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建筑白话小说

蔡瀚漠
蔡瀚漠
发布于 阅读量 349
关于古代建筑白话小说

『壹』 古代白话小说有哪些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1.发祥期:唐代
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3.全盛期:明、清
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编辑本段
白话小说概述: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
唐代传奇相对白话小说是雅,但拿传统的雅俗观来衡量它,却又可以说它为俗。雅俗问题与上述娱乐和教化、虚构和实录的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化的内容是礼义,实录叫做雅驯,可见传统的雅俗观是贬低和排斥娱乐和虚构的。 儒家道统文统的继承和发扬,阻塞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一般的说是士人写给士人读的文学,它本来就产生和活跃在雅文化圈内。当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远它,它便从雅文化圈走出来,逐渐向俗文化靠拢。宋代传奇小说作者的文化层次下移,同时创作倾向却向雅的方向攀附。“论次多实”、“采艳殊乏”,都是弃俗而就雅的表现。
降至元明,传奇小说俗化趋势愈益明显,从明代中后期流行的各种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竞相转载来看,它们在士人中还是颇有读者的。人们总爱附庸风雅,标榜不俗,而实际却有难以脱俗的一面。
这类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长的传奇小说继续走着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们干脆放弃文言,使用白话,并且采取章回的形式,便成为了才子佳人小说,完全与通俗小说合流。
如果说传奇小说是从雅到俗,那么白话小说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是从俗到雅。白话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都源于民间“说话”,它们的体制和叙事方式都保留着“说话”的胎记,与源于史传的传奇小说迥然有别。白话小说长时期在民间传播,其故事是生鲜的、同时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后,情况才发生重大变化。文人突然看好这种俗而又俗的文学样式,他们不只是评论,而且参与其间,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辑、出版。接着还有模拟这种样式的文人创作,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陆人龙的《型世言》,等等。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王阳明“心学”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王阳明是主张人皆可以成为圣贤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达到化俗的效果。他对俗的重视,在当时却有振聋发聩效果。嘉靖万历时代推崇通俗文学的文学家所依据的就是王阳明的这种思想。
白话小说的作者由不见经传的无名氏,渐次上升为大文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都是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话小说的内容和风格也随着作者成份的改变而渐次由俗变雅。按创作方式,白话小说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说话”的书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据现成故事进行创作;后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独立创作。文人独创的小说,不仅题材情节出自个人机杼,而且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个性。白话小说发展到后期已有雅俗的分别。不过,白话小说的主流趋向于雅,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它们的源头分别为雅和俗,它们的走向却相反,文言小说向俗靠拢,白话小说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说范畴内达成了妥协。“雅”接纳了白话,承认了“虚构”;“俗”则承担起“教化”的使命。换言之,“雅”放弃了“雅言”和“实录”的原则,“俗”则放弃了娱乐惟一的宗旨。小说中雅俗共存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际志。
中国小说的源头就存在着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说,它从史传蜕化而来;俗的是白话小说,它从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发展途程中,雅和俗构成两极,文言小说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俗的成分,显示出渐次俗化的倾向;而白话小说则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雅的成分,表现为渐次雅化的倾向。雅俗结合是小说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万历以后,不仅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作品衰微,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相反,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却是一派生机盎然。这里的原因是比较多的。首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在社会上是一股极为活跃的、强大的阶层,他们要求在文学上能有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作品。
其次,宋元话本小说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它是劳动群众小说创作自身发展的结果,显示出比文言小说更强的生命力。参予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吸收群众艺术创作的结果,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内容,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因而有着更强的人民性,为广大群众所观赏喜爱。
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坛众多,迎合人们的口味与喜好,书商也大量地刊行话本小说,因此话本小说慢慢地演变为供案头阅读之作的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词,中间以诗词为点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的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比较注意细节的刻画等。但它又与话本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拟话本是“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拟话本明显地逊于话本小说。
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分《雨窗》、《长灯》等6集,每卷1篇,共收话本60篇,故全书总名为《六十家小说》,今存15种。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印的话本今存4种。这两种话本集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在内。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三言”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拟话本的专集大量出现。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简称“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形态,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在明末以后继续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爱情婚姻的题材是明代拟话本的一个重要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真实地描写了被糟践的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贯穿了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称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润泽滩阙遇友》等篇描写了在冷酷的等级社会中真诚的友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和无耻罪恶。《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等篇反映了明代社会商人的心理。
总之,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生活与思想,歌颂市民阶级的勤劳诚实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要求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自由,抨击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题,共同组织成明中叶以后短篇白话小说的重要内容,显示了明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着明显的落后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迷信鬼神等占了相当的数量,尤其又以“二拍”更为严重,这也是明代后期话本小说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是《西湖二集》、《石点头》、《鼓掌绝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

