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谋略小说古代

李静雯
李静雯
发布于 阅读量 301
战争谋略小说古代

『壹』 描写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小说有哪些(含谋略的)

一代军师

『贰』 谁知道古代战争谋略的电视剧有哪些

古代战争谋略的电视机有:

1、大汉天子

《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了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秦国惠文王时期,年轻的秦国国君果断任用张仪,再一次君臣携手,纵横捭阖,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叁』 《孙子兵法》体现了孙武什么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肆』 网络小说 战争 谋略

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

『伍』 古代战争的谋略

智将因其杰出的战绩受人欢迎本是常有的事,人们对本国那些智将和名军师之类熟悉,对遥远外国的那些事不知道多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却从这演变出了“我不知道你有计谋所以你就没有”的结论,武断的认为除了中国之外的,尤其是西方人不懂战争谋略,只会堂堂正正硬打,更冒出了“拿破仑遇上白起,一个截粮道就废了他”、“半本孙子兵法就能征服欧洲”等等奇思妙想。
神机妙算来自文艺作品或传说
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精忠报国岳飞,还有李靖、白起等等大抵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智将代表了,其中尤以诸葛亮名声最大最亮。然而只要抛开三国演义,拿出《三国志》、《晋书》等史书来看,诸葛亮的战绩就远没那么神奇了。
新野火烧夏侯本是子虚乌有,而火烧赤壁这计,根据三国志并非诸葛亮或周瑜的谋略,乃是黄盖所献计策。三国志中,诸葛亮真正带兵作战的记录从六出祁山才开始。228年,诸葛亮北伐,采取声东击西的法子让赵云、邓芝当疑兵,自己率大军出征,还串通南安、天水、安定叛魏以促使魏国头尾不能相顾。然而对面的魏国并未上当,张郃带兵5万直扑诸葛亮主力,在街亭大败马谡,直接把诸葛亮赶了回去,另一边做疑兵的赵云军也寡不敌众败走。
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借东风、七星灯求寿等行为更像巫师而非军师
同年冬天魏国大军东征,诸葛亮一看有机会又来北伐,结果被郝昭在陈仓据守,诸葛亮无可奈何又只好退兵。从这些战绩中,完全看不出诸葛亮军事上有多么惊天动地的谋略之才,倒是《晋书》上还记载有司马懿汉阳对阵诸葛亮,之后攻破诸葛亮营垒大破蜀军的事迹。
实际上,绝大多数对于诸葛亮、刘伯温等人神机妙算的认知,并非是人们阅读史书得来,基本上是靠《三国演义》、《说唐》、《诚意伯刘公行状》、《英烈传》等等小说和各类民间传奇或戏剧的灌输。
历史上外国战争谋略屡见不鲜
和战国同时期的亚历山大在他的征服作战中,曾屡屡施展夜袭、退路埋伏等等策略,麾下将领托勒密就常常单任伏兵的指挥。在入侵印度的波拉伐斯王国时,波拉伐斯大军沿河展开,还部署许多大象,如果亚历山大军正面渡河强攻,必定会被象兵在河滩上蹂躏。于是亚历山大白天指挥各个部队向不同方向机动,造成要渡河的架势,让波拉伐斯人搞不清亚历山大究竟会在哪真正实施渡河。
到了晚上,又让士兵轮番奔跑并大声喧哗,仿佛正在渡河一般,累了一白天的波拉伐斯人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应对这虚无的“攻击”。
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又想办法放出风声说自己准备在河对岸和波拉伐斯长期对峙,还运来许多物资堆在河边。这样波拉伐斯人被折腾了数日,累到精疲力竭之后又听到亚历山大原来是要长期对峙而不会快速渡河的消息,对亚历山大军的行动再也无动于衷。而亚历山大早已找好了适合渡河的地点。于是大部队趁雨夜悄悄来到了渡河点旁,而第二日白天,亚历山大一声令下,大量船只全部向上游开去,拉上早已等在那里的亚历山大军渡河。
