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阅读答案

梁乐逸
梁乐逸
发布于 阅读量 381
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阅读答案

『壹』 谦让与诚实之间有冲突吗

谦让与诚实都是中华人传统美德!无所谓矛盾与对立!

中国的家长会责备这个孩子,认为他不够谦让,这是从谦虚的美德出发的,但是他忽略的诚实的品质。孩子表达出了自己真诚的想法,这也是值得鼓励的。

外国的家长认为他很诚实,拿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这是看到了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两方都没错,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中国善于谦让,外国善于主动。

『贰』 诚实谦逊是什么短语类型

这是一个联合短语,诚实和谦逊都是形容词。

『叁』 诚信的力量阅读答案

1.为了买到啤酒,你知道男孩克服了哪些困难吗?
2.日本摄影师们为自己对男孩的猜测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
3.在文中用“——”画出到尼泊尔观光旅游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的原因的句子。
4.你在生活中做过诚信的事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诚信的人吗?请把故事用简单的语句记录下来。
答案:
1.为了买到啤酒,你知道男孩克服了哪些困难吗?
答:男孩翻过一座大山,趟过了一条大河,并浑身沾上了泥土。
2.日本摄影师们为自己对男孩的猜测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摄影师门猜测,男孩子一定拿走了钱,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并确认为男孩是一个骗子(见原文:摄影师们都说,男孩肯定把钱骗走不回来了。),骗走了钱。但事实证明,男孩为了买够就,不惜翻山越岭,他实践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摄影师们因为自己的猜测而误解了男孩,所以感到惭愧。
3.在文中用“——”画出到尼泊尔观光旅游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的原因的句子。
答:许多日本人不仅被摄影师拍摄的原始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被男孩淳朴的诚实深深地打动了。
4.你在生活中做过诚信的事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诚信的人吗?请把故事用简单的语句记录下来。
答:(我写的是遇到了诚信的人)记得有一次,我来到饺子馆买饺子,那天下着大雨,老板找了我钱,我也没有怎么点,就走出了店门,刚走不远,我听到身后有叫喊声,回头一看,是饺子店的老板,他浑身湿淋淋的向我跑来,把手中的钱递给我:“真是不好意思,我找少你钱了。”这个老板是我懂得了诚信!他更是一个诚信的人!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Andy

『肆』 《诚实与信任》 阅读

1.深夜我驱车回家时自己的车的反光镜与路边停着的车的反光镜相碰而碎,我在别人的车上留下了写着电话号码和姓名的字条。后来车主在电话上感谢我,不用我赔偿,并且告诉我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2.我不小心把他的汽车反光镜碰坏了。
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他留下字条,使他深受感动。
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我给他留下了真诚和信用。

3.我曾经在买东西的时候发现卖主多给了10元,但我并没有还给卖主。我此时深感后悔和惭愧。只要社会上人人都诚实待人,别人才愿意把新人寄托在别人身上啊。

『伍』 有没有阅读题

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田里,每当我翻开纪念册时看到里面夹着一片绿叶,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那时,叶老师20多岁,文文静静的,她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经常可以看到用绿叶做的书签。我还记得一次,我看到了一片面性宽大的绿叶,就把它送给叶老师,“叶老师,您怎能么这么喜欢绿叶呢?”我迫不及待地问。叶老师笑了笑,反问:“你喜欢吗?”“我不喜欢,我爱花!”叶老师听了我的回答,沉思了……突然,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女孩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主开人间。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不由地自语:“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一件事补线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抱病挥笔画下了一片碧绿晶莹的绿叶,把它牢牢地挂在树上,小姑娘每天望着它,坚强地活下来了。听叶老师娓娓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

小学毕业时,叶老师送我一张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片绿叶,绿叶上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文静寡言:
安然长逝:

2.请你给老画家画的那幅画取一个名字,并写出这幅画的寓意来。
名字:
寓意:

3.叶老师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从“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这句话,你理解到什么?

文静寡言:为人谦虚,不张扬,言语较少。斯文而很少言语
安然长逝:一副安然的样子永远地离开人间。

名字:生命的延续
寓意:此画意在给于女孩支撑与鼓励,希望她像这片绿叶一样顽强的生活,战胜病魔。 这也是他最后依次他帮助别人,这副画还是他生命的延续.

