶律氏1人,完颜氏1人,朱氏1人,蒙古族5人。
第一位齐王为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其于前334年称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指齐威王。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的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

⑶ 齐王的战国齐王

田齐始于田完。田完,本名妫完,又称陈完。其先虞舜之苗裔妫满封于陈,遂以国为氏。陈厉公次子即妫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妫完到了齐国,因为古时候陈跟田,音相近,遂以田为氏,故称田完,谥号敬仲,史称田敬仲。
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孙子田釐子乞,事齐景公。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釐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田釐子的儿子田成子常与与监止为齐简公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田常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於海上”,不久,通过魏武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
田氏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田假,齐襄王之子,战国末代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儋已死,田假被拥立为齐王,以田角为丞相、田角之弟田间为将军,共同率军守卫本土,以抵抗外来的军队。
田荣逃到东阿后,章邯紧追不舍包围东阿。项梁听说田荣的处境危急,于是率部前往援救章邯,在东阿城下击败章邯。章邯引兵西走,项梁率军追击。此时田荣没有协助项梁追击章邯,而是因为怨恨齐人拥立田假为齐王,而率军攻打田假。田假兵败,逃奔投靠楚怀王。
项羽击败田荣后,再次立他为齐王,他又被田横所败,再次逃到楚国,被项羽所杀 田巿(fú),田儋的儿子。田假逃亡至楚国后,田荣立田巿为齐王,并要求楚国交出田假。楚国不理,所以田荣没有随西楚霸王项羽入关,只有副将田都、齐王建的孙子田安背叛田荣,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巿为胶东王,也没有封田荣。田荣不服,不让田巿离开临淄去胶东。田巿害怕项羽怪罪,悄悄到了胶东。田荣大怒,汉元年(前206年)六月,田荣率兵击杀田巿。 田都,原是是田儋、田荣兄弟的副将。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田都和齐王建的孙子田安背叛田荣,随项羽入关。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封田都为齐王(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巿为胶东王。
因为项羽所封诸侯中,没有田荣,所以田荣很不服。汉元年(前206年)五月,田荣率兵攻打田都,田都逃亡至西楚。 田荣,田儋弟,因为项羽所封诸侯中,没有田荣,所以田荣很不服。于是田荣扣留了项羽封胶东王田市,不让他到胶东的治所。田市非常害怕,于是就逃跑去胶东。田荣得知后勃然大怒,急忙带人追赶,在即墨把他杀死了。回来又攻打济北王田安,并且把他杀死,还赶走了项羽立的齐王田都,于是,田荣就自立为齐王,全部占有了三齐之地。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恼怒,于是就起兵北伐齐国。齐王田荣被打得大败,逃跑到平原,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荣杀死。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他击败田横后,以齐地不能没有王为由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刘邦非常愤怒,但是还是立他为齐王。再者,因为之前郦食其的死,刘邦已经不能容下韩信了,刘邦建国后改封韩信为楚王,然后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刘邦的皇后吕雉所杀。

⑷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齐王被称为东西两帝吗

秦昭襄王与齐王确实曾分别被称为“西帝”与“东帝”,是为“东西两帝”。秦昭襄王嬴稷即位于秦武王因举鼎而意外身亡之后,具体时间为公元前307年。而与他合称为“东西二帝”的齐王是齐湣王,其即位时间是公元前301年。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齐国因齐威王的统治而国力渐强。其中尤其是在经历桂陵、马陵这两场胜战之后,齐国开始称霸东方。而在齐国蓬勃发展的这个时期,秦国同样也借由商鞅变法的顺利进行而国力大增。商鞅变法是由秦孝公下令推行的,前后共进行过两轮。秦国因这两次变法而国富兵强,秦孝公也因此被周显王授予霸主称号。也就是说,秦国成功称霸西方。

秦国在专心对付完楚国之后,于公元前293年大败前来攻伐秦国的韩魏联军。两年之后,秦国主动出兵攻打魏国并顺利攻占宛城。公元前290年,同样受到秦军进攻的魏国将河东地区将近四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但是即便如此,秦国还是在第二年出兵攻占了魏国六十一个邑。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发展势头是非常猛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秦昭襄王才会在公元前288年自立为帝。