波拉伐斯人的哨兵虽然发现了情况,但他们早已被亚历山大折腾的麻木了,同时又害怕亚历山大在声东击西,面对这样大的行动也没敢果断机动前去拦截,只派小部队前去探察,结果亚历山大军早已越过了印度河,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小部队,追上了波拉伐斯军主力。双方决战中,亚历山大又使用迂回策略,让一支骑兵绕到对方侧后和自己配合发起夹击,留在对岸的部队也趁机正面渡河,最终大败波拉伐斯人(《亚历山大远征记》)。
78年,曾被罗马人视为蛮子的法兰克人到了加洛林时代,攻打被他们也视为蛮子的萨克森人时,被萨克森人在森林和山顶设下伏兵,突袭后勤辎重部队导致全军覆没(8~9世纪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看来,许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截粮道之类,并非什么稀罕的计谋,而是“蛮族”们都会的手法。
中世纪的另一边,阿拉伯人的计谋也一样绵绵无尽,比如在629年,穆斯林军队被拜占庭大败之后追击,穆斯林军队新拥戴的领兵者哈立德在面对拜占庭军阵时,将同一支军队不断左右前后队互换,造成援兵不断前来的假象,拜占庭军中计以为对方有一大堆援军会在沙漠摆下埋伏,因而不敢进入沙漠穷追,让穆斯林军队成功撤退(希提《阿拉伯通史》)。
而阿巴斯王朝开创者为了将前朝遗老们斩草除根,还成功的摆了一场“鸿门宴”,在以和解和友善为名义的宴会上对倭亚玛王朝的贵族、大臣们大开杀戒。
甚至在圣经中,都记载有古代西方战争中使用计谋的案例——约书亚记第6章里,基督徒们攻打杰里科城时就是依靠城内妓女作为内应这才成功,因此在随后的屠城中妓女们免遭劫难。当然,后世的考证认为并不存在过这样一次攻城战,但是在中世纪,十字军第一次攻打安条克城的时候,十字军就依靠内应打开了城门从而获胜。
前207年在美陶鲁斯罗马军对迦太基的作战中,罗马人也利用侧翼包夹获胜,汉尼拔之弟哈
至于许多人奉为神计的火攻水攻,西方同样不少。凯撒本人撰写的《高卢战记》第五卷中,就记载了围攻在英格兰岛上罗马人营地的纳尔维人用投石器将烧到炽热的石块投入罗马人的营地,引燃罗马人的茅舍,而火势随着风很快传播开来在整个营地燃烧起来。然而罗马士兵没有管火势烧掉自己的财务,依然在壁垒上奋战,阻止了纳尔维人的进攻。
公元前385年,斯巴达国王艾吉希波里斯率军围攻曼提尼亚久攻不下,就在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下游建立了一道水坝,使水涨过了城基,这座城的城墙是由泥砖所筑成的,泡就了砖块散在水中,当整个城墙便摇摇欲坠,眼看即将失去城墙的保护,野战已经连续失败的敌人只好投降(色诺芬《希腊史》)。
就连原始部落的战争中,计谋的影子也比比皆是。西班牙人来到拉美土地上就遇到了这样情况,他们追逐30名特拉斯卡拉战士,然而刚刚追上,就从周围杀出3000多特拉斯卡拉伏兵。第二天,西班牙人又遇上数千特拉斯卡拉军队,将之再次击败后特拉斯卡拉军慢慢退却,西班牙人随之边战边追,被引入一片洼地,等在那的是数万人规模的特拉斯卡拉大军(贝尔纳尔·迪亚斯《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外国兵法中的谋略和反谋略
有些人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中国兵书来证明只有中国人将军事谋略之类上升到了理论的档次,因此就算西方有许多战争计谋的实例也无法媲美古代中国。但这一点同样只是因为对西方古代兵书的无知而已。
和孙子、孙膑同时代的希腊人色诺芬著有《马术》、《骑兵队长》等书,描述了从骑兵的基本技能训练到将领如何赏罚、选拔士兵和作战的队列等等问题。这本书中就描述过骑兵通过狭窄道路如穿越峡谷或渡河时,应当保持怎样的阵列,面对突袭时将领如何快速传达命令稳定军队展开反击。可见伏击之类战争策略对于希腊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些内容,和《孙子兵法》中的《地形》、《九地》等篇章有许多共通之处。