3.叶子代表着奉献,是谦逊,是无私,更是伟大的为人类服务的美德
4.我们应该抛开名利与享乐的观念,切身地走入奉献的世界,为世界的更加美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花和果实都是在绿叶谦逊的工作陪伴下而生的,只是一瞬间的美丽和甜蜜。只有叶子才是实实在在,勤勤恳恳的奉献者。我们要以积极谦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学习和工作。

阅读题《少年的口哨》

当女儿撅起嘴,向我炫耀性地吹口哨时,我感到很惊讶,女儿也到了练习吹口哨的年龄了吗?似乎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曾这样,心怀忐忑和激动,努力探索着吹口哨的技巧,期望有一天可以轻松自如地吹出曲调。

当悠扬悦耳的口哨声响起,我们总会想起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那些能吹出曲调的孩子是多么让人羡慕!他们可以随时演奏,仿佛他们生来就拥有一件秘不示人的乐器。吹口哨给人带来自由自在的感觉,仿佛吹口哨的人就是乐器本身。吹口哨的少年边走边吹,他们骑着自行车吹,他们吹得悠扬快活,空气在那一刻好像都有了色彩。

会吹口哨的少年总是很神气。晚自习放学时,总是会响起一声尖利响亮的口哨声,那是一种解脱了学习束缚的自由的宣泄。那躲在暗处的少男,悄悄把一根蜷曲的手指放在嘴边,突然吹出的口哨声往往高亢得吓人一跳,这小小的恶作剧令他十分得意。记得有一次上晚自习,突然停电,在学生们一阵慌乱之中,不知是谁突然打起口哨,这声口哨让大家哄堂而笑。电灯就在这时又亮了起来,那个炫技者此时仍然站着,蜷曲的手指还放在嘴边。

练习吹口哨似乎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课程,在这种练习中,一个孩子从乖巧的儿童变成了张扬个性的少年。口哨声响起,童年的清清山溪变成了草地上的小河,花朵飘落在青春的流水上,让人感慨万分。

女儿唇边稚拙的口哨,像一朵阳光在轻轻跳跃,作为一个父亲,我觉得她有了一点陌生,她和我之间有了一段小小的距离。可是我只能在心里祈愿,她将越来越自信和阳光。

(1)文章叙述的是女儿吹口哨的事情,为什么要插入“我”的少年时光?

(2)女儿的口哨,为什么让“我”“觉得她有了一点儿陌生,她和我之间有了一段小小的距离”?
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⑵①父亲和女儿在年龄上有了差距;②女儿吹起口哨代表了她从乖巧的儿童变成了张扬个性的少年.

外婆和鞋
席慕容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反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在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阿蓉,你这双鞋太老爷了.
2.作者把"外婆"和"鞋"并列,并作为题目,你认为有什么含义?
3.外婆去世后,"我"做了些什么事纪念她?

1.(1)写出了我这双鞋的破旧不堪。
(2)为下文情节(我叙说这双鞋的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1)点明了文章的内容.
(2)托“鞋”抒发了我对于外婆的思念之情。
3.①穿着外婆洗过的破旧鞋,舍不得丢掉.
②把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好好在收起来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问题:
1.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3.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文章结构有什么作用?

1.这说明了母亲这我爱之深,情之切,希望我能重新对生活染起信心,重新站起来,充分体现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那份深沉的爱。
2.联想到生命的多姿多彩,像花一样美丽。
3.含义: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指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1.客人们对那对刚满月的孩子有哪些议论?他们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2.今天我们遇到这类问题,应该抱什么态度?
1.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因为他们认为在孩子降生时应讨一些吉利话,而“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一句则违背了人们的希望,招来一顿打。
2.①尽管人是要死的,没错,但在这样的场合应避免说这样的话,而要说一些祝福语.
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实话实说,不要逃避.
(这题我有2种看法,根据你的意思自己选吧.)

