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纳喇冰之
纳喇冰之
发布于 阅读量 541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⑴ 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是什么啊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⑵ 试论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3000字

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⑶ 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小说一样,最初的作品都与上古传说有关,神话传说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为小说的孕育和产生准备了条件。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就是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在民间汲取营养。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三、古代小说与历史结合很深。比如《水浒传》,就是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整个小说就是构筑在虚实历史之上的。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于现实。小说创作不脱离现实,这些小说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写日常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红楼梦》。
五、古代小说是逐渐发展的。由最早的神话传说式到志怪式,再成长为唐时期的传奇,最后到明清时成长为长篇巨作。

⑷ 黄霖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说论概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中国古代小说网络全书》小说理论卷(主编)中国大网络出版社1993.4《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合作)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1《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2《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8《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6《黄霖说〈金瓶梅〉》 中华书局 2022.9《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2《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2《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22《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金瓶梅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2《<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金瓶梅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2《<金瓶梅>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22《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2《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2《金瓶梅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22《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22《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22《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2
主要文献整理《儒林外史选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翻译,合作)齐鲁书社1989.10《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校点,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金瓶梅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1993.3《水浒传》(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1994.7
主要论文《诗话杂谈》《书林》1979.1《<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复旦学报》1979.4《简论〈文概〉》《新闻战线》1979.5《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复旦学报》1980.4《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月刊》1980.11《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书林》1981.2《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复旦学报》1981 5《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书林》1981.6《略谈魏晋志怪小说》《书林》1982.1《〈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江汉论坛》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复旦学报》1982.4《〈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4《姚莹与桐城派》《江淮论坛》1982.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学报》1983.3《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8《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复旦学报》1984.4《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江汉论坛》1984.6《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语文学习》1884.11《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5.1《论〈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学术月刊》1985.1《金圣叹“庠姓张”辨》《江海学刊》1985.1《论姚门四杰》《江淮论坛》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学学报》1985.2《试论晚清革命派的小说观》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1985.7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曾朴》1985.5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复旦学报》1985.4《〈三国〉与古代历史小说论》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1985.12.10.《怎样阅读金瓶梅》《文艺学习》1986.2《吴趼人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1986.4《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1986.8《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论集》1986.11《〈开卷一笑〉与〈金瓶梅〉作者》《复旦学报》1987.4《金圣叹》(合作)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金瓶梅〉流变零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1987.11《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二号1988.10《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卷首1988.8《〈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1988.10《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1988.《天下才子必读书序》《河北师院学报》1989.4《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1989.5《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学术月刊》1990.5《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金瓶梅研究》第一辑1990.9《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学报》1990.9《三国演义前言》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1991.1《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1991.10《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1991.10《再论笑笑生是屠隆》《复旦学报》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观前言》岳麓书社版卷首1992.11《西游记前言》上海美术出版社版1993.3《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文学遗产》1993.2《试论〈一片情〉》《社会科学战线》1993.2《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993.10《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3《关于明清的艳情小说》 《文汇读书周报》1994.1.1.《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7《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1995.6.30出版《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势与近观》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关于古小说〈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1999.12.10《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金瓶梅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5号 1999.12.20日《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2022.8《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2022.9《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22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2.8《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1期《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22年第2期《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2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2022.12《〈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2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转载《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2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转载《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22.10《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2022.2《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求是学刊》202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1期《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22年3月《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总第68期,2022年第2期;《“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2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22年第1期。《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7期。《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东岳论丛》2022年第3期。《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22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22年8月《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22年3月。《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金瓶梅〉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22年12月《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小说研究》2022年第4期《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22年1月《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22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2期《近百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22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22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22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22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识》2022年第5期《中国与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2022.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学学报》2022.7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2期《〈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2022.8.18《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2022.8.27,《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1期《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22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22/9/18《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小说的分类》,《明清小说研究》2022/9/30《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25《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22/4/30《“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6/15《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22/9/15《“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7《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22/11/20《李时珍与<金瓶梅>》 ,《文史知识》,2022/6/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明清小说研究》2022/7/15《<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5《<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22/1/20《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5《<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22/3/31《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22/5/20《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22/7/15《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7/25《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9/15《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22/1/1《“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22/1/23《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22/3/15《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0《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22/9/15《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5《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22/3/1《<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22/4/30《<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22/7/10《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22/7/31《“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22/12/31《<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24
获奖情况《金瓶梅漫话》学林出版社1986.12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1985.5,541990.8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1.10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22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演义”辨略》,获202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文心雕龙汇评》,获2022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⑸ 中国传统文学叙事有哪些形态或模式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传统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2、西方的“二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三四分法 1、我国“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影视文学. 我国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 2、加拿大诗学家弗莱的四分法 他说:“文类的中心原则是相当简单的,文学中文类区别的基础似乎是表现的原则.词语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或者它们可以歌唱出来,或者可以为读者写出来.”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在观众面前表演的诗歌是戏剧;在听众前朗诵的则是叙事诗;自己背朝观众唱或者吟诵就是抒情诗;而小说则是应安静地阅读的.”(〔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6页) 弗莱的四分法与我国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论依据与分类结果上并不相同.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广义的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体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运动、流派,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考据、研究等等.类似中国古代文学史.狭义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文学史的习惯,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大量篇章脍炙人口.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⑹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⑺ 谈谈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600字左右

写作思路:可以写一下中国古代小说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详细地描述一下,最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等等。

正文:

中国古典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经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代小说辉煌灿烂,但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到有,历经千年,达到鼎盛...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⑻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规律概括:中国的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

⑼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内《女娲容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⑽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并举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刘义庆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发展阶段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3、转化阶段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4、成熟阶段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清代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10)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

1、《西游记》: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还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3、《水浒传》: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以它杰出的艺 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的社会意 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 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个就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代敢于“现实”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种突破。

4、《红楼梦》:是集讽刺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古代罕见名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网络全书风范的长篇小说。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纳喇冰之在2023-06-25 10:33:42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kehuanxiaoshuo/403385.html


上一篇:重生纪晓岚的小说
下一篇:苏紫瑶穿越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