从军事教材的角度来看的话,《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等先秦兵书都有相当的不足,里面大部分的内容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对为政者的劝诫之语,反过来关于军阵如何布置,队列如何应对不同情况等等反而所言甚少。比如《孙膑兵法》虽谈及十阵,却没有说清楚这十阵究竟什么样式。
虽有《风后握奇经》所说八阵可以拿来参照,然而《握奇经》中也仅仅大致指出前有几队后有几队,至于每队哪些兵种如何列队,就一个字也没有了。真正对阵法进行详细说明的中国兵法,要等到唐宋时期才会出现,其中集大成者就是宋代《武经总要》,而著名的《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其语源最多也只能追溯至南北朝。
与之相比,希腊时代后的西方兵书变得更加详尽,公元1世纪的罗马将领弗龙蒂努斯著有《谋略》,这本书的第三卷按计谋分出如“声东击西”、“攻其不备”、“用间”等等章节,具体内容则是列举大量采用了同类计谋的战例,和中国《三十六计》非常类似却更加生动。而在其一二卷中,更将谋略和反谋略上升到了军事教科书的级别,从其章节名称就可看出端倪。
卷一·第一章 隐蔽己方计划,第二章刺探敌方计划,第四章如何率领军队通过受威胁的地方,第六章行军途中设伏和遭遇埋伏;
卷二·第一章选择交战时机,第二章选择交战地点,第四章在敌人中制造混乱,第十一章坚定动摇者的信心,第十二章如何稳住阵脚……
三四百年后的另一个罗马人韦格蒂乌斯则写了一本以讲授军队基本训练和战术的《兵法简述》其内容从如何选拔新兵、如何训练新兵投标枪开始,到一个军阵每个人互相保持多大间距,以及各种实际的陆战战术、海战战术几乎应有尽有。除了没有包含如何制造武器外,几乎和中国宋代的《武经总要》一模一样甚至许多地方更加细致。
这些兵法不但很直接的证明了西方征战中诸如伏击、侧袭、夜袭、水火攻击等等谋略非常常见,而且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反制方法,在整体谋略理论思想上也绝不落下风。
如在《兵法简述》卷三第21节,韦格蒂乌斯就说包围敌人应当留出一条生路,当敌人由此溃逃时再加以攻击,可以说其策略水平比之《孙子兵法》的“穷寇莫追”更高一级,到了将成为“穷寇”的敌人先放出“死地”,给予其逃生希望因而放弃战斗后,再加以攻击,从而避免了“穷寇”们出现“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情况,当然追杀散乱溃逃的敌人,也更能有效的杀伤敌军。
对手水平越高奇谋越不可能
战场上使用计谋本身具有很苛刻的限制条件。没有接近道路的隐蔽物就难以设伏兵之类天时地利的因素就不用说了,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人。组织侧翼或后方袭击向来是许多将领首选的方案,一场战斗中互相进行侧翼迂回袭击的案例也并不罕见。
然而,侧翼袭击等于将一部分兵力从正面战线拉走,在相当时间内无法参与对敌人的杀伤,你剩下的部队就必须在侧翼袭发动前能够顶住敌人,至少在这段时间内不能后退太多以至于和奇袭部队互相失去呼应。
而出去执行迂回或埋伏的部队,常常非主帅本人带队,出去的部队如何隐藏行踪,如何判断时机都由领队将领负责,这就要求指挥队伍中有足够执行力和应变能力的次级将领在。
而这对军队素质、将领素质的要求,并不具有什么明确的标准,说白了,是要根据对手的水平而变化的。当你的对手是一盘散沙时,你的军队稍有纪律性,人数差距也不大,就能轻易对其施展策略,但若是反过来呢?你乱哄哄的杂兵根本不是对方对手,分兵去奇袭的部队还没跑到地方发起攻击你的主力就已经溃败了,还要奇袭何用?哪怕你兵力占优,这种情况下要使用计谋也依然是难上加难。
此外,武器、战术水平也严重影响着计策实施的成功与否。海湾战争中的东73之战,伊拉克军借助沙尘暴和冷却坦克以免被美军热成像仪发现的方法曾穿插到了美军先头部队之后,并发起了攻击,更组织过优势重装部队对美军先头连队侧翼冲击,然而在武器和训练素质的巨大差距下,这一切都没产生任何作用,美军最终仅被伊军杀死一人,而伊军的代价是包括数百辆坦克在内的整个装甲师。