只要略加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遗,我把一只不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那里,供奉着两条黑黢黢的毛毛虫.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 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转瞬即变,像魔术般,我守候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
然后,开始上课.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恶劣了,只听我同桌的惊雷般的分贝和速度,"咔嚓"一声蹦起来."她养两条毛毛虫."他的脸色如白垩(è)纪的土壤般,神经似地震后的公路样扭曲.课堂顿时哗然一片.老师捧着书本,几乎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 "
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通达出来,更没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我嗫嚅(niè rú )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心里其实早已哭得滂沱,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 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让我尤其痛苦的是,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完啦,几岁的英名毁在两条爬行虫子爪下.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
"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 我怔了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如约来到老师的办公室,他表情依然平静似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 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桦斑蝶,能迁徙2022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
当然,我不知道.
我回到家,再次开始搜寻.这一查真吓了一跳,单讲蝴蝶分类,学问就浩瀚.比如说风蝶,就有碧风蝶,麝香风蝶,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读完文章、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很是独特,我对这种做法很赞同。打骂是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更疏远于自己,而让心与心之间进行交流是上上策,敞开心扉,拉近距离,才是明智之举。

阅读题: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1.解释下列字
有志者事竟成 竟:
如释重负 释:
2.拒绝句号 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观点。请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 自我 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阅读4.5段,回答作者是从哪2方面来分析的?
4.如何理解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这句话?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竟:终究 释:放下
2.拒绝句号就是拒绝有限、死去、尽头、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而要追求人生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
3.①人心甘心情愿给自己画上的.②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4.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永不休止,永不停步的;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同时与自身惰性与保守对抗.

『陆』 阅读答案

15.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3分)
16.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4分)
17.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18.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分)
19.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4分)

15.(3分)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逃课”“捉蚜虫”“顶撞”各1分)
16.(4分)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2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2分)
17.(3分)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1分)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1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义即可)
18.(4分)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分)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1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1分)。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1分)
19.(4分)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2分)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2分)

望采纳!!!

『柒』 《林肯的故事》阅读答案,急急急。。。求帮解答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2.名气 辩解 愧疚 诬害
3.对方的行为要是正义的 免费 他不能丢掉良心、不能讲出谎话
4.答:林肯是一个宽容大度、仁爱正义、勤劳的人。

其他的我也在想呢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 !!!

『捌』 还多一点点呢阅读答案

【答案】
1、我懂了("我明白了"等).(2分)
2、①说明画家在取得成绩后很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②说明画家能平等待人了,变得谦逊了(4分,每题2分,要点:"自负""目中无人""平等""谦逊")
3、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2分)
4、为下文刻划人物服务.(3分)
5、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3分,要点:"情节完整" "点明主旨")

『玖』 伟大的悲剧 阅读答案 快快快!!!!!!!

嘿嘿我校对过了老师今天说过了,
答案:
1.请给上面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无论多困难)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描述了他们当时遇到的困难情况,请简要回答。
(说了他们很疲惫、又很吃力、又饿,又冷。体现他们可能撑不住一时半会。)3.对于死的态度,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认为本段的主旨与谁的主旨比较吻合?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本段的主旨与谁的主旨司马迁的比较吻合,因为它体现了人的生死重要。)
4.你是如何理解上面语段中最后划线句子的含义的?划线句子是“一个人虽然在听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因为他们心灵很高尚,他们有一个必须胜利的自信心,所以他们不段的努力这,所以他们会战胜厄运。)
最佳答案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拾』 读诚实与善思后感

我来此眼看就满一个甲子。这些年也曾在种种先锋身后紧跟,也曾在种种伟大脚下膜拜,更是在种种天才与博学的旋涡中惊悚不已。生性本就愚钝,再经此激流暗涌,早期症状是找不着北,到了晚期这才相信,诚实与善思乃人之首要。
良家子弟,从小都被教以谦逊、恭敬――“三人行必有我师”、“满招损,谦受益”