秦昭襄王一方面想要自立为帝,另一方面却又担心齐湣王会因不赞同而发动攻伐。为了堵齐湣王的嘴,秦昭襄王在将自己自立为“西帝”的同时也将齐湣王尊为了“东帝”。

⑸ 求。穿越。重生。历史军事类年代不限。但希望有清末民国,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时期)
编辑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中文名
春秋战国
外文名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 period
相关朝代
东周
起止时间
前770年-前221年
开国之君
周平王
亡国之君
周赧王
主要国家
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主要名人
老子、孔子、商鞅、嬴政等
主要事件
百家争鸣、变法、秦灭六国等
官方语言
上古汉语
主要民族
汉族
主要文化
华夏文化
政治体制
君主制
目录
1 名称
2 历史
▪ 春秋纷争
▪ 战国形势
▪ 秦并六国
3 政治
▪ 权力关系
▪ 刑法
▪ 改革与变革
▪ 地方行政
▪ 诸侯国
4 军事
5 经济
▪ 农业
▪ 工商业
▪ 手工业
6 人口
7 文化
▪ 文字
▪ 文学
▪ 思想
▪ 艺术
▪ 书法
▪ 建筑
▪ 医学
▪ 教育
8 社会

名称
编辑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战国(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历史
编辑

春秋纷争
鲁国孔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参见词条“春秋”)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列国图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
秦始皇
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政治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1]

权力关系
不应假设,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权力或为自己购地的人一定是
西周等级示意图
在周初曾经统治诸侯国或拥有地产的贵族的后裔。相反,变化的动力在最高的政治阶层导致了越来越厉害的社会变动。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所代替,这些人血统上与最高层的家族没有直接关系。
这些青云直上的人大部分可能来自称为士的低层边缘的贵族;这些人有良好的出身,但没有贵族的爵位,他们充当武士、官吏、国家政府和贵族家庭的监管者,或者靠土地为生,有时他们自己也种地。许绰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及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作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约在最后一个世纪,社会出身不明的人的队伍由于平民出身的人(如商人)——他们的财富能使他们取得土地和权力——的加入而进一步扩大。一个新的地主和官吏阶级以这种种方式,到战国后期已经形成,它是整个中华帝国史中一直作为统治精英的学者——绅士阶级的鼻祖。
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汉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约在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传统的公元前1122年),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据认为,在周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有约170个政治实体。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们在内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官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周代的下一个分期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七国中包括远处华夏大家庭极西端的秦,但不包括周王室本身。当公元前770年一次夷狄的进攻迫使周王室放弃今西安(在陕西)附近的西都,而在今洛阳(河南)附近建立新都,也就是东部的都城重立王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远不如前)时,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2]

刑法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的习惯行为的准则。最早的一个确凿无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后的年代,有的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步骤;在秦国,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孝公及其顾问商鞅时期进行的。
从“刑书”一词的字面看,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质的。并非所有国家都颁布过这些法律,这些法律也不是同样地施行于各阶层的人民。但是,它们的出现,与其他行政变化一起,在创建一个官僚帝国的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主张朝这个方向变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后世称之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采纳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动无疑是它能够从诸侯国向帝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地方行政
在周朝创立时的贵族成了世袭的统治家族的创始人,它们随着时间的消逝,日益脱离了周统治者的羁绊。特别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它的统治者们终于被它以前的属国所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后灭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在那个时候以前,原来受周朝领导的诸侯国早已发展成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了,但它们之间互设军事和关卡的壁垒,随时准备搞纵横捭阖,时而进行战争,时而议和。同时,在各个国家内部,有几国政权日益集中,损害了臣属于它们的世袭的土地拥有者和官员的利益。其主要方法是把国土组合成名为郡、县的新行政单位。这类单位通常由该国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禄的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郡守和县令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的职位一般也不是世袭的。开始时这个制度可能是为管理新殖民的或从别国新夺取的土地而设置。但是逐渐地,它可能终于用于国内封地拥有者的土地,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县是这两种单位中较早的一种,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但是有理由对这个时间提出疑问和认为这种行政实体实际上可能发端于南方的楚国,在那里县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远比县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国。郡有军事渊源,这与县相比要明显得多,它使新获得的边境土地置于国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况下,县似乎由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控制。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因为它地处边陲;但果真如此的话,情况很快逆转。县终于形成了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到周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郡可以划分为一个到二十几个县。郡县制对秦帝国和后世历史的重要意义将在下面讨论。