海湾战争装备和兵力素质差异大,那么英法百年战争中,兵力数倍于英军的法国大军在阿金库尔惨败给英军就更能说明计谋使用之苛刻了。英国人的军队不过是四五千长弓手和不到千人的装备板甲的下马骑士,对面的法军仅弩手就和整个英军数量相当,更有2万人级别的重装骑兵在。
英军长途跋涉而且还是四处跑路状态,本身就已经精疲力竭了,而法军兵力4倍于对手不说,机动力和攻击力也占有绝大优势,就是正面硬打也该平推了英军了。可法国人并不这么简单,他们依然用上了迂回袭击后方辎重的策略(虽然该计策可能是贵族将领私自发起)。
然而这一切并不顺利,正面战场上,法军的热那亚弩兵们首先在和英国长弓兵们的对射中败下阵来,虽然数量差不多,但弩的射程和射速都不如长弓。之后缺乏纪律的骑士老爷们在缺乏统一调度的情况下自己跑去冲锋,虽然盔甲保护他们不被长弓手射杀,可趟过200米的烂泥地让他们完全失去了速度和冲击力。
之后累成狗的法国骑士们先是被英国人的拒马再次卡住脚步,而以逸待劳的英国下马骑士和拿出肉搏兵器的长弓手们在自己的阵地上血虐了法国大军。
虽然这8000骑士只是法军第一波冲击,然而其中聚集了大量贵族甚至还有元帅本人。法军后方还有上万骑士,但他们已被战况惊的目瞪口呆,之后干脆抛下战友四散而去了,全然不顾此时英国军已经筋疲力尽且同样死伤惨重。直到这时候,英国人才接到消息说后方辎重被法军的突袭部队所劫掠的消息。本来辎重被断是能够严重打击军队士气的消息,可战役已经结束英国人获得了胜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3万清军对阵不足一万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在树林中设下了伏兵,并计划由蒙古骑兵和炮兵在扰乱英法联军后伏兵从侧翼出动攻击联军。
最终,清军的蒙古骑兵确实成功的实施了数次侧袭和穿插,“从右边一直打到我军的左侧”(法军统帅蒙托邦给法国陆军大臣信件语),还一度让法军先头部队柯利诺军陷入险境——清军骑兵从左翼突袭了柯利诺军,而本要救援柯利诺的法军主力自身也遭到其他清军从右翼来的攻击。
但,这一切并未带来清军预想中的分割包围敌军而后伏兵出动四面夹击英法联军获胜的效果。执行包抄的清军在左翼被法军一个步兵团击退,右翼则被英军解决。穿插包围失败后,清军知道已经没有胜利机会,树林中的伏兵也未发动,便撤了下去(以上战斗过程以法国统帅蒙托邦的《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为基础)。
可想而知,就算是清军伏兵发动攻击,早就侦查得知伏兵存在的英法联军也不可能遭到多大的干扰。僧格林沁虽然努力的施展了战争计谋,也战场上随机应变抓住时机执行包围的策略也没有问题,若放在中国古代战场,即便并非顶尖,也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将领。
古代军队一旦遭遇侧面后来自后方的袭击,就很容易陷入混乱,然而,僧格林沁面对的英法近代军队拥有更高的机动和灵活性,纪律和士气也远比旧式的清军好,在八里桥之战,英法军都能快速的将军队转向不同方向实施防御或攻击,根本不畏惧来自清军的侧袭和包夹,反而成了清军将自己的主力主动送到敌人枪炮下的局面。当基础的武器、战术水平出现巨大差距时,许多人引以为傲的奇谋妙计根本没有用处。
结语
无论是手工业技术还是战争技艺,自然都是实践经验越多、交流越广泛便越出色。在被称之为世界岛的欧亚大陆上,从中亚到地中海周围,几千年来互相战事不计其数,而随着商业和学者的交流其经验也能互相借鉴,这就决定了其战争技艺不可能低落。反之中国由于山脉、沙漠、冻原、海洋的阻隔,和世界岛上其他文明的交流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多少战争经验的交流,从逻辑上也能想到这样不可能出现什么别人难以企及的战争技艺。
真正的西方古代战争,有大量巧妙计谋的实例存在,也有周全详尽的兵法著作指导,从历史现实也能知道伏兵、截粮、诱敌、水火攻击之类的计谋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毫不稀奇,哪怕是中美洲的原始部落也知道诱敌进入伏击圈之类的谋略。而反过来,许多中国人关于中国古代战争计谋如何神奇的认知却其实来自文艺作品和传说。计谋从来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要了解别人,更要真正的了解自己