以及“骄军必败”等等,却不知怎么,越是长大成人倒越是少了教养――单说一个我、你、他或还古韵稍存,若加上个“们”字,便都气吞山河得要命。远而儒雅些的,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我们,我们”,近且直白的则是“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
你们,他们,为啥就不能指责我们?我们没错,还是我们注定是没错的?倘人家说得对又当如何?即便不全对,咱不是还有一句尤显传统美德的“无则加勉”吗?就算全不对,你有你的申辩权、反驳权,怎么就说人家没资格?人均一脑一嘴,欲剥夺者倒错得更加危险。
古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嘲,今却有百步笑五十步且面无愧色者在,不过,百步就没有笑五十步的权利吗?当然不是,但有愧色就好,就更具说服力。其实五十步也足够愧之有色了,甚至一步、半步就该有,或叫见微知著,或叫防患于未然。
电影《教父》中的老教父,给他儿子有句话:“不要恨,恨会使你失去判断。”此一黑道家训,实为放之诸道而皆宜。无论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风,目光立刻短浅,行为必趋逞强。为什么呢?被愤怒拿捏着,让所恨的事物牵着走,哪还会有“知己知彼”的冷静!
比如今天,欲取“西方中心”而代之者,正风起云涌。其实呢,中不中心的也不由谁说了算。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中国其实是最棒的”,“他们西方有啥了不起”,“你们美国算什么”……类似的话,比如说“我才是最棒的”,“他有啥了不起”,“你算什么”,若是孩子说了,必遭有教养的家长痛斥,或令负责任的老师去反省;怎么从个人换到国族,心情就会大变呢?看来,理性常不是本性的对手。一团本性的怒火尚可被理性控制,怒火一多,牵连成片,便能把整座森林都烧成怨恨,把诚实与善思统统烧死在里面。老实说,我倒宁愿有一天,不管世人论及什么,是褒是贬,或对或错,都拿中国说事;那样,“中心”的方位自然就会有变化了。此前莫如细听那老教父的潜台词:若要不失判断,先不能让情绪乱了自己,所谓知己知彼,诚实是第一位的。
何谓诚实?见谁都一倾私密而后快吗?当然不能,也不必。诚实就像忏悔,根本是对准自己的。某些不光明、不漂亮、不好意思的事,或可对外隐瞒到底,却不能跟自己变戏法儿,一忽悠它就没了。所以人要有独处的时间,以利反思、默问和自省。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药,人吃了精神百倍,夜以继日地“大干快上”也不觉困倦和疲劳,而且无损健康。但发明者一定是忘记了黑夜的妙用,那正是人自我面对或独问苍天的时候。那史写过一首小诗,拿来倒也凑趣――
黑夜有一肚子话要说/清晨却忘个干净/白昼疯狂扫荡/喷洒农药似的/喷洒光明。 于是/犹豫变得剽悍/心肠变得坚硬/祈祷指向宝座/语言显露凶光……/今晚我想坐到天明/坐到月影消失/坐到星光熄灭/从万籁俱寂一直坐到/人声泛起。
看看/白昼到底是怎样/开始发疯……
够不够得上诗另当别论。但黑夜的坦诚,确乎常被白昼的喧嚣所颠覆,正如天真的孩子,长大了却沾染一身“立场”。“立场”与“观点”和“看法”相近,原只意味着表达或陈述,后不知怎样一弄,竟成权柄,甚至要挟。“你什么观点?”“你对此事怎么看?”――多么平和的问句,让人想起洒满阳光的课堂。若换成“你什么立场?”“你到底站在哪一边?”――便怎么听都像威胁,令人不由得望望四周与背后。我听见那史于沉默中的回应――对前者是力求详述,认真倾听,反复思考;对后者呢,客气的是“咱只求把问题搞搞清楚”,混账些的就容易惹事了:“孙子,你丫管得着吗!”不过呢,话粗理不粗。就事论事,有理说理,调查我立场干吗? “立场”一词,因“文革”而留下“战斗队”式的后遗症。不过,很可能其原初的创意就不够慎重――人除了站在地球上还能站在哪儿?故其明显是指一些人为勾划过的区域――国族、村镇,乃至帮帮派派。当然了,人家问的是思想――你的思想,立于何场?思想,难道不是大于国族或帮派?否则难道不是狭隘?思想的辽阔当属无边,此人类之一大荣耀;而思想的限制,盖出于自我。不是吗?思想只能是自己的思与想,即便有什么信奉,也是自思自想之后的选择。又因为自我的局限,思想所以是生于交流,死于捆绑――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一旦族同、党同、派同纷纷伐异,弃他山之石,灭异端之思,结果只能是阉割了思想,谋杀了交流。故“立场”一经唱响,我撒腿――当然,是轮椅――就跑,深知那儿马上就没有诚实了。
诚实,或已包含了善思。善美之思不可能不始于诚实。而不思不想者又很难弄懂诚实的重要,君不见欺人者常自欺?君不见傻瓜总好挑起拇指拍胸脯?诚实与善思构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在恨与傻的怪圈里振振有词。