『贰』 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过程

1.发祥期:唐代
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3.全盛期:明、清
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汉族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
唐代传奇相对白话小说是雅,但拿传统的雅俗观来衡量它,却又可以说它为俗。雅俗问题与上述娱乐和教化、虚构和实录的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化的内容是礼义,实录叫做雅驯,可见传统的雅俗观是贬低和排斥娱乐和虚构的。 儒家道统文统的继承和发扬,阻塞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一般的说是士人写给士人读的文学,它本来就产生和活跃在雅文化圈内。当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远它,它便从雅文化圈走出来,逐渐向俗文化靠拢。宋代传奇小说作者的文化层次下移,同时创作倾向却向雅的方向攀附。“论次多实”、“采艳殊乏”,都是弃俗而就雅的表现。
降至元明,传奇小说俗化趋势愈益明显,从明代中后期流行的各种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竞相转载来看,它们在士人中还是颇有读者的。人们总爱附庸风雅,标榜不俗,而实际却有难以脱俗的一面。
这类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长的传奇小说继续走着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们干脆放弃文言,使用白话,并且采取章回的形式,便成为了才子佳人小说,完全与通俗小说合流。
如果说传奇小说是从雅到俗,那么白话小说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是从俗到雅。白话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都源于民间“说话”,它们的体制和叙事方式都保留着“说话”的胎记,与源于史传的传奇小说迥然有别。白话小说长时期在民间传播,其故事是生鲜的、同时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后,情况才发生重大变化。文人突然看好这种俗而又俗的文学样式,他们不只是评论,而且参与其间,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辑、出版。接着还有模拟这种样式的文人创作,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陆人龙的《型世言》,等等。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王阳明“心学”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王阳明是主张人皆可以成为圣贤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达到化俗的效果。他对俗的重视,在当时却有振聋发聩效果。嘉靖万历时代推崇通俗文学的文学家所依据的就是王阳明的这种思想。
白话小说的作者由不见经传的无名氏,渐次上升为大文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都是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话小说的内容和风格也随着作者成份的改变而渐次由俗变雅。按创作方式,白话小说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说话”的书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据现成故事进行创作;后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独立创作。文人独创的小说,不仅题材情节出自个人机杼,而且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个性。白话小说发展到后期已有雅俗的分别。不过,白话小说的主流趋向于雅,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它们的源头分别为雅和俗,它们的走向却相反,文言小说向俗靠拢,白话小说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说范畴内达成了妥协。“雅”接纳了白话,承认了“虚构”;“俗”则承担起“教化”的使命。换言之,“雅”放弃了“雅言”和“实录”的原则,“俗”则放弃了娱乐惟一的宗旨。小说中雅俗共存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际志。
中国小说的源头就存在着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说,它从史传蜕化而来;俗的是白话小说,它从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发展途程中,雅和俗构成两极,文言小说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俗的成分,显示出渐次俗化的倾向;而白话小说则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雅的成分,表现为渐次雅化的倾向。雅俗结合是小说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万历以后,不仅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作品衰微,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相反,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却是一派生机盎然。这里的原因是比较多的。首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在社会上是一股极为活跃的、强大的阶层,他们要求在文学上能有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作品。
其次,宋元话本小说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它是劳动群众小说创作自身发展的结果,显示出比文言小说更强的生命力。参予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吸收群众艺术创作的结果,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内容,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因而有着更强的人民性,为广大群众所观赏喜爱。
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坛众多,迎合人们的口味与喜好,书商也大量地刊行话本小说,因此话本小说慢慢地演变为供案头阅读之作的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词,中间以诗词为点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的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比较注意细节的刻画等。但它又与话本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拟话本是“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拟话本明显地逊于话本小说。
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分《雨窗》、《长灯》等6集,每卷1篇,共收话本60篇,故全书总名为《六十家小说》,今存15种。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印的话本今存4种。这两种话本集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在内。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三言”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拟话本的专集大量出现。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简称“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形态,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在明末以后继续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爱情婚姻的题材是明代拟话本的一个重要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真实地描写了被糟践的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贯穿了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称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润泽滩阙遇友》等篇描写了在冷酷的等级社会中真诚的友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和无耻罪恶。《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等篇反映了明代社会商人的心理。

总之,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生活与思想,歌颂市民阶级的勤劳诚实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要求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自由,抨击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题,共同组织成明中叶以后短篇白话小说的重要内容,显示了明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着明显的落后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迷信鬼神等占了相当的数量,尤其又以“二拍”更为严重,这也是明代后期话本小说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是《西湖二集》、《石点头》、《鼓掌绝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

『叁』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有哪些

中国古代白话小来说主要有:

明代四大奇书:自《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白话小说发展源流

1、发祥期:唐代

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4、全盛期:明、清

『肆』 请帮忙找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什么文化都行,最好是原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的五千年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数据,能够准确推定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时代,中国就有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那个遥远时代诞生的一大批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世界影响力,比如《道德经》《诗经》《春秋》《论语》等。

中国古代诗词非常发达,有较早记录周朝诗歌的《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一度繁荣,在唐朝和宋朝,中国诗歌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词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是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等人。中国画也十分著名,当代的中国画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则有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人,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古典名著。

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文开始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行文形式。著名的白话文小说家有鲁迅、老舍、茅盾、巴金、钱钟书、张爱玲、丁玲、沈从文等人。用白话文创作的诗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等。