『陆』 求历史小说,有战争谋略

1,重生之宋复武大帝
2,黄沙百制战穿金甲
3,铁血大秦
4,秦楚
5,大唐万户侯
6,残唐再起
7,国势
8,变天
9,强汉

这基本都是我看过的比较严肃的历史战争小说,多数是穿越文,我觉得应该都挺和你口味的,基本都是有谋略和战争的历史小说或者穿越历史小说。
PS:虽然你要宋以前的,但我依旧强烈推荐窃明两部曲给你。还有大秦帝国也推荐,虽然不是网络小说,但很精彩。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柒』 最著名十大军事著作是那几部

1 “兵学圣典”——
孙武《孙子兵法》

2 西文军事经典——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3 “改变世界的书”——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4 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
毛泽东《论持久战》

5 间接路线战略之源——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

6 西方军官必修教材——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7 一部震惊世界的书——
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

8 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
杜黑《制空权》

9 西方大战略理论代表作——
柯林斯《大战略》

10 战术训练与战斗原则指南——
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

1 “兵学圣典”——
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作者孙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亲历数次战争,戎马生涯长达30年,并撰写了适应当时历史要求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13篇,共6100余字,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兵书。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其基本观点如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的战争观;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论;“知彼知己”基础上的料敌定谋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从此诞生,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冲破长期鬼神论、天命论的束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分析了战争的奇正、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指导原则,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

2 西文军事经典——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战争论》首次把西方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现象的复杂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又为战略决策,即国家政府部门及军事统帅如何对未来战争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制定战争计划,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3 “改变世界的书”——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关于夺取制海权的著作,它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六本书”。作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控制海洋。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4 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
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5 间接路线战略之源——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

《战略论》,原名为《战略:间接路线》,是一部阐述“间接路线战略”的军事理论专著,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博引,论证了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

2022-7-30 21:02 回复

五星红旗万岁
0位粉丝
2楼

6 西方军官必修教材——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概括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其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惟一理论基础;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等。《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

7 一部震惊世界的书——
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一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这部书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原因有三:一是其内容,它讲的是怎样使用核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二是苏联军界要员公开谈论苏军将如何打核战争的观点;三是这部书的作者不是科幻小说家,而是十五位苏军将领。

8 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
杜黑《制空权》

作者朱利奥·杜黑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主张建立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立民用航空作为空军的后备;认为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认为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而陆、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空军夺取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行政、经济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等重要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胜利。杜黑的《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

9 西方大战略理论代表作——
柯林斯《大战略》

《大战略》一书全名为《大战略:原则与实践》,是美国1973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该书对大战略的论述较全面系统,涉及大战略的方方面面:既勾画了大战略的结构,又明确了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剖析了美国主要的军事战略概念,又概述了美国在全球各地区的战略;既分析了全面战争、有限战争、革命战争和冷战的性质,又研究了对付各类战争的战略选择。柯林斯的大战略理论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是西方战略理论的代表作。

10 战术训练与战斗原则指南——
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伟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积多年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撰写的一部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18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曾对欧洲和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进行战斗的指示。其核心是:尊重士兵的人格和积极性,提倡自觉纪律,反对棍棒纪律;以实战的需要训练部队,反对形式主义;用最能反映俄国士兵精神优势的作战方式方法同敌人作战。《制胜的科学》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更可供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军队来学习和借鉴。

『捌』 古今关于战略谋略的书

要看就看实书,来可以一而再,再源而三的看,反复琢磨,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网站上看多麻烦,突然想看了,嘎巴停电了,或断网了,多闹心。网站和电子书上的错字也多,注解也不详细。
《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兵制》、《守城录》、《三十六计》、《何博士备论》、《将苑》、《黄石公三略》、《翠微北征录》、《投笔肤谈》、《言兵事疏》、《虎钤经》、《武经总要》、《孙子兵法》、《百战奇略》、《墨子》、《百战奇略》、《握奇经》、《孙膑兵法》

兵法太杂。强力推荐几本。
《孙子兵法》,最热门的了。
《三十六计》,也热门。
《三略六韬》,挺著名的“文韬武略”。
《鬼谷子》,教人算计的,就是生存谋略。
这几部就够消化的了。呵呵
先看《鬼谷子》吧。

『玖』 求好看的谋略战争小说

像一些黑道小说比这些更好看 东北往事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等等 好多 绝壁好看

『拾』 求一统全球的战争历史小说,不要后宫、种马。最好通篇战争、谋略

曾经有本架空历史的小说《黄金战神》,通篇都是中国军事崛起,全球的战争谋略,很长很长,不过我04年看得时候是实体版,貌似现在不好找啊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李静雯在2023-06-23 22:19:42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chuanyue/122630.html


上一篇:席绢的穿越小说
下一篇:黑执事同人小说txt
相关文章