索洛维约夫在《爱的意义》中说:做什么事都有天赋,信仰的天赋是什么呢?是谦卑。这样想来,善思的源头便是诚实。
比如问:你是怎样选择了你的信仰的?若回答说“没怎么想,随大流呗”,这信仰就值得担忧,没准儿正就是常说的迷信。碰巧了这迷信不干坏事,那算你运气好,但既是盲从,就难保总能碰得那么巧。或者是,看这信仰能带来好处,所以投其门下?好处,没问题,但世上的好处总分两种:一是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一种则更像投资。所以,真正的信仰,不可不经由妥善的思考。
又比如问: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呢?不思者不予理会,未思者未免一惊,而善思者嘴上不说,心里也有回答:与这无边的存在相比,人真是太过渺小,凭此人智,绝难为生命规划出一条善美之路。而这,既是出于谦卑而收获的诚实,又是由于诚实而达到的谦卑。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诚实与善思是互为因果的。小通科技者常信人定胜天,而大科学家中却多持有神论,何故?就因为,前者是“身在此山中”,而后者已然走出群山,问及天际了。电视上曾见一幕闹剧:一位自称深谙科学的人物,请来一位据说精通“意念移物”的大师,一个说一个练。会练的指定桌上一支笔,佯作发功状,吸引众人视线,同时不动声色地嘘一口气,笔便随之滚动。会说的立刻予以揭穿:“大家注意,他的嘴可没闲着!”会练的就配合着再来一回。会说的于是宣布胜利:“明白了吧?这不是骗术是什么!”对呀,是骗术,可你是骗术就证明人家也是骗术?你是气儿吹的,人家就也得是?照此逻辑,小偷之所得为啥不能叫工资呢?幸好,科学已然证明了意念也具能量,是可以做功的!教训之一:不善思也可以导致不诚实。教训之二:一个不诚实的,大可以忽悠一群不善思的。
那么诚实之后,善思,还需要什么独具的能力吗?当然。善思者则善于把问题分开更多层面。乱着层面的探讨难免会南辕北辙,最终弄成一锅糨糊。比如,你可以在种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辨其优劣,却不可以佛祖的慈悲来要求任何政府。你可以让“范跑跑”跟雷锋比境界,却不能让其任何一位去跟耶稣基督论高低。
乱了层面,甚至会使人情绪化到不识好歹。比如,人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而后载歌载舞地赞美它,这心情谁都理解,但曾经黄水泛滥、而今几度断流的黄河真还是那么美吗?你一准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我们眼里它永远是最美的!理由呢,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就明显是昏话了,人有思想,凭啥跟狗比?再说了,“嫌”并不必然与“弃”相跟,嫌而不弃倒是爱的证明。喜欢,更可能激起对现成美物的占有欲,爱则意味着付出――让不美好的事物美好起来。母亲的美丑,没有谁比儿女更清楚,唯一派“皇帝新衣”般的氛围让人不敢实话实说。麻烦的是外人来了,一瞧:“哟,这家的老太太是怎么了?”儿女们再嘴硬,怕也要暗自神伤吧。但这才是爱了!不过,一味吃老子、喝老子的家伙们,也都是口口声声地“爱”呢。
倘有一天,黄河上激流澎湃,碧波千里,男人看它风情万种,女人看它风度翩翩!两岸儿女还要处心积虑地为它辩护吗?可能倒要挑剔了――美,哪有个止境?那时候,人们或许就能听懂一位哲人的话了:我们要维护我们的文化,但这文化的核心是,总能看到自身的问题。
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多,要诚实;不在乎多,在乎善思。孩提之时,多被教导说,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近老之时才知,若非善思,这习惯实在也算不得太好。读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却容易养成夸夸其谈的毛病,说了一大片话而后不知所云。国人似乎更看重满腹经书,但有奇思异想,却多摇头――对未知之物宁可认其没有,对不懂之事总好斥为胡说。现在思想开放,常听人笑某些“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虽褒贬明确,却似乎位置颠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读书所求莫过知“道”。而知也知之,识也识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这个人儿”。