中国现在共拥有31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绝大多数为文化遗产或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0.04平方公里。东起杭州城区松木场、保路转少年宫广场北,经白沙路、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至万松岭以南及吴山、紫阳山、云居山景点全部;南自鼓楼沿吴山、紫阳山、云居山东侧山麓经凤山门沿凤凰山路于天花山沿西湖引水渠道至钱塘江北岸,转珊瑚沙贮水库至留芳岭以北;西自留芳岭、竹竿山、九曲岭、名人岭至美人峰、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山脊线以东;北自老和山山麓(浙江大学西围墙)转青芝坞路北侧 30米,接玉古路、浙大路、曙光路至松木场以南。外围保护区面积35.64平方公里,东起南星桥江滨公园、江城路、凤山桥、中山南路、鼓楼转河坊街、延安南路、延安路,转庆春路、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以西地区;南至钱塘江主航道中线,杭富路至转塘以北地区;西为留转路以东地区;北自留下,经杭徽路、天目山路至武林门以南地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以西湖为核心,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和风景名胜点100余处,其中主要有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又称明圣湖、金牛湖等。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为市区,三面云山一面城。唐人因湖在州城之西,故称西湖。苏东坡守杭时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又有西子湖之名。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5.66 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湖底较平坦,水深平均在1.5米左右,最深处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白堤、苏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5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4岛。注入西湖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港、龙泓涧、长桥溪。西湖引水工程钻地穿山,引来钱塘江清流。调节西湖水位的主要出水口,一是圣塘闸,经圣塘河流入运河;一是涌金闸,经浣纱河地下管道,流入武林门外的城河。西湖远古时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以后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泻湖。所以民间谚语说: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西湖承受山泉活水冲洗,又经历代人工疏浚治理。诗人白居易(772~846)和苏东坡(1037~1101)等人任杭州地方长官时,都悉心治理西湖,疏挖湖泥,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而且构成了湖中三岛、白苏二堤、湖上塔影的佳丽景色。环湖山峦叠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间穿插着泉、池、溪、涧,青碧黛绿丛中点缀着楼阁、亭榭、宝塔、石窟。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漪碧波和绿云翠谷间,闪烁着无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璀璨夺目的历史古迹。中国民间传诵: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佳是杭州。并说西湖之美,古今难画亦难诗。明正统间,有日本国使者游西湖,曾题诗说: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着工夫。西湖十景题名源于北宋山水画家宋迪题画的四字句,他用平沙落雁、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等来标出自己所画的作品内容。后来山水画家竞相仿效。公元13世纪,南宋画家马远、陈清波在撷取西湖风景精华所作的画中,也分别标上柳浪闻莺、两峰插云、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和南屏晚钟,以后又画了花港观鱼、曲院荷风两幅,于是便有了西湖十景的说法。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为十景题名立碑,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西湖十景就这样确定下来了。1985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等单位发起征集新景点、新景名的活动,有5万人参加,历时8个月。结果,遴选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等十景,人们称之为新西湖十景。陈云、刘海粟、赵朴初等10位名家为之题名立碑。西湖风景名胜区内,除十景、新十景外,著名景点还有天竺、五云山、凤凰山、玉山、北高峰、湖心亭、白堤、孤山、放鹤亭、刘庄、杭州花圃、植物园、南高峰、水乐洞、狮峰、葛岭、紫云洞、西溪、灵峰探梅等。

『伍』 关于古代建筑有什么好书

1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本书完成于1944年,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对中国建筑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本书处处体现出梁先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作者都是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描述生动,文字精炼。
2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梁思成/著 )
其他:
11月22日
梁思成著作一览表
列入读书计划 所幸离开北京之前已经读了其中几篇了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 (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网络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陆』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言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柒』 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

梁思成《古建绪论》
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
张驭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年代鉴定》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中国建筑的脊式》

『捌』 中国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

1三国演义 2jinpinmei 3西游记 4水浒传 5红楼梦 6儒林外史 7镜花缘 8东周列国志 9封神演义 10儿女英雄传

『玖』 想要一个描写古代小说建筑的语段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龙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的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金銮宝座,梁材间彩画绚丽,鲜艳悦目,红黄两色金龙纹图案,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坐龙、飞龙、降龙,多姿多彩,龙的周围还衬着流云火焰。

"深宫"在故宫的最里面,是太后、妃子们起居的地方,屋里阳光充足,并有华贵的摆设,窗上都摆着镶嵌钻石的各式钟表。每间屋里都有一张华丽的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子上还有一只白色的蜡烛,蜡烛上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屋内都是按以前的原样摆设的。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拾』 关于古代建筑方面的书籍

1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本书完成于1944年,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对中国建筑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本书处处体现出梁先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作者都是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描述生动,文字精炼。
2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梁思成/著 )
其他:
11月22日
梁思成著作一览表
列入读书计划 所幸离开北京之前已经读了其中几篇了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 (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网络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蔡瀚漠在2023-06-24 17:53:2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danmei/250572.html


上一篇:全本免费穿越小说相女无忧
下一篇:女主名叫苏浅的穿越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