诸侯国
(见于《史记》者)
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主要诸侯国资料表

国名

起讫年代

亡于何国

姓氏

秦国

前10世纪—前206年

汉朝

嬴姓赵氏

楚国

前1042年—前223年

秦国

芈姓熊氏

田齐

前386年—前221年

秦国

妫姓田氏

燕国

前11世纪—前222年

秦国

姬姓

韩国

前403年—前230年

秦国

姬姓韩氏

赵国

前403年—前226年

秦国

嬴姓赵氏

魏国

前403年—前225年

秦国

姬姓魏氏

卫国

前1046年—前209年

秦朝

姬姓卫氏

宋国

前1046年—前286年

田齐

子姓宋氏

中山国

?—前296年

赵国

姬姓

鲁国

前1041年—前256年

楚国

姬姓

越国

前20世纪—前306年

楚国

姒姓

巴国

?—前316年

秦国

姬姓

蜀国

?—前316年

秦国
蚕丛姓

军事
编辑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战国时期的军事形势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在不规则的地形中战车总是难以驾驶的)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在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人(特别是公元前307年的赵国)从亚洲腹地骑马的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作为步兵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的骑射术。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
从计量的方面说,出现了关于战国时期后期军队规模报道的可信性的问题。所产生的一个类似的问题与大战的伤亡数有关。在附录3中,对这两个问题都要作更详细的讨论。

经济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1]
一个重大的发展是种种计量方法的采用,诸如保持人口和税赋的簿册、庄稼收成的统计,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望采纳

⑹ 齐王是谁

中国历史上共有79人称齐王。

其中田氏12人,韩氏2人,刘氏16人,曹氏1人,孙氏2人,司马氏2人,段氏1人,拓跋(元)氏2人,封氏1人,王氏2人,萧氏5人,高氏3人,宇文氏1人,杨氏1人,张氏3人,薛氏1人,李氏7人,徐氏1人,石氏3人,安氏1人,赵氏2人,耶律氏1人,完颜氏1人,朱氏1人,蒙古族5人。第一位齐王为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其于前334年称王。

战国

简介

田齐始于田完。田完,本名妫完,又称陈完。其先虞舜之苗裔妫满封于陈,遂以国为氏。陈厉公次子即妫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妫完到了齐国,因为古时候陈跟田,音相近,遂以田为氏,故称田完,谥号敬仲,史称田敬仲。

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孙子田釐子乞,事齐景公。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釐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田釐子的儿子田成子常与与监止为齐简公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田常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於海上”,不久,通过魏武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

田氏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

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

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⑺ 战国类初期,包括(秦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这些国家的小说,以及秦国统一由胜转衰的

楚国一直都不是很活跃,强的话算不大上,但国土面积一直是最大的,会被人认为强。但实际上,地虽大,却人口少,兵力不足,多次被打败。 魏国,前期最强,差点把秦国打灭国了。后来固步自封,盛极而衰,秦国经商鞅变法强大起来,把魏国生生压成了二流国家。 赵国,北方和匈奴交界。兵强,但被匈奴拖住了脚步。但,因为兵强,秦国都不敢轻易招惹。最后长平之战,能战之军被坑杀太多,伤了元气。赵国才衰落下去。 齐国,占据了地利,诸侯的盐多是齐国出产,秦国又吸收了韩赵魏三国的仇恨,战火一贯较少,一直因富有而强大。前300年左右,齐国听了孟子的话,灭了燕国,而后因燕国国民反对而放弃。燕国国君矢志复仇,让苏秦做燕国的间谍去当了齐国的丞相,生生让齐国变成了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天下诸侯,几乎都曾被齐国得罪。在前284年左右,魏国相国原齐国相国齐国王族孟尝君田文(封地在薛,又称薛文)以及燕国相国乐毅,游说了楚国外的其它五国,攻打齐国,齐王被派来救援的楚将杀死。齐国几乎就被乐毅给灭掉了。五年后,田单复国。但齐国元气打伤,沦为二流。 魏国是变法加上地处中原中央,商旅集散之地,故强。秦国是变法,加上吞并巴蜀这一天府。楚国是土地广袤。赵国是兵强能战。齐国是盐铁之利与地处边缘,离秦国远,外交灵活。 燕国,国小民少,读书人也少。除了攻打齐国之时,一直不算是强国,和后期韩魏两国相当。 韩国,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太差,先是被魏国欺负,后来被秦国欺负,就没强大过。

⑻ 异时空的战国岁月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异时空的战国岁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在经历了白余年的岁月之后统一于司马氏的晋国,其后五胡入住中原晋室迁居江南,之后南北朝并立由隋朝杨氏一统天下。二世炀帝暴虐无道,天下百姓不堪凄苦,群起反抗即后世所称隋末之乱。而后陇西李氏唐国公渊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
确认后请采纳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宗政锐泽在2023-06-25 10:34:1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kehuanxiaoshuo/408053.html


上一篇:找几本女强男弱的穿越小说
下一篇:战神联盟之盛世穿越小说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