我写过一种人的坏毛病,大家讨论问题,他总好挑出个厚道的对手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可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个标准没有?其实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书的数量本就有限吧。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当在有书之前。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教书和解书,为的是交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赢”,而非战胜。
读了一点刘小枫先生的书,才知道一件事:古圣贤们早有一门“隐微写作”的功夫,即刻意把某些思想写得艰涩难懂。这又是玩的什么花活?一点不花,就为把那些读而不思的人挡在门外,免其自误误人。对肯于思考的人呢,则更利于自己去思去想,纳不过闷儿来的自动出局,读懂了的就不会乱解经文。可见,思考不仅是先于读书,而且是重于读书。“带着问题学”总还是对的,唯不必“立竿见影”。
于是我又弄懂了一件事:知识分子所以常招人厌倦,就因其自命博知,隔行隔山的都好插个嘴。事事关心本不是坏品质,但最好是多思多问,万不可粗知浅尝就去插上一番结论,而后推广成立场让人们去捍卫。不说别人,单那史就常让我尴尬,一个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写小说的家伙,还啥都不服气;可就我所知,几十年来的社会大事件,没一回是他判断对的。这很添乱。其实所有的事,先哲们几乎都想过了,孰料又被些自以为是的人给缠瞎。可换个角度想,让这些好读书却又不善思想的人咋办呢,请勿插嘴?这恐怕很难,也很违背“政治正确”。几千年的路,说真的也是难免走瞎,幸好“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一团团乱麻给择开,以便我等迷途知返。返向哪儿呢?柏拉图说要“爱智慧”,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的知识就是我的无知”,而上帝说“我是道路”。有一天那史忽有所悟,揪住我说:嗨,像你我这样的庸常之辈,莫如以诚实之心先去看懂常识吧。
常识?比如说什么事?
就说眼下这一场拍卖风波吧。那对“鼠首”、“兔首”往那儿一摆,您先说说这是谁的耻辱?
倒要请教。
是掠夺者的耻辱呀!那东西摆在哪儿也是掠夺者的罪证,不是吗?
毫无疑问。
可怎么有人却说,那是被掠夺者的耻辱呢?
这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愚昧观念在作怪。那时候弱肉强食,公理不明,掠夺者耀武扬威,被掠夺者反倒自认耻辱。
可是今天,文明时代,谁还会这样认为呢?
是呀,是呀。文明,看掠夺才是耻辱。
那么欺骗呢,文明怎么看?
……
哈,您心虚了,您既想站在那位赢得拍品又不肯付钱者的立场上,却又明知那是欺骗!以欺骗反抗掠夺,不料却跟掠夺一起步入了耻辱。
可那东西本来就是我们的,我们有权要求他们还回来!
但不是骗回来。不还,说明有人宁愿保留耻辱。可您这一骗,国宝没回来,耻辱倒是给忽悠回来了。
嗯……行吧,至少可以算逻辑严密。还有什么事呢?
还有就是当前这场经济危机。所谓“刺激消费”,我真是看不懂。人有消费之需,这才要工作,要就业,此一因果顺序总不能颠倒过来吧?总不会说,人是为了“汗滴禾下土”,才去食那“粒粒盘中餐”的吧?总不会是说,种种消费,原是为了“锄禾日当午”,为了“出没风波里”,为了“心忧炭贱愿天寒”吧?倘此逻辑不错,消费又何苦请谁来刺激呢?需要的总归是需要,用不着谁来拉动;不需要的就是不需要,刻意拉动只会造成浪费。莫非闲来无事,就该去“伐薪烧炭南山中”,不弄到“两鬓斑斑十指黑”就不踏实?可“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咋就知道“把扇摇”呢?
好呀,好呀,你这个写小说的又来插经济一嘴了!
可您不觉得这儿有问题吗?
那你说,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这个嘛……俺得诚实地说:俺不知道。
你不是口口声声地诚实、善思吗?请就此事教我。
以我的经验看,就接着往下问吧,任何关节上都别自己忽悠自己,不要坚定立场,而要坚定诚实,这样一直问下去,直至问无可问……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梁乐逸在2023-06-25 10:23:1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kehuan/332180.html


上一篇:帝妻赋乐文小说网
下一篇:有没有穿越中国动漫的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